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炎明
作文訓練時教師往往從文體、立意、謀篇到遣詞造句等方面面面俱到的要求,學生能夠當堂完成習作的卻寥寥無幾。學生作文面面俱到、往往使學生顧此失彼、難以兼顧,達不到良好的效果。中學生要想提高寫作能力,須做好四個結(jié)合。
一、閱讀與摘記結(jié)合
中學生要想提高寫作能力,必須從閱讀和摘記這兩方面入手。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要寫好作文,閱讀和生活感悟的積累是基礎(chǔ)。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這里的閱讀不僅是指語文課內(nèi)的閱讀,更不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還包括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只憑借語文課內(nèi)的讀,是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首先要有閱讀的條件,同學們可在圖書室借書,也可以自己訂課外書,或者班級建立圖書角、學生捐書、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對于一本好書,反復讀,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記住其中的要點,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詞佳句,古詩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門別類地摘在筆記本上。再對這本書其他內(nèi)容進行快速的瀏覽,得到想要的要點或具體的信息,就停下來,把它們記下。讀完全書以后,回顧全文內(nèi)容,根據(jù)要點列成提綱,從而整體把握。教師需要做的一是時間保障能夠給學生固定的時間去讀書,讓閱讀成為習慣。二是定時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三是搭建學生閱讀分享的平臺,在交流中收獲成功的喜悅、提升認知水平、形成比學趕幫的氛圍。
二、觀察與思考結(jié)合
作文源于生活。我們身邊毎天都在發(fā)生著不計其數(shù)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見無材料可寫的根源是不善于觀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觀察生活、記錄生活。引導學生觀察時調(diào)動一切感官,充分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進行細致的觀察。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要給自己多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勇于向別人請教,要進一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以獲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覺得很有收獲的就記下來。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語言材料與生活素材,就為寫作做好了準備。剩下要做的,就是反復多次地進行習作訓練。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有心人,學生往往不能提煉出有價值的生活場景,忽略了生活中有價值的事。教師要有意識的將學生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有意義的生活提煉出來在班級中交流。逐漸讓學生的素材積累有廣度、有深度。
三、日憶與周記結(jié)合
堅持寫日記確實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但也會給學生造成較重的課業(yè)負擔。毎日一憶,只要求學生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經(jīng)歷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義的事情挑選出來,想想可以寫成什么作文。次日在課堂上交流,比比誰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最有慧眼,最會發(fā)現(xiàn)。如果碰到自己特別感興趣又有把握寫好的素材,就寫成周記。這個過程需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當然教師的檢查督促必不可少。教師也要做好典型引路(例如:可以把書寫認真、敘事具體、文筆優(yōu)美、內(nèi)容深刻的周記在班級展示)起到示范作用。
四、修改與分享結(jié)合
教師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教材,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作文教材體系,培養(yǎng)學生語言構(gòu)建能力。學生的作文素材從學生的生活中來,讓學生運用教材體系中的范本進行仿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學生眼中的生活。這樣寫作就有了興趣。當然如果老師只注重引導學生仿寫,忽略學生作文的修改與分享,作文訓練也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還需注重學生作文的修改與分享。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改錯先于求美。修改還需老師搭建學生寫作成果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修改、在交流中提高、在交流中提升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在交流分享中就能從書中走出來、學到的表現(xiàn)手法走進自己的作文素材,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表現(xiàn)生活的美。
總之,教師引導學生習作時應(yīng)力求做到以上四個結(jié)合,充分利用部編教材仿寫。這樣作文課堂就會煥發(fā)生機,學生就會勤于學、樂于學,自然會寫出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