劉孟嬌,趙一英,王榮,李欣憶,陳進凱
(云南昆鋼醫(yī)院,云南 昆明)
脊髓損傷指意外創(chuàng)傷誘導的脊髓功能障礙,近年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交通運輸行業(yè)快速發(fā)展,脊髓損傷患病比例呈逐年遞增趨勢,患者創(chuàng)傷后伴有不同程度膀胱、運動、感覺、括約肌功能障礙,其中以神經源性膀胱受損為主要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膀胱功能障礙對臨床治療時效性要求較高,若沒有及時給予治療應對,極易導致尿路感染,是導致腎積水、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針對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探究適配治療手段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2]?,F(xiàn)代醫(yī)學針對神經源性膀胱主要采用留置導管治療手段,以改善膀胱功能,考慮臨床影響因素較多,治療期間并發(fā)癥較多,極易導致感染,影響疾病進程;為提高神經源性膀胱導管留置安全性,臨床學者提出間歇性導尿理念,于康復護理中確保臨床治療開展有效性及安全性。
選取筆者醫(yī)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接收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共計78例,依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對照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范圍21-70歲,均值(45.08±2.61)歲,輕度脊髓損傷29例,重度脊髓損傷10例;研究組39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范圍20-68歲,均值(44.89±2.58)歲,輕度脊髓損傷30例,重度脊髓損傷9例;統(tǒng)計分析兩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入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采用導管留置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導尿模式,針對不同患者年齡、性別開展針對性操作,針對女性患者,指導患者呈仰臥位,充分暴露會陰部位,對會陰部位進行消毒,將治療墊置于患者臀部,取出一次性導尿包,連接導尿管,分開小陰唇,暴露尿道口,將導尿管輕輕插入尿道,置入深度以5cm左右,觀察置入情況,于氣囊里注入適量生理鹽水,連接尿袋進行固定;針對男性患者,將導尿管置入尿道后,確保深度為20cm左右,待尿液流出后再置入2cm,連接外部尿管。研究組患者采用間歇性導尿,依據患者排尿情況,間隔4h給予患者導尿,依據導尿情況,合理制定治療手段,于導尿之前給予患者膀胱功能鍛煉,持續(xù)鍛煉時間15min左右,指導患者仰臥位,持續(xù)性叩擊患者恥骨上方,每分鐘叩擊90次左右,主動詢問患者排便意愿,若患者可自發(fā)性排尿,則輔助患者進行排尿,若患者尿液殘留300ml左右,每日導尿三次,若患者尿液殘留150-300ml,則導尿次數(shù)2次;若患者尿液殘留量不足150ml,每日導尿量1次,若患者尿量殘留低于80ml,則停止導尿。
兩組患者均采用早期康復護理,于導尿開展之前由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健康教育,針對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發(fā)生病因、病機、臨床治療注意事項、導尿開展重要性必要性等相關情況進患者進行講解,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及臨床治療知識的了解,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3];考慮導尿操作涉及患者隱私部位,于操作之前,主動詢問患者主觀感受,告知臨床操作流程,避免因操作因素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良情緒,避免加重患者身心負擔,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引導,幫助患者改善內心恐懼情緒,提高患者導尿配合度;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避免導尿管機械性損傷,給予患者潤滑尿道,主動詢問患者導管置入情況,詢問患者排尿情況,詳細記錄患者每日尿液殘留量,評估導尿開展有效性,若尿量殘留不足80ml,則停止導尿[4,5]。
記錄比對兩組患者尿量情況;觀察留置期間輸尿管反流、感染、腎積水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研究組殘留尿量指標低于對照組,最大排尿量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尿量指標統(tǒng)計[(±s),ml]
表1 兩組患者尿量指標統(tǒng)計[(±s),ml]
組別 n 殘留尿量 最大排尿量對照組 39 81.72±6.83 220.43±38.62研究組 39 70.15±5.94 290.42±40.17 t 7.982 7.844 P 0.000 0.000
對照組繼發(fā)輸尿管反流3例,感染3例,腎積水1例,發(fā)生率17.95%,研究組繼發(fā)感染1例,無輸尿管反流、腎積水患者,發(fā)生率2.5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尿管留置并發(fā)癥統(tǒng)計
神經源性膀胱為脊髓損傷常見并發(fā)癥,以周圍神經受損、排尿中樞受損為主,患者發(fā)病后伴有尿潴留、尿頻尿痛、性欲減退、勃起功能障礙、大小便失禁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考慮臨床癥狀涉及患者隱私,極易被患者所忽視,臨床就診不及時,增加疾病治療難度,嚴重影響患者膀胱功能,若未給予有效治療對策,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健康,易導致腎功能衰竭,危害患者生命安全[6]?,F(xiàn)階段臨床針對神經源性膀胱功能損傷,多采用膀胱功能重建及修復治療對策,以延緩疾病進程,降低致死率,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多采用導尿管輔助治療,以改善患者機體舒適度。間歇性導尿作為臨床傳統(tǒng)導尿管優(yōu)化版本,依據患者不同排尿頻次,科學進行間歇性導尿,避免長時間留置尿管導致尿道周圍組織機械性損傷,增加輸尿管反流、尿路感染等情況,患者接受程度更高,經由間歇性導尿,提高患者機體排尿感覺,可鍛煉患者自主排尿,利于膀胱功能的修復,可實時監(jiān)測患者尿量殘留情況,依據患者排尿頻次,合理設置排尿間隔,有效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7];同時,間歇性導尿利于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于導尿開展前后可及時進行消毒清潔工作,可有效降低導尿管留置并發(fā)癥情況發(fā)生,提高臨床護理開展有效性[8]。經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殘留尿量指標低于對照組,最大排尿量指標高于對照組;經并發(fā)癥統(tǒng)計,對照組繼發(fā)輸尿管反流3例,感染3例,腎積水1例,發(fā)生率17.95%,研究組繼發(fā)感染1例,發(fā)生率2.56%;研究結果可知,間歇性導尿可有效降低微生物侵入尿道幾率,利于膀胱功能鍛煉,促使膀胱節(jié)律性充盈,進而提高患者自主排尿能力,于間歇性排尿期間輔以有效的康復護理對策,有效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綜上,間歇性導尿可顯著改善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排尿情況,降低尿管留置并發(fā)癥,為康復護理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