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與認同,也有利于學生人格的發(fā)展。但教學中教師常會遇到學生覺得文本枯燥難懂、與現(xiàn)實距離遙遠、難以產(chǎn)生學習興趣等問題。萍鄉(xiāng)市湘東中學朱小蓉老師講授的《民為貴》一課,在江西省防疫期間線上教學優(yōu)質(zhì)課評選(高中組)中,榮獲省特等獎,很值得學習。
一、立足文本,解析角度探新意
師:請同學們看看這兩個甲骨文字,能猜出是兩個什么字嗎?
生:第一個字的下面是“口”字,上面看不出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個“手”吧?但是沒有上面是“手”下面是“口”的漢字呀。
生:第二個字像一只眼睛。
師:大家猜得很接近了。第一個字上面像一只手握著權杖,表示握權執(zhí)政,管理事務。下面是一個“口”,大家想想,這個“口”應該表示什么呢?
生:上面的“手”是管理,那下面的“口”應該是發(fā)令。
師:對的。第一個字表示手握政權、發(fā)號施令,是個“君”字。第二個字的確是一只眼睛,但是還有一個錐子一樣的形狀,像尖銳的錐子刺向眼睛,這個字表示被刺瞎眼睛的奴隸,是個“民”字。
生:這把“民”字造得太慘了。
師:造字源于生活,從這兩個字的最初形態(tài)中,統(tǒng)治者與百姓的尖銳矛盾可見一斑。那么,孟子在戰(zhàn)亂時期面對君民矛盾提出了怎樣的救世良策呢?讓我們跟隨“亞圣”的步伐,走入課文。
師:孟子認為,舜的繼位是民眾的選擇,是順應民心的結果。在選文中,我們可以讀到一個怎樣的君主形象呢?
生:勤政愛民。
師:不錯,孟子對舜的形象塑造傾注了大量心血。“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表現(xiàn)出孟子懷著景仰之情對舜的大孝進行了盡情謳歌。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孟子為什么如此推崇舜呢?
生:孟子所處時代沒有舜這樣的君主。
生:舜是明君,孟子希望當時的國君能像舜那樣。
師:的確如此。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歷史上政治大動蕩的時代。戰(zhàn)亂頻繁,各國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百姓顛沛流離,無以為生。
生:舜的孝道,與儒家提倡的以仁治國是相同的。
師:說得非常好!孟子極力宣揚舜的孝道,與以仁治國密不可分?!墩撜Z》有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推崇舜的仁德,是希望君王們能效仿這位先賢典范以仁治國,救萬民于水火。
生:舜寄托著孟子的理想。
師:是的,舜這個崇高偉大的賢明君主是孟子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樹立起來的一面旗幟。
【賞析】
這兩個片段可以體現(xiàn)朱老師課堂角度的新穎。一是導入讓人耳目一新。用“君”“民”二字的甲骨文形態(tài)導入。甲骨文形態(tài)與現(xiàn)代漢字差距很大,學生一下很難猜出,只能把字拆解開來去猜測。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引起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了課堂氣氛,又直觀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層與底層百姓的矛盾,與課文內(nèi)容講君民思想的契合度非常高。在導入部分,學生就開始參與課堂,又在解析中收獲知識,并且極為自然地引入文本內(nèi)容,可謂一舉三得!還有一個細節(jié)就是當教師解析后公布結果時,一個學生指出“民”字造得太慘了,這就是在情感上已經(jīng)進入課堂,是課堂生成中的一個意外收獲。二是在對文本進行解析時,朱老師不是按常規(guī)思路把舜的繼位作為內(nèi)容帶過,而是立足文本,突顯出“舜的形象”,并進行拓展,對其進行深刻解讀,讓孟子筆下高大的明君形象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目的是以之為抓手,提出孟子拯救天下百姓的政治理想。這是文本解讀的一個新角度、新思路。比直接把孟子思想傳達給學生更自然、流暢。
二、挖掘文本,研讀思想求深度
師:請同學們閱讀選文,并嘗試概括出孟子提出的君民思想。
(生閱讀)
師:第一則選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樣的君民思想呢?
生:在這則開頭提出了“君輕民貴”。
師:那孟子為什么說“君輕民貴”呢?請同學們繼續(xù)讀選文,找一找答案。
生:孟子認為如果諸侯危害社稷,那么可以改立新君。就連社稷之神如果不能保證風調(diào)雨順,都可以變換。而一個國家的老百姓是不可以變換的,所以百姓更重要。
師:理解得很準確。孟子繼承了《尚書》中“民惟邦本”的思想,把它升華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他發(fā)出的“君輕民貴”的吶喊,可以說是發(fā)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他的“民貴說”振聾發(fā)聵,徹底顛覆了以往的君民等級關系。那第二則中又有怎樣的君民思想呢?
生:這一則選文是齊宣王與孟子的對話,齊宣王指出湯武王是弒君之臣,而孟子認為桀、紂是“獨夫”,理應誅殺。
生:這與第一則可以改立新君的意思差不多。
師:的確,這一則的君民思想可概括為“君暴民反”。孟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如果國君暴虐無道,百姓是可以起義反抗的。接下來大家再總結下第三則中的君民思想。
生:這則中講到“民歸仁”,君民思想可以概括為“君仁民歸”。
師:概括得很好。那第四則呢?
生:老師,這一則是孟子和萬章討論“君權誰授”的問題,孟子認為是“天與之”,那就是“君權天授”,這不是講君民關系的吧?
生:我認為仍然是講君民關系的。因為孟子在選文中解釋了“天”是通過“民”來表達意思的。
師:對了。表面上孟子似乎說天意比民意重要,但他援引《尚書·泰誓》中的一句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就是說天要用百姓的眼睛去看,要用百姓的耳朵去聽,所以孟子所說的天意其實就是民意,天意取決于民意。所以這一則所表達的君民思想就是“君權民授”。
【賞析】
孟子的語錄包含了豐富的知識,但其中深邃的思想更是精彩,引人深思。在“民本思想”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圍繞“民貴君輕”來展開。但朱老師引導學生從每一則選文中挖掘民本思想,不是停留在“民貴君輕”這一層以及這一層的具體體現(xiàn)上,而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一步理解這一思想,從而清晰、深刻地概括出“君暴民反”“君仁民歸”“君權民授”的民本思想。這讓非連續(xù)的文本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也讓孟子的民本思想更立體可感。
三、延伸文本,對接現(xiàn)實重傳承
師:歷史的車輪已經(jīng)駛入了21世紀,如今,黨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正是傳統(tǒng)民本思想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的體現(xiàn)。請同學們聯(lián)系生活實例,談談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當今中國的體現(xiàn)。
生:疫情肆虐時,國家包機接回海外的小留學生。這說明我國政府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生:我國所有的新冠患者政府都出資治療。這是順民意、得民心的硬核舉措。
生:我國的“精準扶貧”政策,說明國家關心每一個人。我還在新聞上看到習主席在鄉(xiāng)下慰問貧困地區(qū)的鄉(xiāng)親,為他們的脫貧支招……
(生繼續(xù)發(fā)言)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老師在這里也給同學們舉個例子。2019年3月,習主席在羅馬會見意大利眾議長羅伯托·菲科,在回答他的提問時說道:“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崩蠋熯€想向同學們推薦一個視頻(《習近平的兩會時間》),在這次全國兩會上,習主席四次下團組,多次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diào)“人民至上”。
(播放視頻)
師:習主席的話飽含著濃濃的為民情懷,也彰顯著大國領袖為民服務的奉獻、擔當!同學們,感受著這些難忘的瞬間,聆聽著習主席暖心的話語,看著百姓們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我們有著滿滿的幸福感。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所以同學們,希望我們能懷揣著這種幸福感,肩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守護住文化之根。孟子的文化精髓,歷經(jīng)兩千多年,仍然在當今社會中“枝繁葉茂”,我們有責任,盡一己之力,護佑住這株文化之樹,讓它的根在現(xiàn)實的土壤中扎得更深、更牢。
【賞析】
孟子的學說與現(xiàn)在相隔數(shù)千年,學生與之有距離感,并且質(zhì)疑學習先賢思想的必要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把文本中的思想與現(xiàn)實割裂了開來。朱老師的這一設計環(huán)節(jié),重在對接現(xiàn)實,讓學生意識到這種思想歷經(jīng)千年依舊在延續(x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自己肩負著把這種光輝思想傳承下去的歷史責任與使命。
大政在民,朱老師這堂課立足文本,他帶領學生探尋了孟子這一政治之道,并且很好地完成了教材編排時所設置的引導學生通過了解孟子的思想、孟子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找到立身處世的借鑒,即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是一堂真正的高效之課。<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湘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