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國
從高知縣高知市出發(fā),沿著綠蔭環(huán)繞的盤山路行駛,穿過幾個險峻的山口,一個半小時就可以來到一座山間小鎮(zhèn)——梼原町。這里地廣人稀,地勢高低起伏,總人口僅3600人左右。梼原町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森林、河流、風力、太陽能等自然資源優(yōu)勢,建設低碳社區(qū),2009年成為日本首批13個環(huán)境模范城市之一。
進入梼原町,兩座佇立山間的巨大風力發(fā)電機組首先映入眼簾。由于地處喀斯特地貌的高原,海拔超過1400米,這里年平均風速為7.2米/秒,非常適宜風力發(fā)電。這兩座600千瓦的風力發(fā)電機組1999年投入使用,年均發(fā)電超過296萬千瓦時,售電收入數千萬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16.7日元)。此外,梼原川流經該鎮(zhèn),2008年當地政府利用河流6米的落差,建設了一個53千瓦的小型水力發(fā)電機,白天供當地中學教學樓用電,晚上供82個路燈的照明用電。
在“源自自然,回饋自然”的理念下,風力發(fā)電收入被用于推廣低碳設施。當地居民每安裝1千瓦的太陽能板就可以得到20萬日元補貼。截至2020年3月底,梼原町有160戶家庭安裝了太陽能,總裝機量達695千瓦,33個公共設施也安裝了太陽能,總裝機量達535.9千瓦。
梼原町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1%,許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栽種的杉樹和扁柏樹。為使樹木更有活力,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當地政府與森林所有者簽訂管理合同,對間伐(為加速林木生長或防止病蟲害等,有選擇地砍伐部分樹木)管理者給予補助。
梼原町市政廳和當地著名的兩座橋梁都由木材建造,代替了碳排放較高的水泥。在標準的木材產品外,木材邊角料和森林間伐管理產生的木料被加工成了木丸。2001年,當地政府與相關團體和企業(yè)合作,建造了木丸加工廠。目前,這座加工廠每年可以處理3900噸木料,生產1300多噸木丸。這些木丸被用在當地養(yǎng)老院、學校和家庭的取暖設施中,既能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燃燒后的灰燼還能作為農田肥料,可謂一舉多得。政府對安裝木丸爐進行取暖的家庭給予補貼。
為了向更多民眾宣傳低碳生活,梼原町建造了兩座木造樣板房,供人們前來體驗。樣板房內外裝修采用當地木材,重視絕熱性和氣密性,并使用太陽能發(fā)電、木丸爐、太陽能空氣集熱系統等新能源和節(jié)能技術,充分減少碳排放。當地政府還組織中學生與居民一起制作安裝太陽能板,邀請小學生參觀風力發(fā)電設備,讓人們從小了解新能源設備的工作原理和節(jié)能減排的重要意義。梼原町長吉田尚人表示,希望這座小鎮(zhèn)能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為日本其他地區(qū)提供借鑒。
(摘自5月26日《人民日報》。作者均為該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