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王仁斯
在八師一四三團花園鎮(zhèn),只要提起朱梅,人們總會豎起大拇指頭夸贊她是一個好女兒好兒媳。人們所以夸朱梅是一個好女兒好兒媳,是因為她相繼用了26年時間,在伺候送走了自己的母親后,又來伺候自已的婆婆。
朱梅出生在一四三團,長在一四三團。1989年母親患上偏癱病后,便與父親一起照顧偏癱的母親。在母親偏癱的九年中,她跟父親不分白天黑夜地照料母親。在照顧母親的九年時間里,朱梅每天晚上都要給母親端屎端尿、擦洗身子。衣服臟了及時換洗,讓母親一年四季都穿著干干凈凈的衣服。每年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朱梅天天都要推著母親在室外轉(zhuǎn),讓母親呼吸新鮮空氣,和熟人說說話,聊聊天,讓母親心情快樂一些。冬天室外冷,她就推著母親在室內(nèi)轉(zhuǎn)。母親的胃口不太好,朱梅總是把米飯煮得格外軟一些,菜炒得熟一些,讓母親盡量吃得高興、開心。1998年送走了母親后,直到1999年朱梅這才與本團薛春生相識并結(jié)為伉儷。
婚后,當看到婆婆因患腦梗而引發(fā)偏癱整天躺在床上時,朱梅便悄悄對丈夫薛春生說:“婆婆身邊離不開人,從今以后我就不去外邊工作了,在家里好好照顧婆婆”。丈夫聽了后十分感動,從此朱梅就天天守候在婆婆的身旁,全身心地照顧婆婆。
朱梅的婆婆王秀紅,于1954年由山東榮城支邊來疆,今年88歲,身高1.70米,外號人稱“駱駝”,意思是高大,她為開發(fā)和建設兵團農(nóng)場奉獻了自已的青春。
圖為朱梅給婆婆梳頭
婆婆長期臥床,全身痛疼難忍,朱梅便經(jīng)常給婆婆按摩。天氣暖和時,朱梅天天推著婆婆到室外走動,讓婆婆呼吸新鮮空氣。冬天外邊冷,婆婆出不了門,便用輪椅推著婆婆在屋里轉(zhuǎn)。照顧婆婆期間,朱梅自學了營養(yǎng)學知識,每天早餐給婆婆吃面包、蛋糕、喝牛奶;中餐吃餃子、拉條子、米飯;晚餐吃荷包蛋、饃饃。另外,朱梅還掌握了簡單的護理技能,每天晚上都要用熱水給婆婆擦洗身子,讓婆婆一年四季身子干干凈凈。特別每到夜晚,婆婆總要起夜解手五六次,為害怕聽不見婆婆的喊聲,每晚休息朱梅總是把房門敞開著,夜間只要聽到喊聲,那怕再疲乏,總是毫無怨言地起來照顧婆婆。去年,朱梅患病住了10天的醫(yī)院,但她對婆婆放心不下,每晚都住在家里照料婆婆,即使白天醫(yī)生查過房服過藥輸過液后,也總要抽時間回家看看婆婆。
如今,婆婆在朱梅的精心照顧下,老人的身體越來越硬朗,白天坐在輪椅上一坐十幾個小時也不感覺累,而且多年以來幾乎都沒有感冒過。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朱梅精心照料母親八年和婆婆22年的感人事跡已在這個團左鄰右舍中被傳為美談。每當丈夫薛春生說起朱梅,總是充滿感激之情地說:“22年了,要是沒有我的愛妻,真不知道我母親現(xiàn)在會成什么樣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