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鳳
顧客似乎是商家的上帝。商家對顧客,恨不得把一張笑臉拉扯成無數(shù)張笑臉。不過,這只是表象。往深里一瞧,很可能你會發(fā)現(xiàn),商家在忙于下套,套的當然不是野豬不是野兔不是野雞,而是貼著上帝標簽的顧客。你這不是癡人說夢吧?不是的,我說得比一加一等于二還真理。
有個叫“心理賬戶”的概念,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它說的是:心理賬戶存在于顧客的心里。許多顧客會把支出、收益劃分到心中不同的賬戶。商家在玩價格促銷的把戲時,有打八折的,有滿一百減二十的。前者,顧客只是在支出的賬戶上思維,而后者,給人獲得二十元的意外之財?shù)母杏X,爽多了。商家“滿立減”的游戲越來越普遍,可見商家吃核桃吃得越來越聰明了。
還有一種叫“錨定效應”的概念,商家也玩得游刃有余。舉例來說吧,原價就是商家拋出的一種最常見的錨。秒殺,就是商家巧妙利用“錨定效應”的一個套。被套的顧客卻渾然不知,還在廢寢忘食、洶涌澎湃地秒殺,還在為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而樂不可支,恨不得到珠穆朗瑪峰上去山高人為峰。
羊群中的頭羊一旦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考慮前面是否有狼什么的。人亦如此,盲目跟風。商家利用了人性的這一弱點,打起了主意。他們利用明星或者網(wǎng)紅大V什么的做頭羊,把各種各樣的商品源源不斷地塞入顧客的懷里,小到糖果瓜子大到冰箱轎車,應有盡有。他們恨不得顧客能胸懷全世界,裝一列車的商品只是小菜一碟。
前不久,長沙爆出某餐廳排隊排成了“萬里長城”的新聞,頗為街談巷議。不過,這相對于日本某餐廳來說,只能是小兒科,在那個餐廳,一頭青絲很可能排成滿頭白發(fā),才能大快朵頤一回。那樣的餐廳,其實不光顧也罷了。它是希望大腹便便的顧客,都餓成孫悟空,那樣,就是粗茶淡飯,也成了美味佳肴,美味佳肴,就更不得了了,連王母娘娘的蟠桃宴都會被比下去的。商家對制造排隊噱頭樂此不疲。為何?這里面有個“排隊效應”在作怪。排隊,尤其是往死里排隊,會給人非常不易得到的感覺。人這種動物,往往容易得到的,不珍惜,而不易得到的,盡管它可能是垃圾,都寶貝得不得了。
還有個“稀缺效應”,得嘮叨幾句。物以稀為貴。某知名手機品牌有意限產(chǎn),引起了消費者的搶購。稀缺效應為什么會引起購物欲?比起正常商品,多出的稀缺屬性會引發(fā)焦慮,迫使消費者有“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的緊迫感,產(chǎn)生“不買就是損失”的心理。
商家忙下套,我們都是“套中人”,不過,不是契訶夫炮制的那種。
【選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