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琴
【摘要】學生作文敘事就像記流水賬,描寫只會堆砌辭藻,抒情議論也是表面膚淺。表達缺乏文學審美,沒有詩意。歸因是學生沒有好的寫作素材,其實不然。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如把視聽覺藝術(shù)巧妙地引入作文中,文章便會富有韻味和魅力。
【關(guān)鍵詞】視聽覺藝術(shù);靈動敘事;寫景狀物;情感主題
視聽覺藝術(shù)是美的藝術(shù),富有高雅情趣。諸如書法、繪畫、攝影、雕塑、盆景、服裝、音樂、舞蹈、朗誦、戲劇、影視等,它們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是一座寫作的素材寶庫。近年來,一些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藝術(shù)熏陶,可以說很多孩子都身懷多技,生活中常常去參加一些活動和比賽。這種將視聽覺藝術(shù)融入到事件(故事)之中,寫出自己學習、欣賞、表演等相關(guān)的經(jīng)歷、體驗和感悟的作文稱之為視聽覺藝術(shù)“故事型”作文。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從靈動敘事、寫景狀物、情感主題三個方面來進行視聽覺藝術(shù)作文的故事創(chuàng)作,往往能把一些平淡無奇的材料處理得富有詩意。
一、靈動敘事寫詩意
我們先來看一段文字:“又到了練琴的時間。我端正地坐在鋼琴凳上,調(diào)整好姿勢,打開樂譜,我用右手先試了一下音,旋律響起,我迅速找音。找好音我開始練習了,左手先彈do,再彈mi,接下來是升fa。我的速度很慢,我需要提前找音。終于熟練一點了,旋律流暢了起來,整個屋子都是琴聲?!?/p>
然而學生在處理這個素材的時候,缺乏生動具體的敘事,缺乏必要的情感表達,缺乏給人以美感的意境,即缺乏了一種韻味和魅力。我們把這種韻味和魅力叫做“詩意”。事實上,像音樂、舞蹈、影視、書法、繪畫等這類視聽覺藝術(shù)有很多美的地方可以挖掘,只是學生在處理這類素材的時候,缺少了發(fā)現(xiàn)詩意、感受詩意、開悟詩意的心靈,于是寫出來的作文便缺少了韻味和魅力。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總是跟學生強調(diào)寫作敘事一定要生動具體,要把事件記敘清楚,有生動的細節(jié),詳略得當。如果僅僅是做到這幾點,還不能夠使作文富有韻味和魅力。作文敘事的詩意來自于學生敘事表達的靈動,而靈動需要想象力。
比如前文關(guān)于練琴的敘述這一段話,盡管將練琴前的準備、練琴過程中時如何找音、彈奏都交代清楚了,但是字里行間都只是純客觀的表述,像是百度解釋,沒有作者獨特的發(fā)現(xiàn),沒有主觀的個體表達,沒有重點突出的情節(jié),更沒有相應的寫作手法。一件事情,如實寫下了,很可能會毫無韻味,更無魅力可言。
同樣寫練琴,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打開五線譜,我開始彈奏《春天》。手指在琴鍵上輕快地跳躍,仿佛是雨天河畔里自由游翔的小魚,穿梭在水與自然之間。這時,美妙的音符在耳畔縈繞,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生機勃勃的春天:萬物復蘇,到處鳥語花香,地上的紅花綠草在爭奇斗艷……隨著一聲尾音,我從萬紫千紅的春天走了出來。我的眼前是迷人的黑白色,她們在沖我笑,我知道我們已經(jīng)成為最好的伙伴了?!?/p>
這段練琴的文字,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彈奏曲子《春天》,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景象。使用了比喻,把手指比作了自由的魚兒,傳神地寫出了我手指的靈活;使用了擬人,把黑白琴鍵人格化,賦予了它們?nèi)说母星椤_@段敘述,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獨特感受,幾乎沒有怎樣寫她具體怎么彈奏,卻處處讓人感受到彈琴的快樂、琴聲的美妙以及彈琴者背后付出的努力。一個鋼琴愛好者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樣的敘事既形象又生動,富有詩意,寫出了韻味和魅力??梢?,即使是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素材,也是可以寫得詩意盎然。因此,敘事要靈動,就不能一板一眼記錄實情實事,而要加入作者的想象,那是詩意的靈魂。
二、寫景狀物顯詩意
從表達方式來看,描寫能給文章錦上添花,尤以景物描寫和描人摹物更為突出。寫作過程中,適當?shù)丶尤胱匀画h(huán)境描寫,會使文章更加優(yōu)美。景物描寫能夠切合文章主題,調(diào)動感官,萃取個體主觀感受,詩意也就會流淌在字里行間了。
請看這一段寫陽光驅(qū)散陰沉的文字:“天空的云原本是厚厚的一層黑色,窗邊的大樹也是灰蒙蒙,窗臺上那株紅牡丹是黑色的。此時,太陽出來了,黑云散開了,露出了潔白的云彩。”這段描寫也是只記錄了實景,是純客觀的表述,沒有作者的主觀感受和獨特發(fā)現(xiàn)。我們在評改作文時也常常讀到這種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描寫。連基本的生動都沒有,更別談美感和韻味了。
同樣寫陽光驅(qū)散陰沉,我們再來看下面這段文字:
“不知是哪位仙人打翻了墨盤,墨汁染黑了天空。窗邊的大樹趕緊披上了一件黑袍,準備抵御隨時到來的大雨。窗臺上那株紅牡丹有點兒膽小,嚇得變了臉色。沒想到,太陽不打招呼就跑了出來,把天空燙了個大洞,也把大樹的黑袍燙了無數(shù)個小洞,潔白的云彩從洞口探出了頭。我心底的快樂便開始蔓延……”
同樣的物象,同樣的場景,在這段描寫中,作者加入了生動的想象和獨特的發(fā)現(xiàn),“打翻墨盤”、“墨汁染黑天空”照應書法比賽,大樹未雨綢繆“穿黑袍”,牡丹膽小“變臉色”,物象一下子變得靈動起來。更妙的是一個“燙”字就把陽光驅(qū)散陰云寫活了。這樣的文字,詩意盎然,仿佛讓人身臨其境,
再來看描人摹物。記敘文中寫人就要繪言繪形,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狀物就要繪形繪狀,給人如睹其物之感。例如,描寫繪畫這種藝術(shù),有學生看見一樹繁花,用畫筆記錄下來它的美:
“從腦海中搜索出那一樹繁花,用畫筆沾上顏料,任憑自己揮灑色彩,放松身心,一筆一毫都富有了靈性,都張揚著靈魂。畫筆下是一棵年輕的樹,青綠的樹身像一道光,裊裊生姿,我喜歡這種綠,生氣盎然卻又透著一股子青澀;畫筆往上走,花瓣一朵一朵呈現(xiàn),一朵又一朵,一朵又一朵,是嬌艷的紫色,也是內(nèi)斂的紫色,還有純潔的白色,朵朵如少女的笑臉從綠葉中俏皮地探頭;樹頂是一片湛藍的天空,溫柔地擁那一樹繁花入懷。筆停,那一樹的繁花讓我透過這一張張畫紙看到了那每個晨風中搖曳生姿的紫藤花,像有光芒打在上面,無人欣賞,但仍孤芳。白色、紫色的花朵交織著,似乎在譜寫著一種人生。”
這段對藝術(shù)的描寫對色彩的把握不是機械的描述,而是加入了主觀的感受,加上“畫筆下”、“畫筆往上走”方位詞的引領(lǐng)讀來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畫,富有韻味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