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今天,來到咨詢室的是位中年女士。從她焦慮的神情中,我能感受到她內心的憂慮和焦急。我加快步伐,走到這位女士身邊,簡單寒暄后,便開始傾聽她的困惑。
剛一落座,這位女士就焦躁地開口了:“可算找到您了,您快幫幫我吧!孩子可讓我頭疼了……”原來,這位女士有個15歲的女兒,馬上要上初三了,卻不知道主動學習,學習上的事能拖就拖。孩子被動的學習習慣,令這位母親滿心焦慮和困惑。
“孩子爸爸因工作關系,很少在家,我的工作也很忙,卻還要為孩子的學習著急上火。孩子在學校里完成作業(yè)挺好的,能夠按時完成作業(yè),可是一回到家里就不行了。在家里,從不主動寫作業(yè),每天晚上總要催她好幾遍。我工作這樣忙,還要忙家務,家里家外已經非常忙了,晚上常常想忙完早點休息,可是我總擔心孩子不好好寫作業(yè)。所以,總要等到孩子磨磨蹭蹭寫完作業(yè),我才敢休息。到第二天早晨,又要為催孩子起床著急上火。為孩子的學習,每天催來催去,弄得我身心俱疲。孩子呢,還一點不領情,不僅對我很反感,還總和我發(fā)生沖突。就這樣,學習好像成了我的事情。您說,孩子怎么學習這么被動?”這位母親一口氣說完了自己的困惑。見她還有話說,我便繼續(xù)聆聽。
“平時,孩子去了學校,我還感覺輕松些。一到假期,孩子從不自主學習,完全依靠我不停地催促。所以,假期里,上班前我都要給她規(guī)定好當日的學習任務,下班后再檢查。即便這樣,她也總是拖延。為了實踐“今日事,今日畢”,我晚上繼續(xù)催促她學習,直到完成當天任務為止。您說,孩子什么時候才知道學習是她自己的事情?這不,眼看要開學了,作業(yè)還有不少沒寫。您說,這多讓人著急!”
此時,我趁機插話:“孩子作業(yè)沒寫完,誰先著急呢?”
“當然是我先著急了?!?/p>
“應該誰先著急?”
女士愣了三秒鐘:“應該孩子先著急。”
“這叫什么呢?”
女士笑了:“這叫‘皇上不急,太監(jiān)急’,我越著急孩子越不著急了?!?/p>
我也笑了:“于是,媽媽就會看孩子不順眼,就會說否定孩子的話。其實,我猜想,孩子一定有很多閃光點,是嗎?”
女士不再那樣焦躁,凝重的語氣中略含欣慰:“真是的,真有很多優(yōu)點呢?她在學校寫作業(yè)很認真,字也好看;她喜歡畫畫、唱歌;她熱情、爽朗,喜歡交朋友,待人很有禮貌,有自理能力……我光顧為她學習不主動著急了……”
“忘了孩子的好,光顧看學習不主動,就會否定孩子,說些打擊孩子的話。于是,孩子就會越來越不著急,也就更沒有了學習的主動性。是這樣嗎?”
“是呢,這個最讓我頭疼。為什么孩子越來越沒有學習的主動性了?”
所謂主動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項活動的過程中,來源于自身并驅動自己去行動的動力強度。主動性,本來是人的天性,是深藏于人性之中的第一動力。孩子的主動性,更是孩子心靈內在的一種自主,一種對外境自主積極回應的天性。
可是,為什么孩子在家里反而沒有了學習的主動性?
孩子在家里沒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大多是不恰當親子互動的結果。也就是說,是不恰當?shù)挠H子互動,把孩子內心本有的主動性,逐漸給壓抑了,隨后又在日復一日的壓抑中磨滅了。
在當下的教育體制下,雖然有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學校和老師,但客觀地說確實很少,可謂鳳毛麟角。所以,在學校里,通常孩子們從小就是圍繞課堂、書本和老師進行被動學習。被動學習已經成了孩子們的一種心理慣性。
同時,相當一部分家長把家庭教育理解為家庭學習,把圍繞學校教學抓孩子的學習,放在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職責的首位。于是,家長與孩子的互動,除了催促學習,還是催促學習。學習似乎成了家長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學習就是為家長而學。于是,這樣的一種不恰當?shù)挠H子互動模式,加劇了孩子被動學習的心態(tài),習慣于家長催促。于是,家長越催促,孩子越被動。在孩子的學習上,這種親子互動模式,本質上是家長對孩子生活上包辦代替、越俎代庖的延續(xù)。
有家長稱,你不催孩子,孩子真不知道主動學習。這是一種倒因為果,事實恰恰相反,孩子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往往不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督促太少,而是因為對孩子督促太多。也就是說,過度催促、過度干預和操控,是因;磨滅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使其習慣于家長催促,是果。前面案例中的親子互動就是這樣。
此外,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過度干預和操控,這樣的親子互動模式,還會誘發(fā)孩子潛意識里的消極對抗,來應對家長的過度干預和操控。具體表現(xiàn)就是,你越是催促我,我越是消極怠工。于是,家長看到的就是,孩子越來越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其實,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只是潛意識里的一種無聲的反抗。這個女孩正在上初二,正處于第二反抗期,這點更是顯而易見的。
簡言之,是家長親手剝奪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我與來訪者結合實例溝通了上面的意思,再次看向這位女士時,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看來,是我讓孩子沒有了學習主動性?”
我也笑了:“您能這樣想很好。”
女士有些追悔地說:“我還總抱怨孩子不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原來問題在我?!?/p>
我看時機成熟,微笑回應:“能反思自我很好。如果媽媽總是把孩子的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孩子自然會把學習當成媽媽的事情,哪里還有學習的主動性?只有媽媽真的把學習當成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才能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才會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剛才您一直追問孩子的主動性問題,現(xiàn)在明白了嗎?”
聽我說完,女士輕松了很多,臉上的焦躁變成了笑容:“您說得非常明白,我懂了。孩子的主動性確實是讓我給弄丟了。我有兩點做的不好:一個是手太勤,什么事都替孩子想、替孩子做;二個是心太軟,什么事都狠不下心來放手鍛煉孩子,在學習更是這樣。結果,因為自己對孩子的包辦代替、過度干涉,讓孩子越來越沒有了學習的主動性?!?/p>
看我豎起拇指點贊,女士的熱情更高了:“我該怎么辦呢?想聽聽您的建議?!?/p>
“原因找到了,辦法也就有了。這個辦法就是:改善親子互動模式。您可以學做一個懶媽媽,學做一個狠媽媽?!泵鎸ε康陌l(fā)問,我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女士積極回應說:“對,當個懶媽媽,當個狠媽媽。我要把學習當成孩子自己的事情。既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交還給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學習。這真是個好方法,我再也不用時刻操心、焦慮孩子的問題,可以安心做自己事情?!?/p>
隨后,我們討論了具體的方法。女士決定,趁著就要開始新學期的初三生活,盡快跟孩子鄭重其事地做一次交流。首先,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表達對孩子的喜歡,表明對孩子的信任。然后,母女做一個約定:每天晚上母女各自制定自己的時間表,然后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孩子的學習作業(yè)由孩子自己安排,媽媽堅決不再干預孩子的學習,堅決做到把孩子的學習當成孩子自己的事情。
制訂完計劃,女士表示:“這回我一定做到放手,早晨不管催促起床上學,晚上不管催促學習作業(yè)。”說到這里,女士情不自禁地笑了,期待地說:“哎呀,如果這樣孩子真的能主動學習,能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了,我這個當媽媽該輕松多少啊!”
最后,我建議:“結果會怎樣,讓結果來說話。有一點要注意,在媽媽放手之后,孩子可能還有做得不好的時候,但是,要給予孩子多些耐心和時間,相信孩子一定會有做好的時候。所以,放手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一個原則,不過分關注孩子不好的表現(xiàn),用心關注孩子好的表現(xiàn)。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主動學習的表現(xiàn),哪怕是主動性提高的點滴變化,也要及時肯定,充分肯定。”
送這位母親離開后,我也對咨詢效果作了預判。多年心理咨詢經驗告訴我,孩子往往比較容易改變,而家長盡管態(tài)度上愿意積極合作,但是十幾年如一日的親子互動模式,可能會使咨詢結果大打折扣。
令人欣慰的是,新學期開學后傳來了好消息。
女孩媽媽發(fā)來信息說:跟您溝通后,我感覺如釋重負,豁然開朗。按照我們約定的,我跟孩子做了交流,我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挺懂事的。也許,第一次聽我這樣肯定她、相信她,她積極性很高,主動幫我做事情,晚上主動寫作業(yè),早上主動起床,還主動自己定了鬧鈴。開學這段時間,孩子的主動性明顯提升,我也真心地感到欣慰和輕松……
看到信息后,我笑了。準確地說,心理咨詢的效果不是單向決定的,而是雙向合作的結果。而且,其中關鍵的因素是當事人的領悟能力和行動能力。此刻,我為咨詢效果感到欣慰的同時,更為這位媽媽的領悟力和行動力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