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在軸心時代,幾大思想傳統(tǒng)都發(fā)展出以自己期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他人的原則,統(tǒng)稱“道德黃金律”。它體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宗教和文化都有的格言中。
例如,印度的釋迦牟尼說:“以己喻彼命,是故不害人。”《馬太福音》教導:“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波斯祆教的教諭指出:“唯有不將于己不利之事施于他人,人性方可稱善?!倍凇墩撜Z》中,孔子先后兩次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些格言背后反映的道德法則猶如黃金一般貴重,所以稱之為“黃金律”。仔細推究,各種宗教和文化對于黃金律的不同表述,可以歸納為否定式和肯定式兩大類。否定式最為常見,最典型的表述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國叫做“恕道”。而肯定式就是反過來,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如孔子也說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背朔穸ㄊ胶涂隙ㄊ?,還有一種形式可以稱作移情式或回應式,例如:你希望別人做什么,就希望自己做什么。
道德黃金律被認為以最精煉的語言濃縮了人類最基本的道德,但哲學家們,從康德到尼采,卻以各種理由反對這一規(guī)則??档略u黃金律對具體情況的不同不敏感,他指出,一個被正式定罪的囚犯在要求法官釋放他的時候,可以訴諸黃金律,即強調(diào)法官并不希望別人將他自己送進監(jiān)獄。尼采則認為,黃金律中隱含的美德與自我主張和權力意志的真正美德是對立的。
黃金律中最關鍵的問題在于:一個人怎會知道別人想被如何對待?當然最明顯的辦法是詢問他們,但如果沒有達成特定的、相關的理解,就無法知道。蕭伯納寫道:“不要用你希望別人對你的方式對人,人們的口味可能完全不同?!?/p>
這表明,如果你的價值觀沒有得到他人的認同,你希望得到的對待就不會是他們希望得到的。因此,哲學家伊恩·金認為,黃金律的肯定式“在錯誤的人手中是危險的”,因為“一些狂熱分子對死亡并不反感:黃金律可能會激勵他們在自殺性任務中殺死其他人”。必須考慮到人們的價值觀和利益都有很大的不同。
否定式是不是會好一些?金在他的《如何作出好的決定并始終保持正確》一書中認為,“雖然以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來反映你對別人的態(tài)度的想法確實非常普遍……不過大多數(shù)古代智慧都是否定式的——建議你不要做什么,而不是你應該做什么”??瓷先ィ坪醪皇┖τ谌吮仁┗萦谌烁尤菀滓恍?,否定式可以被理解為施加了最低限度的義務。然而金認為,這又可能造成對惰性的偏愛,使不良行為和狀態(tài)得以持續(xù)下去。因此,他的結(jié)論是,黃金律并沒有可行的表述,除非用其他道德法則對其施加限制。
不過,這些批評似乎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身就包括考慮你的鄰居的口味,就像你希望他考慮你的口味一樣。因此,即使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有任何共同的需求或品位,黃金律仍然可以表達普遍道德的本質(zhì)。它也有可能指導我們確定哪些不同是與道德相關的。我們經(jīng)常希望其他人在決定如何對待我們時,不帶對于我們的種族或國籍的任何偏見,但同時也希望他們不要忽略我們的不同文化偏好。這種“盡可能像別人對待我們一樣對待別人”的原則有時被稱為“白金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