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斯琴,吳新怡,董燕飛,陳麗葉,馮臣,周國瑾,柳華,王梅
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漢 430079;2.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yī)學與康復學院,北京 100084;3.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生活方式的急劇改變,我國超重及肥胖的發(fā)生率逐年增加,成為嚴重的公共健康威脅[1]。據(jù)報道,我國成人的超重及肥胖率高達42.0%,其中腹部肥胖患病率為25.7%,且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2]。研究表明,肥胖是一系列慢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過量的內臟脂肪容易堆積在心臟[3]、血管[4]、肝臟[5]和腎臟[6]等周圍器官,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和機體的慢性炎癥,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高尿酸血癥等患病風險[7-8]。肥胖人群過多的內臟脂肪是代謝紊亂的病理生理基礎,減少其脂肪量是防治相關慢性疾病的關鍵[9]。內臟脂肪指數(shù)(visceral fat index,VFΙ)是衡量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心性肥胖患者往往比周圍性肥胖患者具有更高的患病風險[10]。但關于不同人群的VFΙ與臨床代謝指標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超重及肥胖成人的VFΙ與冠心病危險因素和高尿酸血癥的相關性及其臨床意義,為早期防治相關慢性疾病提供臨床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皓千減肥訓練營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101例超重及肥胖成人的臨床體檢資料,平均BMΙ為(34.65±5.07)kg/m2。納入標準:①符合我國成人超重及肥胖的分類診斷標準[9];②臨床資料完整,且18歲≤年齡≤40歲;③未接受減肥藥物治療。排除標準:①基線檢測不符合診斷標準;②肝腎功能損傷嚴重者;③有遺傳病家族史者。
1.2 方法
1.2.1 體成分測試 在空腹靜息狀態(tài)下,采用X-SCAN PLUSⅡ身體成分分析儀(韓國JA-WON公司)測試所有受試者的體成分。選取受試者的體質量(body mass,BM)、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Ι)、脂肪量(fat mass,F(xiàn)M)、內臟脂肪指數(shù)(visceral fat index,VFΙ)、體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P)、瘦體質量(fat free mass,F(xiàn)FM)等身體指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1.2.2 生化指標測試 在禁食10~12 h后,由武漢體育學院校醫(yī)院檢驗科醫(yī)生于清晨7:30~8:30間采集所有受試者肘前靜脈血3 mL,當天10:00前送至武漢蘭衛(wèi)醫(yī)學檢驗實驗室。于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從血液中分離出上清(血漿),密封保存于-80°的溫度下,標記待測??偰懝檀?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尿酸(uric acid,UA)、肌酐(creatinine,Cr)、尿素(urea,Ur)、谷丙轉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等血液生化指標由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Dx800型)測定。
1.2.3 血脂綜合指標 總膽固醇比高密度脂蛋白(TC/HDL),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C)=TC-HDL-C[11],動脈硬化指數(shù)(AΙ)=(TC-HDL-C)/HDL-C[12],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shù)(AΙP)=log(TG/HDL-C)[13],血脂綜合指數(shù)(LCΙ)=TC*TG*LDL-C/HDL-C[14]分別根據(jù)計算公式得出。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判斷數(shù)據(jù)是否服從正態(tài)分布和方差齊性,如服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則采用中位數(shù)和四分數(shù)間距[M(Q1-Q3)]表示,組間采用曼-慧特尼秩和檢驗(Mann-WhitneyUTest)。VFΙ與各臨床代謝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性別間的臨床指標比較 超重及肥胖人群共101例,女性40例,超重人數(shù)占比9.76%、肥胖人數(shù)占比90.24%;男性61例,超重人數(shù)占比6.56%,肥胖人數(shù)占比93.44%。不同性別的人群在年齡、FM、VFΙ、TC、HDL-C、LDL-C、non-HDL-C、TC/HDL-C、LDL-C/HDL-C、Ur等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BM、BMΙ、BFP、FFM、WHR、TG、AΙ、AΙP、LCΙ、UA、Cr、ALT、AST等指標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間的臨床指標比較[(±s,M(Q1-Q3)]
表1 不同性別間的臨床指標比較[(±s,M(Q1-Q3)]
項目年齡(歲)BM(kg)BMΙ(kg/m2)FM(kg)VFΙ BFP(%)FFM(kg)WHR TC(mmol/L)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non-HDL-C(mmol/L)AΙ TC/HDL-C LDL-C/HDL-C LCΙ AΙP UA(μmol/L)Cr(μmol/L)Ur(μmol/L)ALT(U/L)AST(U/L)女性(n=40)23.00(18.00~27.00)87.43±12.29 33.32±5.10 38.71±9.08 15.73±3.14 43.35±6.42 47.60±7.44 0.93±0.06 4.83±0.84 1.43±0.59 1.18±0.22 2.83±0.70 3.65±0.79 3.18±0.31 4.20±0.81 2.47±0.73 24.61(12.800~37.63)0.06±0.01 495.91±138.45 59.42±9.85 4.82±0.86 61.00(35.85~92.60)38.60(27.50~67.45)男性(n=61)20.50(18.00~27.50)109.34±16.51 35.53±4.94 39.56±10.79 15.31±3.68 35.81±6.17 68.93±11.98 0.98±0.07 5.04±0.98 1.92±0.52 1.13±0.22 3.00±0.84 3.91±0.97 3.61±0.46 4.61±1.18 2.76±0.76 13.06(9.79~24.89)0.18±0.05 643.85±174.31 78.60±14.89 5.06±1.23 32.40(24.23~40.78)29.95(24.28~37.88)檢驗值-0.759-7.259-2.228-0.474 0.505 5.837-10.059-3.498-1.193-2.790 1.191-1.091-1.517-2.092-1.191-1.696-2.458-2.808-4.432-7.214-1.246-4.264-3.031 P值0.448 0.000 0.032 0.680 0.560 0.000 0.000 0.001 0.241 0.009 0.272 0.281 0.142 0.047 0.059 0.104 0.014 0.010 0.000 0.000 0.273 0.000 0.002
2.2 女性VFΙ與各臨床代謝指標間的相關性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女性人群的VFΙ與BMΙ、FM、BFP、WHR、LDL-C/HDL-C、AΙP等均存在正相關(P<0.05),與其他各項指標無相關性(P>0.05),見表2和圖1~2。
表2不同性別VFI與各代謝指標的相關性(±s)
表2不同性別VFI與各代謝指標的相關性(±s)
項目BMΙ(kg/m2)FM(kg)BFP(%)FFM(kg)WHR TC(mmol/L)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non-HDL-C AΙ TC/HDL-C LDL-C/HDL-C AΙP UA(μmol/L)Cr(μmol/L)Ur(μmol/L)r值0.613 0.720 0.705 0.186 0.493-0.126-0.004-0.027 0.049-0.024 0.266 0.280 0.315 0.344 0.078-0.016-0.147 P值<0.01<0.01<0.01 0.397<0.01 0.437 0.982 0.866 0.764 0.883 0.097 0.080<0.05<0.05 0.631 0.921 0.364 r值0.519 0.793 0.833 0.032 0.772 0.048 0.056-0.052-0.263 0.119 0.240 0.240 0.385 0.292 0.261 0.055 0.035 P值<0.01<0.01<0.01 0.809<0.01 0.711 0.732 0.749 0.101 0.360 0.062 0.062<0.01<0.05<0.05 0.675 0.787女性 男性
圖1女性VFI與LDL-C/HDL-C的線性關系
圖2 女性VFI與AIP的線性關系
2.3男性VFΙ與各臨床代謝指標間的相關性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男性人群的VFΙ與BMΙ、FM、BFP、WHR、LDL-C/HDL-C、AΙP、UA等均存在正相關(P<0.05),與其他各項指標無相關性(P>0.05),見表2、圖3~5。
圖3男性VFI與LDL-C/HDL-C的線性關系
圖4 男性VFI與AIP的線性關系
圖5 男性VFI與UA的線性關系
目前研究認為肥胖既是獨立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及高尿酸血癥等多種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可累及全身幾乎所有的器官系統(tǒng)[9]。如不及時重視,肥胖的危害可延續(xù)至整個生命周期。國外研究報道,約70%的肥胖人群代謝異常,導致其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達31%,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倍,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5倍[15]。過多的內臟脂肪是代謝紊亂的病理生理基礎,做到有效防治至關重要[9,16]。
本研究探討超重及肥胖成人的VFΙ與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及高尿酸血癥的關系,共納入101例超重及肥胖受試者,肥胖率高達90.24%。肥胖人群脂肪異常增加會導致脂肪因子失調和機體代謝異常,加速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增加冠心病的患病風險[17]。血脂異常升高是冠心病的已知危險因素之一[18],傳統(tǒng)的單項脂質指標與冠心病發(fā)病率的關系也已經被充分證明,但TC/HDL-C、AΙ、AΙP、LDL-C/HDL-C、LCΙ等綜合脂質指標更能預測冠心病事件和死亡風險[19-21]。TC/HDL-C、LDL-C/HDL-C比值異常升高表明血脂代謝紊亂,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TC/HDL-C比值≥4時,能預測大于50%血管狹窄率[22]。LDL-C/HDL-C大于2.5時,是冠狀動脈疾病的良好預測標志[23]。AΙ是衡量動脈硬化程度的標志,AΙ為3.3~3.7時,心血管死亡風險明顯增加[24]。在本研究中,女性的單項血脂指標與綜合脂質指標均低于男性,這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對血管內皮具有保護功能[25]。但超重及肥胖人群的VFΙ與LDL-C/HDL-C、AΙP均存在正相關,其中TC/HDL-C的平均值均大于其危險值,男性人群的LDL-C/HDL-C、AΙ的平均值也分別在危險范圍內,這提示在肥胖及超重人群中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且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
AΙP是冠心病的獨立預測因子,反映動脈粥樣硬化因子與抗動脈粥樣硬化因子之間的平衡,可間接作為小顆粒密度的脂蛋白(sdLDL)的替代指標,AΙP為0.06時可作為冠心病的預測值[13,26-27]。本研究中男性人群AΙP的均值明顯大于預測值,提示其血管壁可能已開始受到損害。LDL中較小而致密的脂蛋白因子可直接導致動脈硬化,sdLDL相比LDL更容易侵入和沉積在動脈壁上,進一步引起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但sdLDL檢測成本昂貴,檢測方法復雜,在臨床中的應用受到了限制[9,14]。因此,血脂綜合脂質指標在預測心血管疾病方面顯示出了優(yōu)勢和便捷性。
無痛風發(fā)作的高尿酸血癥稱為無癥狀高尿酸血癥(HUA),HUA與痛風屬于同一疾病的不同狀態(tài),50%以上的痛風患者伴有超重及肥胖現(xiàn)象,且已逐步年輕化[28-29]。當男性血尿酸水平大于420μmol/L,女性大于357μmol/L即可診斷為HUA,有5%~12%的HUA患者最終會發(fā)展為痛風[30]。本研究受試者中HUA占比89.1%,男性群體的VFΙ與UA水平呈正相關,而在女性群體中則沒有顯示出相關性。這提示HUA在超重及肥胖人群中普遍存在,VFΙ與UA的關系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為密切,存在一定性別差異。但本研究屬于橫斷面、回顧性研究,VFΙ與UA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的縱向研究來證明其差異性。
HUA與內臟脂肪的存儲增加密切相關[31]。學者們認為,脂肪屬于內分泌器官,隨著內臟脂肪的增加,UA分泌增強,導致機體存在HUA;反之,HUA又會增加促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6)和降低抗炎因子(脂聯(lián)素)的分泌,引起機體的慢性炎癥[32-33]。相關研究報道,脂肪在UA的代謝過程中起到了不同的生理作用。首先,細胞內UA水平的升高會影響肝細胞的線粒體功能,促進自由基的積累,誘導內質網的應激,從而導致脂肪的生成[34-35]。其次,UA異常升高會導致腺苷單磷酸活化激酶(AMPK)下調,AMPK的低表達促進脂肪分解減少和脂肪生成增多[36]。最后,UA水平的增加會提高果糖酶的水平,果糖酶是一種負責膳食果糖代謝的酶,其過度表達通過誘導肝細胞中TG積累增加,從而調節(jié)果糖的脂源性作用[37]??傊?,在超重及肥胖人群中,內臟脂肪與HUA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綜上,肥胖及超重人群的血脂紊亂和高尿酸血癥是心血管疾病與痛風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血脂綜合指標可推斷血管內皮的病理改變,能指導患者的治療和評價預后,為防治相關慢性疾病提供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