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治
(福州第一中學,福建 福州 350001)
2021 年3 月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xiàn)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1]由此可見,基于思政一體化的初中法治意識教育,要結合現(xiàn)實社會生活,從生活中找活水、找源頭。在初中法治教育過程中,以生活情境為載體,意義重大。一方面,法律知識嚴謹、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初中生年齡特征,心智不成熟,好奇心較強。單純說教,無益于法治意識的培育。生活情境源于生活,貼近學生實際,鮮活的素材案例有利于激活課堂,激發(fā)學習熱情,改變傳統(tǒng)法治教學單純說教的枯燥;在生活情境教學探究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教學相長中增強法治意識;在生活情境中,學生身臨其境,在思維碰撞、真實情感體驗中增強法治意識。
在以往的情境教學中,教師往往列舉多種情境,鋪設課堂。形式上情境豐富,但很多情境并無關聯(lián),效果不佳,學生們走馬觀花,抓不住重點。生活素材的選取要精不要多。教師要研讀教材,在熟知教材的基礎上,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
在《善用法律》生活素材選取上,教師基于教材和學生實際,做了如下考慮:一是基于教材。在本節(jié)課前,教材已經(jīng)講解了法不可違、違法的三種類型,也警醒青少年預防違法犯罪。本節(jié)課要讓學生學會遇到侵害,如何依法求助;面對違法犯罪,要勇于斗爭、善于斗爭。二是基于學生。八年級的學生,14 歲豆蔻年華,已經(jīng)初步具備法律意識,但善用法律、依法維權能力有待提高。
教師基于教材、基于學生,選取了14 歲少年小金被父母逼迫碰瓷訛錢的真實案例素材。教師用小金的案例一例貫穿全文,讓學生以同齡人的身份代入生活情境,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反響。
在案例教學實踐中應盡力避免那種重講案件情節(jié)卻疏于分析,重案例本身卻淡化法治認識形成的偏差做法。[2]在本課執(zhí)教中,教師基于生活素材,設計一系列相關聯(lián)活動,在情境探究中增強法治意識。
在《善用法律》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視頻的方式,和學生們一起欣賞《被逼碰瓷的少年》案例。在真實的案例情境中,同齡人小金被逼跳車碰瓷,全身多次受傷;他曾偷拿戶口本跑回老家想改變命運卻招來更嚴重的暴打……多媒體聲音的渲染、圖片視覺的沖擊,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法治意識淡薄,不懂得依法求助的危害,引出善用法律這一主題。
圖1
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同齡人小金哪些權利受到傷害,維權是否恰當。遇到侵害,要依法求助,路在何方呢?基于選取的生活素材,教師引導學生幫助小金設計維權方案。在維權設計方案中,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小組呈現(xiàn)方案。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理解遇到侵害,可以向法律服務機構求助或尋求國家的法律救濟。
為了讓法治意識入腦入心,外化于行,教師讓學生們角色代入,尋找身邊的法律服務機構和國家法律救濟。教師在小金案例情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作為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權益受傷害,該找哪些途徑求助?學生們一下子腦洞大開,一一列舉學校周邊的法律服務機構和公檢法部門。教師引導學生們分析比較這些具體途徑并記住簡要號碼,例如法律援助電話12348,省檢察官熱線電話12309,在真實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法律的保護作用,增強學生法律情感。
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遇到侵害,依法求助;那么如果違法犯罪現(xiàn)象正在發(fā)生,青少年又該如何作為呢?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室仍然用小金的案例,延伸情境,并把學生們代入情境中。延伸情境如下:《與小金同行》假如你是小金的同學,知道小金被逼碰瓷。某天放學路上,正好看到小金被逼跳車碰瓷……該如何幫小金呢?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明白:同違法犯罪做斗爭,是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青少年既要勇于斗爭,又要善于斗爭,見義智為。
教育的關鍵是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教師應更多關注學生的求知過程、探究過程,了解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及時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3]。教師選取的生活情境,是自然生成的。面對學生存在的法律困惑,教師在教學情境中解釋相關法律問題,撥正學生錯誤認知,增強法治意識。
例如,在《善用法律》課例中,在小金維權方案設計時,學生對法律服務站、律師事務所和法律援助中心產(chǎn)生困惑。教師意識到,這是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契機。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相關鏈接知識的基礎上,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它們的區(qū)別:法律服務站是半自助形式的,提供法律咨詢、代寫文書,收取一點費用;律師事務所是盈利性質的,收取較高費用,能幫人打官司;法律援助中心,是弱者的保護神。接著教師和學生們一起列舉身邊的法律服務機構,學生們的用法意識進一步增強。在列舉國家相關部門時,學生們對于本地市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級別存在概念混淆。教師抓住學生的困惑點,在專業(yè)名詞解釋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認識。
在生活情境中,師生互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師不斷設問追問,啟發(fā)學生思考,在探討中學會如何善用法律,提升用法技能。
例如,在《善用法律》課例中,教師在延伸情境“與小金同行”中,遇到小金被逼碰瓷現(xiàn)場:可憐的小金躺在地上,他父母跟(三輪車車主、殘疾人)老王吵吵嚷嚷,要求賠償,漫天要價。
師:該不該站出來,說出碰瓷真相?
生:應該,如果不站出來,更多的人會被訛詐
生:應該,不識破,小金還會繼續(xù)受到傷害……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是包括我們青少年在內的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接著教師又追問:那你敢不敢直接站出來,指明真相?學生們認知不一致,互動討論中,教師引導學生們認識到未成年人的年齡特征,既要見義勇為,更要見義智為。
這一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探討:該如何見義智為?打電話報警?如果沒帶手機,怎么辦呢?向周圍的人求助?向哪些人求助,比較合適?如果沒碰到合適的人求助?又該怎么辦?記住體貌特征,記住犯罪嫌疑人的去向和車牌號……在層層追問中,學生們結合情境,自然而然生成見義智為的錦囊妙計。
教師通過巧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法治體驗中增強法治情感;教師通過巧用生活情境,在釋法中增強法治意識,在追問探討中提升法治技能??傊捎们榫?,以情境為載體,可讓初中法治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