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麗
網(wǎng)上有篇文章,題目是《加鹽即成的美食有哪些》。我一路口水滴答地看下來,鄭重地為清燉羊肉投了一票。
我生活在新疆北部的小城,往南50多千米就是天山北麓。天山融化的雪水滋養(yǎng)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哈薩克牧民便放牧于此。炎炎夏日里,最大的幸事兒,莫過于去那里吃清燉羊肉。
這清燉羊肉的做法倒很簡單,將大塊帶骨羊肉放在鍋里,煮熟即可,但這種簡單之中,處處透著講究。首先,這肉得是現(xiàn)宰羊,取其“鮮”;其次,這羊須是當年養(yǎng)的,且是山坡上放養(yǎng)的,取其“嫩”。這種鮮嫩的食材,只需用“煮”這種最樸素的烹飪方式,加鹽足矣。
徘徊在鍋灶附近,我看幾眼天上綿軟的白云,再瞅瞅鍋底燃著的柴草。不多時,我的味覺就被鍋蓋邊溢出的香味喚醒,頓時覺得餓了!這時只能進氈房了,我盤腿坐在炕上,在饑腸轆轆中,終于等到這一盆清燉羊肉。迫不及待地夾塊羊肉入口,那肉輕輕一扯便脫了骨。輕嚼,品嘗其味,鮮嫩十足,無半點腥膻之氣。汪曾祺曾用“無與倫比”四個字來評價手把肉,在我看來,這四個字用來形容清燉羊肉的味道,再貼切不過了!
牧民每年都輾轉(zhuǎn)遷徙于冬牧場和夏牧場之間,攜帶之物須簡而又簡,但鹽是最不能少的。他們親切地稱“鹽”為“咸鹽”。
每到冬季即將來臨的時候,哈薩克牧民家家戶戶都會宰殺牛、羊和馬,這便是傳說中的“冬宰”。冬宰之后,牧民們要煮肉,請親朋好友來家里做客。其余的肉要保存起來,以保證在整個冬天家里人都能吃到肉類。保存方法并不是將肉冰凍起來,而是用咸鹽涂抹在切成條的肉上。鹽是肉的保護層,能起到殺菌作用。然后將其懸掛在空氣流通之處,讓其慢慢風干。這就是有名的“風干肉”。
馬腸子是風干肉中的佳品。顧名思義,是將馬肉切成塊,拿咸鹽腌了,灌裝進洗凈的馬腸子中(還有將帶肉的肋條一同灌裝的)風干而成。咸鹽不僅能防腐,還“殺”去了肉里的水分,油脂也一道消散,香味濃縮,肉味也變得更為濃郁醇厚。
新疆有一道傳統(tǒng)的待客美食——納仁(也叫“手抓肉”或“手抓羊肉面”),就是用風干肉做的。大塊風干肉煮熟后,被放到大盤子里,主人將切成片的皮芽子(洋蔥)撒入,再澆上肉湯,便可端其上桌。席間身份最尊貴的客人用刀子象征性地削下幾片肉,然后將刀子和盛著肉的盤子交給手腳最利索的年輕人,由其將肉削成片或小塊,客人們就可以大快朵頤了。待盤中之肉被食去三分之二時,主人會呈上澆了肉汁的皮帶面,倒入盤中,再將面和肉拌勻,讓大家分而食之。
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飲食互相影響和交融。現(xiàn)在很多生活在城市的新疆人,早餐也離不開一碗哈薩克奶茶。這奶茶與現(xiàn)在滿大街流行的珍珠奶茶不同,一來它是咸味的,二來,它是煮出來的。做法也不難,壺里放水熬煮磚茶,待茶葉的味道煮出來后,加咸鹽,倒入新擠出來的牛奶;再次煮沸之后,一壺奶茶便成了。喝的時候,要過濾掉其中的茶葉梗。
這樣的一碗奶茶,茶氣氤氳,奶香濃郁,上面還飄著一層奶皮子……入口,既解渴,又飽腹,可以說是撫心又慰肺了。
選自《衛(wèi)生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