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學芳
(宜興紫砂工藝廠 江蘇 宜興 214200)
中國有著廣袤的國土,眾多的人口,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著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的藝術繁榮璀璨,紫砂藝術就是在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下誕生的一朵奇葩。紫砂誕生的故鄉(xiāng)江蘇宜興是有著上千年陶瓷燒造歷史的古城,同時這里也有著江南的魚米,濃郁的文化氛圍,而伴隨著四十年來改革開放的時代東風,這座古城的經濟亦發(fā)展的相當不錯,為藝術之花的盛開埋下了肥沃的土壤。傳承中國文化,不斷的開拓創(chuàng)新,正成為當代紫砂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風尚,在這一輪創(chuàng)造的狂潮之中,經驗的積累,理論的總結必不可少。
圖1 “如意芳菲”壺
在紫砂藝術創(chuàng)作中,紫砂壺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得益于紫砂壺藝的崛起,整個宜興的陶瓷行業(yè)都迎來了發(fā)展的契機,圍繞著紫砂壺,智慧與技法的交融,誕生出了很多膾炙人口,廣為人知的經典,而無論紫砂壺如何變化,它似乎總維持這一股自身永恒不變的氣質,總是那么的古樸、雅致,充滿著親切的文化氣息。在創(chuàng)作中順應這股氣質的引導,作品總能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困難重重,就如同墜入了一座思維的迷宮。紫砂壺的氣質來源于其本身的民俗特征,紫砂壺的誕生原本就是服務于人們喝茶這一行為,當人們喝茶的時候,總是會暫時停下其他的事務,進入一種放松、休閑的狀態(tài),當紫砂壺深度的融入這種生活時,也就非常自然的契合進了人的生活之中,其中的親切也就由此而生。
紫砂壺有著一種特殊的美,這種美并不是通過華麗的外表或是精美的紋理來進行傳遞的,紫砂泥本身在燒制后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就是最吸引人的美。傳統(tǒng)紫砂壺造型一代代的傳承下來,其間雖然不斷衍變,但總是會強調流暢二字。紫砂壺有著流暢之美,這一點可能跟我們倒茶的動作有關,當茶壺的形體與人融為一體的時候,倒茶本身就成為了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所以紫砂壺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考慮到人們的感受。
在實用的基礎上美觀,在美觀的前提下實用看似是說的同一件事,但本質上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思想。紫砂器剛剛誕生的時候,人們并不清楚它是一種十分優(yōu)秀的茶器,在紫砂工藝初始的階段,紫砂陶甚至一度被稱為“粗貨”,也就是較為初級,難登大雅之堂的物什,而恰恰是在那個時期,人們喝茶的方式發(fā)生了轉變,散茶的出現讓喝茶變得方便,茶具的設計自然也與時俱進,紫砂壺應運而生,所以紫砂壺的設計和制作是因茶而生的,其與人的交集都是圍繞著茶而產生的,所以早期的紫砂壺設計是基于如何方便的喝茶,紫砂壺的造型在人們的嘗試中總結經驗,于是紫砂壺經典的壺身、壺流、壺蓋、壺鈕、壺把的結構就產生了,后世的紫砂壺創(chuàng)作都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重新進行排列組合。
當代紫砂壺所服務的對象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人們喝茶、賞壺、玩壺,在紫砂壺的功能性之外,還帶有觀賞性和文藝的性質,在紫砂壺的造型和裝飾當中擁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這些元素以一種和諧流暢的形式組合在一起,就成為我們今天所崇尚的紫砂壺藝了。作品“如意芳菲”的造型并不復雜,基本是遵循傳統(tǒng)紫砂壺結構來進行制作,這把壺首先追求的是流暢,圓潤的壺身帶有柔和的曲線,看起來有骨有肉,且一切都是那么的圓融,壺口采用了生頸設計,這又帶來了一種干凈利落的轉折,從柔和的曲線轉變成剛硬的直線,升頸會產生一道平直的截面,這會在視覺上將壺體本身拉高,與之對應的對應點在于壺體的底部,底部同樣有一段升高的直線,只是這根直線與壺面的曲線聯系在一起,倘若單獨來看并不明顯,而搭配升頸以后,上下的指向就形成了呼應的關系,將中央的壺體包容在內,這使得整體的高度提升,帶來一股欣欣向榮的氣質。
壺流的線條是壺面曲線的延續(xù),一彎流的設計在平常的茶壺上可能會略顯單調,但在這把壺上,由于壺流的曲線與壺面的線條相容,甚至隱隱形成一種延續(xù),雖然只是一彎流,卻形成了三彎的效果。同時,壺把給人的感覺是有力,壺把是茶壺實現功能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視覺中往往令人忽略,由于其天然的處于壺體結構的“尾部”,而在使用茶壺的時候,又往往被手遮擋,所以壺把的作用更多的會偏向其實用價值,看起來有力正是彰顯其特質所在。從整體來看,作品“如意芳菲”的主題塑造主要集中在壺蓋及壺鈕之上,壓蓋造型搭配直升而來的壺口會給人一種恰到好處的感覺,壺蓋的蓋面向上微微鼓起,構成一道柔和的曲面,中心處開氣孔,上面鑲接一枚圓形的壺鈕,中央的氣孔穿過,實現透氣功能的同時還與壺鈕本身的裝飾融合在一起。
“如意”這個詞出于印度梵文,叫做“阿娜律”,但如意的起源卻是一種撓背工具,古文獻中記載“手所不能至,掻之可如意”,在清代“事物異名錄”中就說明了“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清代是吉祥文化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各種原本平凡的事物都被注入了吉祥的含義,如意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就形成了如意形象和功能的分化,一種材質普通,廉價的保留了實用功能,另一種材質稀少,名貴的則往陳設裝飾的方向衍變,而這種衍變也就逐漸融入到圖像、紋理之中,作品“如意芳菲”上的如意裝飾正是引入了這一元素創(chuàng)作而成的。
在這把壺上,體現如意元素的裝飾集中在壺蓋和壺鈕之上,壺蓋采用貼飾的方式,將四瓣心型如意堆貼于壺蓋的正中,對稱排列,如意貼塑中央的位置則完全留給了壺鈕,圓形的鈕座與如意的頂端相連,但在鈕與死瓣如意之間依舊留有一定的縫隙,這些縫隙形成了非常好看的三角紋,結合每一瓣如意頂端的兩粒圓珠,產生了規(guī)律的裝飾效果。同壺蓋上的如意貼塑相呼應的是壺鈕上的如意紋處理,同樣形式的如意線條,卻將方向整個逆轉過來,從上方想下俯視就會構成一個中央的圓孔,一層嵌套著一層如意裝飾線條的效果,同時合成一體的如意發(fā)生了整體性的形態(tài)融合,由原本簡單的裝飾紋,共同構成了一朵盛開著的桃花,貼塑的四瓣如意就是盛開的花瓣,中央的壺鈕就是花心,而如意紋終點鼓起的小點就形成了花蕊,整個一朵桃花端莊秀麗,不帶一絲煙火氣的出現在茶壺的頂端,讓人在喝茶的同時還感受到一股來自于自然的氣息,茶的清香帶來了野外的桃花香,而這種味覺上的變化,更裝飾著人的心靈,提醒人們時光的荏苒,季節(jié)的變遷,一朵小小的如意桃花裝飾,簡單,順暢的傳遞著創(chuàng)作的意念,契合著紫砂壺古老而經典的氣質美,讓人不由的感嘆其中所包容的文化奧妙。從整體來看,作品“如意芳菲”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都稱不上復雜,但卻用一種簡潔的裝飾手法,借用如意紋出人意料的塑造出代表春天的花朵,簡潔而質樸,流暢而典雅,讓人領略到紫砂之美、自然之美以及人文之美。
紫砂壺藝凝聚智慧,傳承經典,弘揚古老的中國文化,簡單的紫砂壺造型及裝飾,通過巧妙的組合,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令人驚艷的文化藝術表現,這樣出色的文化承載力、表現力,都是值得期待的。未來的紫砂文化必將帶來更多的驚喜,就如同作品“如意芳菲”壺上如意構成的桃花,越開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