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睂Υ?,宋海潮深信不疑。采訪中,“教育使命”“家國情懷”“生命成長”等詞語成了宋海潮口中的“高頻詞”。25年的教育征程,在變革教學方式的同時,宋海潮的學生觀、育人觀也隨之改變。
曾經(jīng),宋海潮將學生的分數(shù)看作教書育人的追求目標;現(xiàn)在,他把學生的長遠幸??醋髯约旱氖姑?。他說:“教育應該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成為對國家、社會、人類有所貢獻的人。”
教育,從來就不只是眼前的分數(shù)。宋海潮希望,學生們能夠通過在十九中所接受的三年教育,將來幸福三十年乃至一生。
GOOD TEACHER
宋海潮
湖北省襄陽市第十九中學書記、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湖北省優(yōu)秀化學教師、首批湖北教育“桂子山智庫專家”、首批“隆中名師”、首批“襄派教育家”、襄陽市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主持人、襄陽市“隆中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一聲“變態(tài)”帶來的警醒
1997年,宋海潮正式走上講臺剛好一年,在初三帶三個班的化學課。某個周日下午,宋海潮在辦公室批改完測試卷,滿臉疲憊地準備回家時,恰好碰上班里一群正在辦黑板報的學生。宋海潮興致頓時來了,他想,自己剛上班不久,有激情,有親和力,學生肯定內(nèi)心很喜歡他。心里這么美滋滋地想著,嘴上便跟著忍不住表達了對學生的喜愛:“老師每天很累很累,可是只要看到你們,馬上就來勁了……”
“老師,您別太辛苦了!”“老師,我們很喜歡聽您的課?!逼渲袃晌粚W生回應著。
“老師……”宋海潮原以為這位學生的回答肯定也如前兩位一般讓他感動不已,萬萬沒想到的是,天空竟然飄來清清楚楚的三個字,“變態(tài)吧……”
那天聽到答案后的心情和滋味,宋海潮至今記憶猶新。大腦宛如五雷轟頂,讓宋海潮一下子蒙了、傻了。一個人帶三個班的化學,還兼任三個班的生物,每周只休息半天,就為了這屆學生中考能夠拿第一,廢寢忘食、竭盡全力的結果,最終卻是換來了“變態(tài)吧”三個字……
失落地回到辦公室,宋海潮陷入沉思,靜靜回想初為人師的這一年,回想起為了班級能夠保持所謂的“第一名”,總是多布置幾道題,學生剛要有所抱怨,就被他義正詞嚴地強壓下去;下課了,他總是還在聲嘶竭力地講最后一道“很重要的考點”,卻不顧學生的心思早已飛到操場……曾經(jīng)的點滴如電影般回放,宋海潮如夢初醒:他總以為自己把全部的心思交給了學生和課堂,就應該贏得學生的青睞,其實卻從未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換位思考,這樣的老師,有什么資格得到學生的喜愛和尊重呢?
一聲“變態(tài)”,讓宋海潮在走上講臺一年后,對自己進行了充分的反思和自省,他也由衷感謝著那位敢于說真話的學生,使他警醒并深刻認識到:若不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很可能“好心未必有好報”。
在后來的課上,宋海潮的表情、肢體、角色定位、對學生的認識、對課堂的理解……一切逐漸發(fā)生著靜悄悄的改變。為了讓學生保持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宋海潮引導學生建立家庭實驗室,帶領學生走進化工廠,采集分析漢江及小清河水質(zhì),與襄陽新聞廣播現(xiàn)場互動,了解易燃易爆氣體防護安全知識。他還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生活因素,強化理論知識和生活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認識化學與生活實際、社會生產(chǎn)和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在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促使那些復雜和抽象的內(nèi)容變得生動形象、貼近生活,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隨著教學方式的轉變,一同到來的還有家長和學生主動反饋的好評:“孩子回來談論最多的學科就是化學”“最先做的作業(yè)是化學”“每天都盼著有化學課”“宋老師就像一個大哥哥”……
一聲“變態(tài)吧”,成了宋海潮職業(yè)生涯初始階段的一帖良藥,讓他開啟了對教育教學真諦的探索之旅。無論是新知傳授,還是實驗操作,無論是作業(yè)練習,還是課后輔導,宋海潮都優(yōu)先站在學生立場備好課,努力向以生為本,以學為本靠近,引領學生從興趣出發(fā),從真實出發(fā),勤學善思,真誠交流,敢于自我解剖,自我革命。
不過,于宋海潮而言,彼時的改變,仍然是基于他所教的化學學科而言。而真正的質(zhì)變,則是源自他在教研室工作的十年間所進行的探索,讓量變產(chǎn)生了質(zhì)變。
2011年,宋海潮被選派到樊城區(qū)教研室擔任主任,期間,他帶領中小學教研員堅持每周4天深入學校,觀課議課、聽課磨課,指導教學。平均每月召開一次教學反思會,每年聽課次數(shù)達350節(jié)以上。同時,立足聽課者的視角,宋海潮把自己也看作學生,并站在學生的角度更深入地思考著教與學的問題,宋海潮發(fā)現(xiàn),將課堂調(diào)整為以學生為中心,才是作為一個教師最應該關注的地方。宋海潮將自己看作全區(qū)教師的服務者,他以一個服務者的姿態(tài),引領著全區(qū)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方法,推動課堂以參與式、體驗式、探究式的方式展開。
從講臺到教研室,宋海潮完成了從點到線的升華;從教研室回到學校,宋海潮正進行著從線到面的飛躍。去年6月,自調(diào)任到襄陽市第19中學擔任校長以來,除了堅持擔任一線教學工作,只要沒課,宋海潮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和老師們一塊兒研究課堂上,他積極參與各學科組的教研活動,鼓勵老師們多聽課、不要怕被聽課。
在19中,即使是上課時,每個教室的門也是大大敞開的,老師可以自由地、不用提前預約地去任何班級聽課。在宋海潮的引導下,學校聽課、研課的氛圍日益濃厚起來,對好課堂的追求也越發(fā)深入。
如今,關于一堂好課的標準,宋海潮和老師們得出了共識:第一,要有生長,好課堂要能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敬畏生命,好課堂是滋潤生命生長的圣地,是呵護生命生長的殿堂;第二,要有意思,同樣一堂課,只要經(jīng)過老師的巧妙處理,都可以讓它充滿著幽默風趣,讓學生忍俊不禁、笑聲頻繁,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最后,要有意義,好課堂要能讓學生感覺到知識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感到通過學習能夠為國家的發(fā)展與建設貢獻自己的一己之力。
樹立平凡的榜樣力量
初到19中時,學生生源情況成了宋海潮面臨的最大“問題”。由于學校在所處區(qū)域的認可度和影響力不足,導致一些家長對學校的接受程度有限,往往不愿意就近入學送孩子上19中。
很多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學校管理人的辦法是通過“掐尖”的方式,試圖在短時間內(nèi)刷新學校升學成績單,之后達到吸引新一屆優(yōu)質(zhì)生源的效果。無疑,這是一種惡劣卻有效的非正當競爭方式。
宋海潮走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宋海潮大力倡導與推動“兩增一減”的工作原則?!皟稍觥敝傅氖窃黾訋熒男腋8信c成就感,“一減”指的是減輕師生的焦慮感。
為了增強師生的幸福感、成就感,每周五,學校都會進行“五個一”最美評選活動,分別有“最美紅心好少年”“最美勞模教師”“最美教書育人班主任”“最美紅燭先鋒黨員”“最美教子有方家長”?!白蠲馈钡脑u選標準,并非成績,而是學生的品德行為。宋海潮說,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標準和評選方式,讓成績無論好壞的學生,都可以由此增強信心,相信自己能夠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一減”的效果則是通過學校綜合素質(zhì)評價的方式達成的,宋海潮主張辦學要不唯分數(shù)、不唯升學,學校堅持注重綜合素質(zhì)的評價,提倡遵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創(chuàng)辦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化地發(fā)展,確保他們健康學習、快樂學習。因此,即使是在學校師資有些不足的情況下,宋海潮依舊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開好每一門課,確保學生們能夠全方位發(fā)展。
之所以選擇通過這條道路來增強學校的認可度和影響力,是因為在宋海潮看來,當用生源質(zhì)量的好壞來對學生做出區(qū)分時,背后的邏輯和評判價值觀,其實是遵從了“分數(shù)至上”的觀點。宋海潮既不“掐尖”,也從不強調(diào)“尖兒”。在他看來,分數(shù)從來就不是一切,即使入讀學校的僅僅都是最普通的孩子,也都有著他們各自閃光的一面,將來也都能夠成人成才。
“我們的學生畢業(yè)之后,大多數(shù)都是從事著普通的工作、普通的崗位,然而,能夠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一點點有益于身邊人的一些事,他們就是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是好公民,就值得表揚。學校應該給學生、家長傳遞這樣的價值觀,樹立普通人的榜樣力量?!本腿涡iL一年來,宋海潮表彰過成績平平但見到老師就問好的在校學生,表彰過從19中走出去的馳援武漢的公交車司機,表彰過數(shù)十年如一日維護學校干凈衛(wèi)生的清潔阿姨、做出可口飯菜的食堂大叔……
“學生沒有分數(shù),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數(shù),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的校長唐江澎的一番發(fā)言擲地有聲,這一心聲,其實也成為越來越多如宋海潮一般的校園領航者的觀點。
宋海潮真摯地感慨道,就任校長即將一年,他的辦學理念也逐漸清晰起來——用3年,影響學生30年,乃至一生。他希望,學生們能夠通過在19中接受的3年教育,獲得在往后人生中應對挑戰(zhàn)的自信、勇氣與能力……畢竟,教育從來就不只是眼前的分數(shù),還有學生遠方的幸福。
若不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很可能“好心未必有好報”。就任校長一年來,宋海潮表彰過成績平平但見到老師就問好的在校學生,表彰過從19中走出去的馳援武漢的公交車司機,表彰過數(shù)十年如一日維護學校干凈衛(wèi)生的清潔阿姨、做出可口飯菜的食堂大叔……
校長對話
本刊記者:您認為一名優(yōu)秀的學校校長應該具備的素質(zhì)有哪些?為什么?
宋海潮:作為一名校長,我認為校長應該具備的素質(zhì),可以用這六個力來概括:科學力、感召力、親和力、學習力、領導力、故事力。
第一是科學力,校長要有一定的政治站位,從內(nèi)心明白,辦學校、做教育是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要引導老師和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
第二是感召力,校長要能夠吸引、感染所有的教職員工,讓所有教職員工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第三是親和力,校長要從內(nèi)心尊重老師、理解老師、扶持老師,要善于傾聽老師的心聲,了解老師們內(nèi)心的真實需求。
第四是學習力,校長只有多思好學、善思勤學,并注重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才能夠贏得老師們的信任與尊重,從而贏得社會的認可。
第五是領導力,校長要具備課程領導力,研究教學,懂教學,是課程教學的專家能手;要具備文化構建領導力,要站得高、看得遠,有前瞻視野、大局意識,帶領老師們提煉、歸納學校文化。
最后是故事力,校長要會講故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學所用,以喜聞樂見的講故事的形式,讓老師、學生喜歡聽、樂意接受,從而達到凝聚人心、贏得共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