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學
紅色資源是共和國的生命之源,是我們黨百年奮斗的力量源泉。紅色資源的珍貴價值,不僅在于它的歷史光輝,更在于它在當下依然能帶給我們充足的精神滋養(yǎng)。揚州市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視察江蘇、視察揚州重要指示精神,用好用活本土紅色資源,打造黨史學習教育“實境”課堂,上好學史明理“必修課”,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和奮斗力量,為把“好地方”揚州建設得好上加好、越來越好加油鼓勁。
深挖紅色寶藏,高度重視本土紅色資源。紅色資源是鮮活的歷史。百年來,揚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篳路藍縷、艱苦奮斗、踐行初心、開拓進取,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成立灑下了熱血,也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征程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紅色印記深深烙刻在揚州大地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遍訪革命故地、紅色熱土,反復叮囑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揚州市委深深認識到,遍布于全市各地的紀念館、革命舊址、烈士陵園等革命文物資源、紀念設施,是紅色基因的“孕育地”“儲存庫”,是感受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理想信念的有益營養(yǎng),是我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建設“好地方”的動力之源。揚州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挖掘利用,積極放大紅色資源效應,讓紅色資源活起來。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伊始,市委常委會專門聽取了有關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情況匯報,強調要充分利用揚州“紅色寶藏”,深入挖掘革命英烈事跡,把紅色基地利用好、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各區(qū)縣第一時間抓緊落實,寶應縣委專門成立紅色基地推進組,江都區(qū)發(fā)起“學黨史·祭英烈——讓三江營英雄回家”活動。
細查紅色場館,廣泛摸清紅色資源底數(shù)。揚州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先烈先輩的戰(zhàn)斗足跡,播撒了薪火相傳的紅色火種。揚州的紅色資源,記錄了感天動地的紅色故事,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紅色篇章,烙下了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首先要做的,是細查資源、摸清底數(shù)。揚州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宣傳、黨史、文物等部門先后赴廣陵、江都、寶應、高郵等地專題調研紅色資源底數(shù),實地走訪了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曹起溍故居、郭村保衛(wèi)戰(zhàn)紀念館、許曉軒故居、華中雪楓大學舊址等50多個場館,逐一查看、了解紅色場館的保護利用情況。各縣(市、區(qū))、各功能區(qū)及相關部門對本地本部門黨史資源進行實地勘查,掌握黨史資源的分布、保存和利用情況,黨史專家對上報的數(shù)據進行核實認證,對每個遺址、場館的狀況進行造冊登記,建立紅色資源保護目錄庫,編輯出版《中共揚州地方史》《揚州紅色記憶200問》等本土黨史學習教材。市民政、黨史、退役軍人事務、文旅、方志等5部門聯(lián)合重點挖掘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包括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在黨領導人民實現(xiàn)民族解放與自由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具有強烈紅色印記、深厚紅色文化內涵和較高傳承弘揚價值的地名,梳理出周恩來少年讀書處、郭村保衛(wèi)戰(zhàn)指揮部舊址、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館、江都水利樞紐、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22個紅色地名。
精選紅色基地,積極打造學習教育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紅色資源保護是前提,活化利用是根本。揚州精選出保存完好、可供參觀的紅色遺址、遺存,進行深入挖掘,系統(tǒng)梳理,串點聯(lián)線拓面,排出30處修繕改造清單,對場館布展文案大綱、展陳文案腳本、展陳征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審核把關,對其硬件環(huán)境和展覽內容進行提升,提高基地瞻仰參觀承載能力。首批推出江上青烈士史料陳列館、郭村保衛(wèi)戰(zhàn)紀念館、侵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處舊址、許曉軒故居等15處具備開放條件的基地;編制H5《揚州紅色教育基地(首批)》,通過多種媒介向全社會發(fā)布;印制揚州紅色基地手冊,在各紅色基地發(fā)放,服務全市黨員干部群眾就近就便參觀學習。寶應縣利用3D、VR、全息影像等新技術,變“陳列式展覽”為“多樣式教育”,變“陣地式講解”為“體驗式互動式宣講”,推動“看、聽、思、悟、行”融為一體。高郵市開通首條“紅色教育”旅游公交專線,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場館聯(lián)成一線,打造“體驗式”黨史學習課堂。江都區(qū)排出江都十大紅色基地、30個紅色遺址,精心策劃“十紅”教育載體,設計制作“紅色江都”黨史學習教育手繪地圖、印章地圖、剪紙地圖、VR地圖等一系列“紅色地圖”產品。同時,還將紅色教育基地打造與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相結合,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水情教育基地建設相結合,為全社會學“四史”提供便捷。
培優(yōu)黨史講解員,提升講解員隊伍能力。紅色資源是黨史學習教育最生動的教材。紅色講解員是學黨史、講黨史的排頭兵,更要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揚州市委要求,立足本地優(yōu)勢,對紅色場館進行深入講解,對黨史資料進行仔細翻閱,對革命先輩回憶錄進行認真研讀,對紅色故事進行認真挖掘,讓紅色講解員成為紅色基因的堅定傳承者、紅色故事的精彩講述者、紅色精神的生動詮釋者、紅色文化的忠實傳播者、紅色風尚的有力引領者。揚州通過擴大培訓范圍、制定業(yè)務培訓計劃,分批次開展培訓,培訓班首批學員50余人,包括基地講解員、基地所在地宣傳委員、黨史部門工作人員。在課程內容設計上以業(yè)務培訓為主線,以黨史知識為基礎,輔以講解禮儀和講解技巧,通過黨史專家、金牌講解員現(xiàn)場授課,學員模擬講解,專家點評指導,參訓人員的講解能力素質得到了大幅提升,確保紅色故事講得準、解得透、說得好。選拔100名優(yōu)秀大學生宣講志愿者擔任揚州市首批15家黨史學習教育基地的學習輔導員,充分發(fā)揮青年一代優(yōu)勢,將黨史知識講解與舞臺劇表演相結合、講故事與講理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揚州大學近萬名大學生紅色志愿宣講員24年青春接力,向270萬多名瞻仰參觀者義務宣講紅色故事;寶應的“荷鄉(xiāng)紅色播種者”黨史宣講團開展紅色故事進社區(qū)、進村莊、進課堂等活動。
講好紅色故事,突出創(chuàng)好紅色文藝精品。紅色文藝承載的是黨史中的重要“印記”。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紅色文藝是黨領導下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文藝形態(tài),從其誕生之日起便同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記錄著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歷史偉業(yè)。揚州市委要求將紅色基因注入藝術創(chuàng)作,融合揚劇、揚州清曲等多種藝術形式,打造出思想深度與藝術高度兼?zhèn)涞奈乃囎髌?,激勵黨員干部筑牢信仰之基,砥礪初心使命,讓紅色精神煥發(fā)時代光芒。為此,重點創(chuàng)作打造大型揚劇《阿蓮渡江》和廣播劇《一江清水向北送》。創(chuàng)作本土題材,策劃編創(chuàng)揚劇《血色浪漫》《許曉軒》《江姐》,淮劇《浪起寶應湖》,曲藝《永遠的長征——梨花又開放》《永恒的信仰》《寫給女兒的信》《新生》《江心洲》,歌曲《從這一刻起》《一枚黨徽一束火》,美術《抗戰(zhàn)之高郵戰(zhàn)役》《黨旗下的青春之歌》等紅色題材作品50余部。其中,揚州評話《永恒的信仰》、淮劇《浪起寶應湖》成功入選“江蘇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chuàng)作工程”。創(chuàng)新展演方式,組建“黨史+文藝”宣講小分隊,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文藝作品展演緊密結合,創(chuàng)作揚州清曲《揚州是個好地方》、揚州評話《在崗》、揚州彈詞《第一書記》等10部紅色現(xiàn)實題材曲藝作品。同時,開展紅色文藝作品“六進”活動,讓社區(qū)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接受“紅色曲藝”熏陶。□
(作者單位:中共揚州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