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艷
兒童寫生是指以實物為媒介,以美術為手段來展現(xiàn)幼兒生活與情感體驗的一種活動。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讓幼兒站在課程中心”的重要意義。但由于兒童寫生活動受成人寫生以及教師指導方式的影響,依舊存在“假主體”“假素材”“假體驗”等現(xiàn)象。筆者將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和梳理在打“假”過程中,兒童寫生活動的組織方法和策略。
一、假象一:成人視角取代兒童視角
(一)案例描述
案例1:我沒玩過輪滑鞋。在大班寫生活動“有趣的輪滑鞋”中,教師通過“你喜歡玩輪滑鞋嗎?它和別的鞋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等問題來激發(fā)幼兒畫輪滑鞋的興趣,并將游戲經(jīng)驗轉成寫生經(jīng)驗。A幼兒說:“輪滑鞋有輪子?!苯處熥穯枺骸澳惆l(fā)現(xiàn)了它最大的特點,輪滑鞋下面有一排輪子,還有其他發(fā)現(xiàn)或感受嗎?”B幼兒說:“我沒有玩過輪滑鞋?!逼渌變阂哺磉_自己沒有看過或沒有玩過輪滑鞋。
案例2:熱水壺。在大班寫生活動中,教師提供熱水壺讓孩子們進行繪畫,沒過一會兒,孩子們就紛紛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但教師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缺少幼兒深度的觀察,他們只大致勾勒出熱水壺的線條,關于熱水壺的其他經(jīng)驗并沒有呈現(xiàn)在畫面中。教師想激發(fā)幼兒對熱水壺的已有經(jīng)驗,于是在評價中進行了引導:“你們還見過生活中其他的熱水壺嗎?它們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A幼兒說:“它們都是圓柱形,有的外面是鐵做的,有的是塑料做的?!盉幼兒說:“我家有個紅色的熱水壺,但是媽媽怕我碰到就放在廚房的角落里了?!?/p>
(二)問題分析
學前教育不斷倡導在活動中要保障兒童的主體地位,但在上述案例呈現(xiàn)的寫生活動中,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習慣和興趣卻被忽略。
案例1中的幼兒園處于郊區(qū),在園幼兒以留守兒童居多,他們的物質生活較為匱乏,對于一些價格高、新穎的玩具很少有體驗的機會。輪滑鞋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少的玩具。因此,教師在引導幼兒進一步表達對輪滑鞋的認識和體驗時,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不足,只能簡單表述輪滑鞋突出的外形特點。教師雖然認識到當下社會背景中幼兒普遍的興趣,但缺少對于眼前這些幼兒興趣、經(jīng)驗的充分了解,將個人主觀想法以幼兒的名義強加給了他們。一些事物雖然存在于幼兒生活的范圍內,但由于客觀原因幼兒對它們缺少興趣和體驗。如案例2中,熱水壺雖然是經(jīng)常使用的家用品,但由于它容易造成幼兒燙傷,使得其與幼兒的生活產(chǎn)生阻隔,并不是幼兒容易接觸到的事物,故產(chǎn)生了幼兒體驗、興趣不足等情況。
在以上兩個案例中,我們能看到教師關注到生活,但沒關注到幼兒的生活;能發(fā)現(xiàn)幼兒的普遍興趣,但沒發(fā)現(xiàn)不同環(huán)境中幼兒的差異性。
(三)調整建議
適宜的內容是寫生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和基礎,教師應從幼兒的生活軌跡來探尋寫生的內容,同時注重從幼兒體驗的角度出發(fā)進行研討、探究,篩選出適宜幼兒發(fā)展的寫生內容。
1. 以幼兒的生活場所為圓心。每個幼兒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教師要了解“眼前”幼兒的實際情況,了解他們生活范圍內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把幼兒的家庭、幼兒園和生活小區(qū)作為主要生活場所來尋找寫生內容。該園教師接下來在開展 “一公里”寫生課程資源收集活動中,對幼兒園以及周邊進行了探訪,發(fā)現(xiàn)區(qū)域獨特的文化內涵。如古樸的石頭民居與新穎的別墅、高樓有序融合,農(nóng)耕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生活相互交融,石雕工藝和魚燈制作在生活中得到體現(xiàn)。這些多元文化默默浸潤著在這里生活的幼兒,成為他們生活體驗、情感體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 以幼兒的日?;顒訛榘霃健3扇说纳钴壽E與幼兒的生活軌跡有著較大的差異,因此不僅要認識到幼兒生活場所中的資源,還要從幼兒的角度去審視這些資源的意義和價值。在后續(xù)寫生活動中,教師將家用熱水壺換成了幼兒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的兒童水杯,幼兒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并將日常的體驗展現(xiàn)在了作品中,如用透視的方法畫出兒童水杯中裝入果汁、吸管吸出水的狀態(tài)等。
以幼兒生活場所為圓心、以幼兒的日?;顒訛榘霃?,來搜索幼兒感興趣、有經(jīng)驗的事物,以幼兒為出發(fā)點來選擇寫生內容,才能引發(fā)幼兒內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表現(xiàn),從內而外產(chǎn)生積極作用。
二、假象二:假素材缺少真體驗
(一)案例描述
案例3:聞不到花香的向日葵。菜地里的向日葵苗破土而出,孩子們對于向日葵的生長產(chǎn)生了興趣。在5月的幼兒園教學展示活動中,教師以孩子們感興趣的向日葵為寫生內容,然而這個階段向日葵還沒有開花,因此教師購買了仿真向日葵作為參照物?;顒又?,孩子們在觀察向日葵造型的同時湊近花朵,發(fā)出了質疑:“這花怎么一點都不香???”“這是假的,真的桿子上有細毛,你看這個桿子是光滑的?!彼麄兗娂娪懻撈饋?。
案例4:植物角的金魚。在大班寫生活動“植物角的金魚”中,教師把一直放置在植物角的魚缸搬到了室內,并擺放了一些漂亮的裝飾物進行布置。許多幼兒只簡單畫下魚缸和魚,對于魚的生活狀態(tài)、環(huán)境等缺少細致觀察。同時,因為受新裝飾物的影響,部分幼兒將關注點轉移到了如何刻畫裝飾物上。最終作品呈現(xiàn)單一、空洞,主題不鮮明。
(二)問題分析
寫生素材收集和提供中的主要問題是教師無視真實狀態(tài)下事物的本來面貌,忽略素材真實性、投放常態(tài)化的重要性。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我們能看到兩位“用心良苦”的教師。案例3中,教師能認識到幼兒近期的關注點,也能預見幼兒后期的興趣,并排除困難提供了假花替代。但是,教師沒有考慮到幼兒在不同階段的需求,如在花朵開放期進行向日葵寫生,幼兒對花的興趣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此外,假花與真花不僅是材料的不同,它們所給予幼兒的認知、體驗深度、情感投入都有很大差異,如幼兒通過聞到花香生發(fā)寫生興趣,并能將氣味體現(xiàn)在寫生作品中。案例3中,教師希望通過素材的造型來給予幼兒更多的審美感受,但是忽略了幼兒的繪畫經(jīng)驗來源于與常態(tài)生活環(huán)境的真實互動,導致阻礙了幼兒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激活。
(三)調整策略
提供什么樣的素材?怎樣提供素材?教師要認識到幼兒與真實素材、真實環(huán)境互動產(chǎn)生的真情實感,并積極為他們的真實體驗創(chuàng)設機會。
1. 提供真實材料。寫生素材的提供是幼兒在活動現(xiàn)場認識事物特征的主要途徑,通過對素材的體驗能進一步引發(fā)幼兒相關的認知和經(jīng)驗。真實的素材引發(fā)的是真實的體驗,帶來的是真實的經(jīng)驗和情感。仿真花仿出了花朵的形態(tài),卻模擬不了花的自然味道和觸感。確保素材的真實性,對兒童寫生活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2. 還原真實場景。成人的寫生活動通常需要布景,將寫生的素材通過合理的擺放,使之在角度、造型上更加立體和美觀。但在幼兒寫生活動中,則要注重寫生環(huán)境的真實性和常態(tài)化,以此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使之與寫生事物產(chǎn)生共鳴。幼兒對事物的深入認識不僅僅是依靠活動中的體驗,更多地來自幼兒前期的經(jīng)驗儲備。在真實的寫生場景中,這些儲備的經(jīng)驗能夠被有效調動起來。
三、假象三:寫生體驗的形式化、表面化
(一)案例描述
案例5:有趣的烏龜。在中班寫生活動“有趣的烏龜”中,教師以猜謎的形式導入活動主題,并通過“烏龜有什么特點?烏龜是怎么爬的?烏龜喜歡吃什么?烏龜是怎樣躲避危險的”等提問引導幼兒對烏龜進行認識。接著,教師讓幼兒模仿烏龜爬、縮殼等行為,完成這一過程就已經(jīng)用了近25分鐘。在寫生中,多數(shù)幼兒只是簡單畫下橢圓形的烏龜殼以及用長條形表示的頭、尾和四肢,然后開始畫背景或者食物等。
案例6:柚子飄香。幼兒園的柚子成熟了,教師摘下幾個柚子作為幼兒寫生的素材,提供完整和切開的兩種形態(tài)。在觀察的基礎上,為了突出柚子的其他特征,教師讓個別幼兒進行了多感官體驗,并分享了柚子的味道和氣味等。當更多幼兒表示也想體驗時,教師提出了以下解決方法:“因為時間的關系,不能讓所有小朋友都來嘗一嘗、聞一聞。但是,午餐后水果就是柚子……”在繪畫中,有體驗機會的幼兒寫生內容更加豐富,除了對柚子外形進行描繪外,還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出柚子的其他特征。而沒有體驗過的幼兒,只畫出了柚子的外形特征。
(二)問題分析
體驗是將幼兒的興趣轉化為創(chuàng)作行為,并呈現(xiàn)出完整寫生作品的有效途徑。形式化、表面化的體驗是以教師為主導,阻礙了幼兒與寫生主題、幼兒與素材、幼兒與預期作品之間多向的互動。
案例5中的體驗方式雖然多元,但是剝開活動現(xiàn)場“熱熱鬧鬧”的糖衣,實質的內容與活動核心經(jīng)驗缺少關聯(lián)?!坝腥さ臑觚敗睂懮顒又攸c需要體驗的是烏龜?shù)耐庑翁卣鳎簽觚斀M成部分及其形狀、龜殼上的花紋、四肢等部位的線條、不同部位的顏色特點等,可以通過眼看、手摸等體驗形式讓幼兒積累相關經(jīng)驗。但在教師組織的眾多體驗方式中,最終指向畫出烏龜特征的體驗卻少之又少。
“他”的體驗能代替“我”的體驗嗎?幼兒在興趣、愛好以及性格的差異下,對同一事物的體驗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案例6中,個別幼兒站在自己體驗的視角下做出交流分享,引發(fā)不了其他幼兒的共鳴和思考。并且,這些個別化的體驗機會大多由能力強、積極性高的幼兒獲得,教師假借幼兒之口來“說教”,更多幼兒只能被動接受他人的思想。
(三)調整策略
兒童通過體驗直接從生活中進行符號采集,來構成他獨具特色的藝術構想。寫生活動中有質量的體驗必須要做到去表面化和去形式化。
1.“聚焦式”的寫生體驗。兒童寫生活動的體驗從單一走向多元,但是當體驗面向幼兒的興趣愛好、學習方式、教學目標的落實時就要有所側重、有所聚焦。如在寫生活動中,首先要關注事物的主要外顯特征,如色彩、形狀、線條和花紋等,為幼兒繪畫做好充分的準備。其次是引發(fā)對事物內隱特征的認識,如氣味、操作方法、用途、味道等,這一體驗要有所側重和篩選。最后,滿足幼兒基于個人視角下對事物的體驗,如興趣、喜好等情緒情感。
2. “公平化”的寫生體驗。讓每個幼兒有機會繪畫出更豐富的寫生作品,前提是提供公平的體驗機會。以教師的體驗或個別幼兒的體驗替代大多數(shù)幼兒的體驗,是不公平、不對等的表現(xiàn),同時也是教師主導的一種體現(xiàn)。如何讓每一位幼兒在寫生活動中都能得到充分體驗?可以通過增加素材數(shù)量,開展分組體驗,或者活動前充分體驗等多種形式達成。均等的體驗機會能引發(fā)不同的經(jīng)驗和結果,從而支持幼兒在交流、討論中進行多種思維的碰撞。
在剖視兒童寫生活動的“假象”中,我們更加了解“真教育”“真主體”“真平等”的重要意義。只有教師感受每一位幼兒的渴望,尊重每一位幼兒的情感,發(fā)自內心相信幼兒的力量,才能為幼兒創(chuàng)設更加平等、開明、民主的寫生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