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鳳梅 盧佳慧 劉雅文 倪晨 時梅林 胡俊峰
近年來,以多功能納米顆粒為基礎,將診斷與治療整合為一個系統,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減少治療的副作用,為癌癥的精確診療提供了新的思路[1-3]。目前,乳腺癌的治療包括手術切除、化療、放療等[4-6]。然而,這些方法也會對健康組織造成嚴重損害。因此,一種新型的腫瘤治療方法-光熱療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被提出[7]。PTT療法是利用光敏劑將光轉化為熱,在激發(fā)光照射下,腫瘤部分迅速升溫殺傷腫瘤細胞[8]。本研究使用吲哚菁綠(Indocyanine green,ICG)作為光敏劑,ICG 是一種近紅外熒光染料,在激光照射后具有良好的光熱轉換效率和較高的生物安全性,但游離情況下穩(wěn)定性差,血液循環(huán)壽命短。
透射電子顯微鏡(Tecnai G2 F20,美國),馬爾文粒徑分析儀(Nano ZS90,英國),紫外分光光度計(Uvmini-1240,日本),808 激光儀(MDL-N-808-8W,中國),多功能酶標儀(Biotek,美國),超聲波破碎儀(JY92-IIDN,中國),超聲成像儀(Philip,荷蘭),熒光倒置顯微鏡(DMI3000B,美國),3.0T磁共振成像設備(GE Discovery 750w,美國);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LGA,分子量10 000,聚合比50∶50,Evonik,德國),氯化錳(Manganese(II)chloride,MnCl2,北陸藥業(yè),中國),全氟戊烷(Perfluoropen-tane,PFP,阿拉丁,中國),吲哚菁綠(ICG,麥克林,中國),聚乙烯醇(PVA,Sigma,美國);MDA-MB-231,NIH-3T3 細胞株(中科院上海細胞庫,中國),細胞計數試劑盒(CCK-8,美侖,中國)。
將100 mg 的PLGA 加入4 mL 的二氯甲烷,待充分溶解后加入200 μL 的PFP,2 mg ICG,200 μL MnCl2冰浴下超聲破碎2 min 分鐘(100 W),得到的初乳液緩慢滴入20 mL 2%PVA 溶液,超聲破碎5 min(50 W)制成復乳,冰浴下攪拌8 h 揮發(fā)二氯甲烷,轉速10 000 r/min 洗滌離心,重復三次后凍干備用,制備全程避光低溫。
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材料的形貌和結構;使用馬爾文粒徑儀分析PMINPs 的粒徑大小、PDI 及電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計算ICG 的標準曲線,根據標準曲線來計算PMINPs 中ICG 的包封率。
MDA-MB-231 和NIH-3T3 細胞在96 孔板中孵育,37℃條件下,每孔培養(yǎng)1×104個細胞,孵育12 h。實驗組每孔加入100 μL 含有不同濃度PMINPs 的培養(yǎng)基。孵育6 h,采用細胞計數試劑盒(CCK-8)檢測PMINPs 的細胞毒性。將熒光標記物香豆素-6 裝入PMINPs 中,細胞孵育1、2、3 h 后,采用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對細胞核進行染色,制片后使用倒置熒光顯微鏡進行觀察。
給予808 nm 激光輻照(1.5 w/cm2,5 min),用紅外熱成像儀記錄各組溫度變化。隨后游離的ICG 和PMINPs 根據ICG 濃度配制成25 μg/mL 的溶液,取100 μL 置于96 孔板中,由808 nm 激光開-關循環(huán)輻照重復4 次(開1 min,關2 min),用紅外熱成像儀記錄各組溫度變化。
取對數生長期的MDA-MB-231 細胞與材料孵育6 h 后分組處理,用CCK-8 評價各組的細胞毒性。材料與細胞孵育6 h 后處理四個分組,激光照射后分別用鈣黃綠素-AM(Calcein-AM)和碘化丙啶(PI)處理細胞,采用活死細胞染色法定性考察光熱效果。
1.6.1 超聲(Ultrasound,US)
顯微鏡下觀察激光照射(1.5 w/cm2)下PMINPs的變化。將軟管浸入水中,采用808 激光照射(1.5 w/cm2),使用超聲成像儀觀察是否成像。
1.6.2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
在3.0 T Discovery 750 W MR系統上對PMINPs進行T1 加權成像研究。用自旋回波序列對稀釋后的樣品進行MRI 掃描。此外,利用MDA-MB-231細胞的體外MR 成像試驗評價其對乳腺癌細胞的磁共振成像能力。MDA-MB-231 細胞與不同濃度PMINPs 孵育6 h。將細胞消化離心收集并用PBS洗滌,使用前面描述的磁共振成像系統進行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掃描參數:重復時間=16 ms,回波時間=3.2 ms,視野=8 cm×8 cm,層厚=0.4 mm,層間距=0.5 mm,矩陣=320×288。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 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所制備的納米粒子具有明顯的核/殼結構,粒徑均勻,分散性強(圖1A)。如圖1B 所示,PMINPs的尺寸為(211.10±2.66)nm,PDI 為0.12。Zeta 電位為(-17.50±0.65)mV。圖1C 中可以看出,PFP/MnCl2@PLGA NPs 的吸收光譜沒有明顯的吸收峰,而自由ICG 的吸收光譜在770~790 nm 左右達到峰值。PMINPs 的吸收光譜在790~810 nm 處出現峰值通過紫外吸收光譜確定ICG 標準曲線為y=0.247 5x-0.072 5(r=0.999)(圖1D)。在此基礎上計算ICG 的平均包封率為(76.38±0.32)%,平均載藥量為(6.99±3.98)%。
圖1 PMINPs 的表征Figure 1 Characterizations of PMINPs
CCK-8試驗結果顯示當濃度到達160 μg/mL時,PMINPs 對MDA-MB-231和NIH-3T3細胞均無明顯細胞毒性,不同濃度吸光度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細胞活力都在90%以上(圖2A)。從圖2B 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MDA-MB-231細胞中出現代表PMINPs的綠色熒光且隨著時間的增加而變量。
圖2 PMINPs 的體外細胞毒性和細胞攝取Figure 2 In vitro cytotoxicity and cellular uptake of PMINPs
經過808 nm 激光輻照后,PMINPs 升溫顯著,與ICG 的濃度呈正相關(圖3A)。經過4 個激光開-關循環(huán)后,PMINPs 仍可以較穩(wěn)定的產熱,升溫峰值只降低了3.3℃,而游離ICG 產熱能力則明顯下降關(圖3B)。
如圖3C 所示,不同濃度的PMINPs 在沒有激光照射的情況下細胞活性沒有明顯下降。在近紅外激光照射下,隨著PMINPs 濃度的增加,癌細胞的消融作用增強。對于PFP/MnCl2@PLGA NPs,由于光敏劑ICG 的缺乏,激光照射后的加熱效果不明顯,對腫瘤細胞的損傷也很難觀察到。如圖3D 所示,僅激光照射,PMINPs 處理對細胞無明顯殺傷作用。
圖3 PMINPs 光熱性能檢測Figure 3 PMINPs photothermal performance test
2.4.1 超聲
隨著輻照時間的延長,微泡膨脹到一定體積后開始破裂(圖4A)。相應的,在808 nm 近紅外激光照射前,透明塑膠軟管中PMINPs 的超聲成像效果沒有增強。當激光照射后,PFP 氣化,產生氣泡,并發(fā)生明顯的超聲成像增強(圖4B)。
圖4 超聲成像Figure 4 US imaging
2.4.2 磁共振
PMINPs 的磁共振信號強度隨著Mn 濃度的增加而增強,見圖5A。PMINPs 在細胞中具有很好的磁共振成像能力,并且是濃度依賴性的,見圖5B。
圖5 磁共振成像Figure 5 MR imaging
根據已有研究可知,錳離子可以增強T1 信號,能顯著提高病灶與周圍良性組織的對比度。本研究中選用MnCl2作為磁共振造影劑。制備的納米粒子將MnCl2包裹在內,由于MnCl2將會隨著納米載體在機體血液及組織內流通循環(huán),會大大提高其在機體內的循環(huán)時間,從而給磁共振成像診斷提供充足的時間。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具有精細軟組織對比和多平面成像能力的無創(chuàng)成像工具,但通常需要較長的采集時間,不能提供實時圖像[9]。相比之下,超聲可以提供實時圖像,但在組織識別方面能力與磁共振相比略差[10]。在許多臨床應用中,超聲和磁共振是互補的,以區(qū)別可能的病理改變組織[11]。已有許多前人開發(fā)了相應造影劑,可以達到超聲/磁共振共同成像的目的[12-13]。在這項工作中,筆者用了第三代造影劑全氟戊烷,在室溫下以液體形式存在,而在注射進入人體以后,當達到相變溫度,發(fā)生液氣相變變?yōu)闅鈶B(tài),達到超聲顯影增強目的[14]。
所研制的納米粒子具有粒徑適宜、穩(wěn)定性高的特點。粒徑在200 nm 左右的PMINPs 可通過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在腫瘤部位富集。因此,在近紅外激光照射下,富集在腫瘤部位的光敏劑ICG 迅速升溫殺傷腫瘤而對正常組織的殺傷作用較小。重要的是,由于溫度迅速上升,PFP 轉變?yōu)闅馀菰鰪姵暢上瘛M瑫r,納米顆粒釋放出MnCl2,其體積小,可以更好地穿透腫瘤,獲得更均勻的磁共振成像結果。通過一系列的表征,證實PMINPs具有良好的腫瘤吸收能力,可用于乳腺癌超聲/磁共振雙模成像及治療。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需要完善:可嘗試在納米微球表面修飾靶向物如適配體,葉酸等,增加其靶向性;進一步研究納米微球在動物體內的成像與治療效果等,為臨床應用奠定試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