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發(fā)展,語文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策略,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文章從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運用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運用策略,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能夠對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自主學習模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 自主學習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的效用
隨著閱讀教學的深入發(fā)展,新課改要求的不斷提高,自主學習模式的運用已得到了教師的廣泛認可。從某種層面上看,自主學習要求教師與學生轉變主體角色。教師通過將課堂主體權利交給學生,學生自主接受和消化教師所教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探究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方法。由于學習處于自主狀態(tài),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喜好選擇學習內容。這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另外,自主學習模式的運用,有效緩解了教與學之間的矛盾。它不僅滿足新課改下閱讀教學的要求,還能夠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通過轉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不斷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學生的思維檔次,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 自主學習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一)整合閱讀教學資源,熏陶學生自主閱讀意識
在整合閱讀資源時,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帶領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并利用各種手段豐富閱讀的趣味性,才能熏陶學生的閱讀意識。首先,教師重視需要堅持“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通過打通學生的學習路徑,才能幫助學生吸收和沉淀知識。以課本教材《端午粽》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營造“吃粽子”的氣氛,使學生融入教學情境。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展示各種好吃的粽子,幫助學生回憶以往過節(jié)的場景。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借機滲透傳統(tǒng)文化,促進學生了解端午節(jié)的演變歷程。然后開展依托“端午節(jié)文化”活動,讓學生在交流探討中,分享端午節(jié)的民俗習慣,以及吃粽子的方法,促進學生表達自身的思想,體驗更多的語文情感,從而逐步引導學生閱讀文章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自由地去尋找相關的閱讀教材,由學生自主尋找能找到更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書籍,學生在閱讀時會更加仔細和認真。其次,教師應堅持積累原則,讓學生認真閱讀每一篇文章。為了擺脫課本教材的束縛,教師可引入課外知識,豐富閱讀教學的內涵。例如,教師在教授《姓氏歌》時,可以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對學生進行正面性的閱讀教育。為了使教學更具效果,教師可以依托《百家姓》的知識,與學生一起探討姓氏的由來,或者讓學生講述聽過的姓氏故事。在此過程中,為了提高注意力,增進好奇心,教師可以講學生的姓氏故事,從而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促進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內容。
(二)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豐富角色扮演的實質內涵
將角色扮演法落實在閱讀教學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增進學生的人文情感。因此,教師可以依托文本內容,編制符合學生學習個性的小劇本。通過讓學生扮演劇本中的人物角色,促進學生互動中體驗角色的思想情感,在情境中找尋語言表達技巧,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例如,教師在教授《小蝌蚪找媽媽》時,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編制劇本。通過讓學生扮演迷路的小蝌蚪,讓家長扮演青蛙媽媽,以及評審人員,不斷營造真實、生動的“找媽媽”情境。為了使學生感覺到“媽媽找不到孩子”的焦慮,以及讓學生體會“找不到媽媽”的感覺,從而在充實臺詞內涵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通過植入一些傳統(tǒng)文化知識,讓學生理解“孝順”的內涵,使學生能夠懂得做事時先考慮親人的感受,更好地規(guī)范自身的學習與生活。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時,教師一定要知道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學習的質量得到改善,并且讓學生的控制能力得到提升,一定要以生本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從中引導,進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方式也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比如,在開展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準備一系列的工具,如常見的有剪刀、紙板等,在最短時間內吸引學生學習時的注意力,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學生主動思考這些工具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他們可以用這些工具做些什么。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自主操作,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選擇、分析,可以制作一些紙板、模型,然后根據所做出的作品分析自己作品的質量如何。自己在本次學習的過程中又學習到了哪些內容,進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得到提升后,學生的整體學習質量、學習效果才會得到顯著的改善,進而激發(fā)學生在學習時的學習質量。
(三)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帶動學生自主學習
基于小學生的個性,教師需要認真定位閱讀教學目標。通過在教學中采用有趣味性的教學語言,以及增添一些激勵性要素,不斷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首先,教師可以利用“提問與解答”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通過布置寬松、自由的閱讀情境,以及導入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讓學生體會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采用一些表揚、激勵的措施,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例如,教師在教授《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可以結合傳統(tǒng)文化知識,給學生講述“七夕節(jié)”“端午節(jié)”“春節(jié)”等節(jié)日中蘊含的傳說故事。通過給學生設計和刻畫一些生活情節(jié),讓學生思考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民俗特征。通過“你喜歡什么節(jié)日?在過節(jié)時我們需要吃什么和做什么?”等問題,不斷鼓勵學生回答問題。當學生給出了更好的答案時,教師可以利用“佩戴小紅花”的方式,激勵學生繼續(xù)學習,從而為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奠定思想基礎。其次,教師需要開展更多的趣味性閱讀活動。通過制定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激勵原則,推進學生自主閱讀知識。例如,教師在教授《小馬過河》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小馬過河的艱難情境。通過與學生探討小馬是“靠什么精神”過河等問題,不斷開發(fā)學生的感性思維,使學生能夠結合所學知識,準確地表達小馬過河的過程。通過牽引“小馬過河”精神,不斷激勵學生學習,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樹立堅定的學習信心和決心,促進學生將閱讀作為一種生活習慣,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激發(fā)學生在學習時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日后的閱讀過程中也能夠感受到來自閱讀帶來的快樂。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也應該了解到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都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其實在進行閱讀時,閱讀能力也有著一定的差距,為此,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準確地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實際狀況,需要做到平等對待,讓學生可以發(fā)揮出自主閱讀的能力,展現(xiàn)出自己在閱讀時的閱讀興趣以及閱讀的態(tài)度。才能讓學生在進行學習時,更加主動地選擇自己所喜愛的內容進行閱讀,提高閱讀興趣的過程中能夠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感受到來自閱讀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