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燕
摘要:古詩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瑰寶,它們內容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著很多哲理。小學語文課本中入選的古詩都是膾炙人口、流傳甚久的千古名篇,每首古詩都蘊涵著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師有必要對其進行一番挖掘、梳理。筆者嘗試著從多元感受——審美的感性階段、多元欣賞——審美的理性階段、多元創(chuàng)造——審美的超越階段這三個方面開展審美教學,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古詩;美育資源;審美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宮殿中的一枝奇葩,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糧。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古詩詞的教學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步入以下幾個誤區(qū):
1、傾盆大雨式的背誦。為了趕進度,教師不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作點撥提示便要求學生背誦。
2、信口開河式的問答。沒有精心備課,指導時隨意提幾個問題,草草了事。
3、填鴨注入式的串講。為了節(jié)省時間,教師一講到底,學生沒有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
4、囫圇吞棗式的翻譯。教師僅把詩歌大意告訴學生就算完成任務,僅僅滿足于語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學生難以根本的體會詩歌最美的情感。
如此一來,有著豐富情感與思想的詩章成了字詞知識的倉庫,古詩詞蘊藏的美感被掃蕩殆盡,學生僅僅只是簡單的能讀會背而已,缺少披文入情的細細引導與品味,他們學習古詩詞的情趣也深受影響。那么,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如何開展審美教學,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二、我的策略
杜衛(wèi)在《兒童美育概論》中提出:對美的感受能力、欣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兒童審美能力的基本要素。其中審美感受力是提高小學生古詩審美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審美欣賞力與審美創(chuàng)造力形成的基礎,審美欣賞力又是審美創(chuàng)造力形成的前提。
(一)多元感受——審美的感性階段
1、默讀:感受詩文的整體美
在學習一首詩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先進行默讀,大致知道是寫景還是敘事抑或是抒情為主的詩。中高年級的學生經過了幾年古詩的學習積淀,已基本掌握了解詩歌大意的方法,所以教學中可放手讓學生自己借助注釋、字典理解詩意,鼓勵學生調動“前見”中的一切元素,大膽聯(lián)想和想象,從整體上感受詩歌的情感。
2、誦讀:感受詩句的音韻美
“吟”“誦”“歌”“詠”是古人與詩歌交流的主要方式,“八分詩,七分讀”,我們教學生學習詩詞,應加強誦讀的綜合訓練。
誦讀,需要誦讀者真情的參與和投入,因此教師的指導要相應的深入,師生共同去體悟詩歌內在的音韻美。在具體的審美指導中,要引導學生清晰、流暢地吟詠,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次序展開。整體讀時,引導學生整體多讀幾次詩歌,從詩歌的情感色彩、語言、結構等方面去感悟,最大限度地展示詩歌的音韻美,以對詩歌有一個綜合的印象、整體的把握。
3、想象: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審美情致起于“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想象。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語言誘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展開聯(lián)想,初步去感受詩的畫面美。
在這三個審美維度中,具體操作時以誦讀為主,默讀和想象為輔。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以小組學習為形式,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兩項進行感受,通過小組內及課堂上與同學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互相豐富信息,建構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
(二)多元欣賞——審美的理性階段
多元感受的審美訓練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學生的審美視域,豐富了其審美感受。但發(fā)散的思維需要理性的聚焦,繁雜的思緒需要理性的梳理,多元欣賞就是在多元感受基礎上的理性飛躍。借助這次飛躍,使學生從對古詩的感知想象,提升為分辨識別,領悟評價,以提高其審美欣賞力。
1、品味:欣賞詩歌文辭之精練
古詩詞語言講究練字,講究反復推敲,綿里藏針,我們欣賞古詩詞,就要敢于掂一掂這些針的分量,細細品味,反復咀嚼,琢磨琢磨,逐詞逐句琢磨深思,從而才能體味到精練的文字背后蘊藏的豐富復雜的情致。
(1)抓“詩眼”
“詩眼”就是指詩中最能表現(xiàn)意境的關鍵詞句,詩眼,好比是詩歌的眼睛,透過它可以窺視詩歌的靈魂。欣賞古詩詞句的精妙,就先要把握精妙之所在——“詩眼”。如《楓橋夜泊》的詩眼就是一個“愁”字,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這個“愁”字提出一個統(tǒng)領全篇的問題:詩人的“愁”是一種怎樣的愁?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在對詩歌字句的反復品讀、推敲斟酌中挖掘出“愁”的豐富內涵。
(2)比較法
比較就是通過詞語對比的方式,領略詩人遣詞造句的精妙。
如《暮江吟》中“一道殘陽鋪水中”,讓學生將“鋪”字換個詞,意思不變,學生大多數(shù)換成“落、在、掉”,然后讓學生比較哪個詞用得更好?通過比較可發(fā)現(xiàn),“鋪”比其它詞更具廣度和張揚力。
2、聽讀:欣賞詩歌氣勢之美
山有山勢,水有水勢,詩歌也有氣勢。聽讀是體味詩歌氣勢的有效途徑。有了前面的默讀、誦讀作鋪墊,學生對詩歌有了一定的領悟,但學生的讀在語氣的協(xié)調性和情感的把握上畢竟還存在著欠缺,采用聽讀的方式,一則是與詩文的又一次溝通、交流、對話;二則是借鑒別人誦讀的優(yōu)點,彌補初期朗讀中的欠缺;三則邊聽邊悟,體味詩歌語言的氣勢。聽讀的方式是多樣的,如聽錄音、范讀、開設朗誦課等。
(1)聽讀劃節(jié)奏
古詩有其特有的節(jié)奏,五言節(jié)奏一般為二、二、一,七言節(jié)奏一般為二、二、二、一。在聽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較輕松地將《楓橋夜泊》的節(jié)奏劃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四句中三句押“ian”韻(天、眠、船)。
(2)按節(jié)奏品詩情
如學生從《楓橋夜泊》低沉緩慢、循環(huán)往復的節(jié)奏中,可以品嘗到詩人的寂寥和感慨;從“天、眠、船”這幾個并不響亮的韻腳中,能咀嚼出詩人的失意、落寞之情。
3、深掘:欣賞詩歌意象之美
“意象”是詩中一個一個具體的、單個的、融有詩人情思的詩中物象。欣賞意象之美,主要欣賞意境之美,以及其間蘊涵的詩情之美。
(1)物象組構
物象是意象的外在形式,是意境的基本元素。審美中,先讓學生找出詩歌中的物象,然后將這些物象在頭腦中構成一幅畫。
(2)意象聯(lián)想
在審美活動中,結合“知人論世”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物象的形態(tài)特征聯(lián)想其情態(tài)。
(3)意境涵泳
在前面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詩歌的意境,涵泳其間,此時學生或多或少會有對詩歌深一層的理解與體悟。
(三)多元創(chuàng)造——審美的超越階段
學生經過多元感受與多元欣賞階段的訓練,有了豐富的感性積累和的深刻的理性思索,當兩者交織、相融時,必然能超越思維,出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閃光。捕捉住這閃光,就捕捉住了審美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契機。
在此環(huán)節(jié),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挖掘詩歌情感內涵”為研究問題,融合一切感性的積累和理性的欣賞方法對詩歌進行審美,并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如朗誦、小品表演、將古詩改編成現(xiàn)代詩、音樂、繪畫等。在匯報的過程中,讓各小組用多元匯報的形式體現(xiàn)出對詩歌情感的多元理解,展示出鮮明的個性。
1.語言創(chuàng)造
學生可以利用配樂朗誦、表演、改編現(xiàn)代詩等語言形式,展現(xiàn)對詩歌的審美效果。
2.音樂創(chuàng)造
學生可通過給詩歌配樂吟唱、借用其它曲子重新填詞來表達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3.繪畫創(chuàng)造
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不妨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自己體驗到的意境,不但會大大激發(fā)孩子們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也能誘發(fā)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成效及反思
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課堂上,校園中,不僅能觸景生情,以詩繪景,如出游時吟“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更能在作文中體現(xiàn),解出難題脫口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平時嘴里還時不時地蹦出“口水直流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胡須剃不盡,明日復又生”之類的打油詩。
如果說古詩課堂教學是學生對詩情詩意審美的最初遇見,那么,我們就需要在教學中通過“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三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情境,層層鋪設、渲染,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給他們一個更加廣闊的、自由的空間,努力把學生對古詩的審美體驗渲染得詩心重些,詩情重些,詩味足些,讓其以奔放的思維去感受詩歌的魅力,從而釋放出生命的激情。
參考文獻:
[1]夏玉成. 開拓古詩欣賞教學的廣闊道路[J]. 江西教育, 2000(06):35-36.
[2]涂培源. 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象[J]. 教育評論, 2001(02):68-69.
[3]向曉紅. 古詩教學與審美教育[J]. 湖南教育, 1997(5):26-28.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臨浦鎮(zhèn)東藩小學 浙江 杭州 31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