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旻斐 陶學霞 方良玉 王鈺煒 徐善祥 喻曉靜
急性口服中毒患者約占急診搶救患者的15%~20%,且具有進展快、預后差的特點,徹底清除胃腸道毒物、最大限度減少毒物吸收是關鍵[1]。洗胃是搶救的首要措施[2],但反復快速充盈排空胃體,易引發(fā)惡心、嘔吐,導致導瀉劑不能盡早順利進入腸道;中毒后機體保護機制的啟動和大量拮抗藥物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腸道蠕動,影響腸道內毒物排出,加重患者病情[3];此外由于急性中毒病因及表現(xiàn)的多樣性,導瀉效果不能達到預期,嚴重影響搶救成功率。目前中醫(yī)治療技術如針灸、中藥灌腸、導瀉、穴位貼敷等在急性中毒臨床診療中逐步應用,并取得一定的療效[4-5]。本研究擬在西醫(yī)洗胃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穴位貼敷及穴位按摩治療,探討中西醫(yī)結合對急診中毒患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0 月—2019 年9 月在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急診科就診的80例急性中毒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倫理原則,且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納入標準 (1)符合《實用內科學》第14 版中急性中毒診斷標準[6];(2)年齡18~59 歲;(3)在我院首診的急性口服中毒且需要洗胃的患者;(4)臍部皮膚及雙側足三里穴位處皮膚無損傷、疤痕及紅疹等,無其他皮膚疾病。
1.3排除標準 (1)病情嚴重需要心肺復蘇者或嚴重創(chuàng)傷或多發(fā)傷患者;(2)合并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疾病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3)有胃腸道病變病史(如腸道梗阻、腸內大量息肉)影響胃腸道排空效果的患者;(4)未按規(guī)定接受治療或住院期間再次服毒,無法判斷療效者。
1.4脫落標準 (1)發(fā)生嚴重不良事件、并發(fā)癥和特殊生理變化,不宜繼續(xù)接受現(xiàn)有治療者;(2)臨床研究中依從性差,資料不完善者。
2.1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急性中毒診療救治規(guī)范[7]采取搶救治療措施?;颊呔驮\后立即留置26#~28#單腔胃管,使用SCI 型電動洗胃機(天津同業(yè)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應用溫生理鹽水9~20L 徹底洗胃,直至洗出液澄清則停止洗胃,并更換留置12#~16#胃管,以清除胃內殘留毒物。同時給予營養(yǎng)支持,護胃治療,糾正電解質紊亂等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急性中毒診療規(guī)范治療基礎上,配合應用穴位貼敷聯(lián)合穴位按摩治療。穴位貼成分包括:生大黃粉、玄明粉、沉香曲、萊菔子各10g,加適量白醋拌勻,貼敷于神闕穴(臍部),6h 后去除,每天1 次。洗胃結束后在神闕穴、足三里按摩(逆時針、力道較大)15min,每8h按摩1 次。
2.2觀察指標 觀察和記錄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首次大便排泄時間,入院24h 內排便次數(shù),洗胃結束即刻、洗胃后30min、洗胃后1h、洗胃后12h、洗胃后24h 每分鐘腸鳴音次數(shù);入院24h 內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生率;洗胃后24h 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患者平均住院時長。
2.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患者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描述,計量資料滿足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 描述其集中趨勢及離散程度,若不滿足則用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數(shù)間距M(QR)描述;兩組計量資料差異性分析若符合條件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若不滿足條件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兩組計數(shù)資料差異性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中毒時間及中毒藥物種類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口服中毒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3.2兩組患者排便次數(shù)及腸鳴音比較 觀察組患者首次大便排泄時間短于對照組,入院24h 內排便次數(shù)大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洗胃后1h、12h、24h 腸鳴音次數(shù)大于對照組(P 均<0.05),而兩組患者洗胃即刻和洗胃30min 時腸鳴音次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口服中毒患者排便次數(shù)及腸鳴音比較(±s)
表2 兩組急性口服中毒患者排便次數(shù)及腸鳴音比較(±s)
注:對照組按急性中毒診療規(guī)范給予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穴位貼敷及按摩
3.3兩組患者入院24h 內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入院24h 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5.0%(22/40),實驗組為25.0%(10/40),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口服中毒患者入院24h 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3.4兩組患者洗胃前后血化驗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洗胃前血肌酐、尿素氮、ALT 及AS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洗胃后24h 觀察組肌酐、尿素氮、ALT、AST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急性口服中毒患者洗胃前后血化驗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急性口服中毒患者洗胃前后血化驗指標比較(±s)
注:對照組按急性中毒診療規(guī)范給予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穴位貼敷及按摩;ALT 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 為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與本組洗胃前比較,aP<0.05
3.5兩組患者住院時長比較 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長為26~89(40.75±6.77)h;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長為22~73(26.75±4.62)h(除1 例病例在入院51h 后死亡)。對照組患者住院平均時長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
中醫(yī)認為,中毒為毒邪入內,侵犯臟腑,而致亡陰亡陽,病位在經絡、氣血及相關臟腑。熱毒之藥入胃,侵蝕灼傷胃膜,絡傷血溢,迫血妄行,瘀血內停,新血不能歸經而外溢,終至臟腑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7]。相關研究表明,大黃是傳統(tǒng)中草藥,其主要成分是大黃酚、大黃酸等蒽醌衍生物,能刺激腸道黏膜反射性增加腸道蠕動,增加腸液分泌,使得腸內容物易于排出,達到通便作用。其直接作用于腸道平滑肌,不易被藥物阻斷,還可通過增加腸道黏膜血流灌注,緩解黏膜缺血缺氧狀態(tài),清除腸內積存中毒藥物,促進胃腸道新陳代謝,減輕毒物吸收[8]。玄明粉與大黃相須為用,加強清熱瀉火,解毒通腑,消腫止痛的功效,玄明粉能軟堅潤燥,與大黃合用,通里攻下,蕩滌實熱毒邪,促進排便,阻止內毒素在腸內滯留,減少內毒素所致的過氧化損傷[9]。而沉香具有促進腸推進、胃排空和抑制胃潰瘍的作用[10],萊菔子消食除脹、潤腸通便。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重要合穴和胃之下合穴[11],是保健、補虛要穴,能增強或促進機體免疫功能,主要用于治療胃氣不降,邪滯胃脘[12]。研究發(fā)現(xiàn),刺激足三里可促進胃體運動,增加胃移行性運動復合波使胃收縮增強,并能顯著加快胃排空,也可促進小腸運動及傳輸,使小腸運動頻率加快,推動結腸的運動功能[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穴位按摩可使腸腔內蠕動的氣體快速排出。按壓神闕穴和足三里均可起到止吐、解痙的治療作用,減輕患者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本研究中,除觀察組1 例因“口服氨氯地平片168 片”出現(xiàn)嚴重心力衰竭,最終搶救無效而死亡,其余39 例均治愈好轉出院。觀察組治療后肌酐、尿素氮、ALT、AST 水平低于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長少于對照組,說明在常規(guī)急性中毒治療基礎上,配合穴位貼敷及按摩,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