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怡敏
摘 要:散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文體,具有意境悠長、形散神聚的特征,多以敘事和抒情為主。游記作為散文中的一個分支,有其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獨特性。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游記類散文收入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但是,在初中階段的一線教學中仍存在許多教師對游記類散文不夠重視的現(xiàn)象。本文將從初中語文游記類散文教學的定義、選文情況、重要性方面進行闡述,進而提高一線教師對游記類散文教學的重視度,激發(fā)學生學習游記類散文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語文;游記類散文教學;重要性
游記類散文以其優(yōu)美的語言,縝密的思維,深邃的思想,充沛的情感,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能力的提升,思維的發(fā)展完善,審美能力的增強,文化的傳承理解。初中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對自己的人生方向十分迷茫,他們正需要通過學習一些高質量的游記類散文來啟迪他們思考,給予他們智慧。
一、游記類散文教學的相關概念
關于“游記”,不同的學者對其有不同的定義?!掇o海》對游記的定位是:“游記是描寫旅途中的見聞的一種散文。以描寫自然景色為主,也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呈現(xiàn)社會風尚、名勝古跡、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等。語言優(yōu)美精煉,文風輕快生動?!泵沸铝种骶幍摹吨袊斡浳膶W史》中認為游記在內(nèi)容上應具備的三個要素即所至、所見、所感。結合學者們對游記的定義,筆者認為游記是一種記錄游蹤、描寫景觀、抒發(fā)情感的,以書、記為主的散文樣式。
游記類散文教學,是指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師生共同欣賞文本中的自然美景、風土人情,學習散文的寫作手法、表達技巧,體會其蘊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理想。
二、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游記類散文的選文情況
縱觀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游記類散文主要包括古代游記散文和現(xiàn)代游記散文兩大類。古代游記興起于魏晉,在唐代不斷發(fā)展完善,到了宋朝達到鼎盛,出現(xiàn)了蘇軾、歐陽修等大家,明代開始復興,清代漸漸衰變。選文的編排也是按照中國古代游記發(fā)展史的順序,以單元為主題進行編排,有利于學生集中學習游記的特點和寫法。八年級上冊的游記以純寫景狀物為主,八年級下冊的游記則加入了抒情和敘事的成分,九年級的游記更加關注說理,學習的難度逐漸加大,這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
三、游記類散文教學的重要性
游記的內(nèi)容取自生活、貼近生活,利于學生理解接受。編入教材的選文或出自名家之手,或具有高超的描寫技巧,或富含深刻的哲思,或蘊含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開展高效的游記類散文教學對初中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1.品味語言,提升語言能力
古代游記散文多是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的文言文。部編本初中語文八年級冊下冊第三單元的單元要求中提出“學習本單元課文,要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知曉文章大意。反復誦讀,品味精美語言,并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背踔须A段的學生對文言文比較生疏,正處于打基礎的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常見文言字詞、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等,逐步掌握一些文言常識、文言句式和文言法則,以便他們能夠獨立閱讀理解文言文。
散文的語言多是優(yōu)雅的,在賞析文本的過程中要善于煉字,積累寫景的精彩語句。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中“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般鲢觥薄皣聡隆眱蓚€擬聲詞增強了畫面的動態(tài)感,對仗工整、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一個“激”字足見泉水奔流而下的沖擊力,鳥兒不停地鳴叫,一幅生機盎然、熱鬧祥和的圖景躍然紙上。這樣的句子不僅讓讀者感受到自然景色之美,更能體會到語言的感染力。
2.細讀文本,提升思維能力
部編本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單元要求中提出:“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觀賞山川景物的秀美,感受詩文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辟p析寫景的語段,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品讀抒情的語段,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哲學思維。
酈道元正是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寫出三峽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歐陽修正是具備了敏銳的觀察力才寫出山中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捕捉細微的變化。在賞析《答謝謝中書》時,學生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地體驗高聳入云的山峰,仿佛與天空對話;奔流不停的溪流,總有講不完的話;兩岸形形色色的石壁,在陽光的照射下分外妖嬈。清晨時分,猿猴和鳥兒在對話,夕陽西下之時,水中的魚兒也想躍出水面,欣賞這盛世美景。
在品讀《記承天寺夜游》時,我們要學習蘇軾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事物的哲學思維。事物是永遠向前發(fā)展的,堅定必勝的信念,終究會取得成功。蘇軾被貶時情緒跌入低谷,他便月夜游寺,想要從美景中尋求心靈的慰藉,治愈精神的傷痛。
3.鑒賞文本,提高審美情趣
初中階段是學生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時期,選入教材中的游記類散文都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學生學習游記類散文,可以培養(yǎng)他們親近自然的情感、胸懷天下的情懷、自強不息的干勁,這都會成為學生前行路上的寶貴財富。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派政治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和諧的景象,這是陶淵明表達的對理想世界的向往。這種對山水的熱愛之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影響著學生的審美體驗。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深深地感染著中學生。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每一個中國人都要把愛國主義深入骨髓,融入血脈。初中生要時刻樹立愛國主義精神,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化動力為努力,為自己的人生書寫奇跡。梁衡的《壺口瀑布》中,通過描寫黃河水的雄壯、渾厚、博大的氣勢,生動地寫出了中華民族永不服輸、無往不勝的民族精神。這啟示中學生們要不斷磨礪自己的意志,培養(yǎng)敢于吃苦、不畏艱難的大丈夫精神。
4.包羅萬象,拓寬文化視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要求“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各民族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游記類散文不僅給我們展示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更給我們帶來一場繽紛多彩的文化盛宴。學習游記類散文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文化品味。
酈道元的《三峽》選自《水經(jīng)注》,《水經(jīng)注》在古代游記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全書記載了上千條河流的狀況以及有關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學習《三峽》一文時,提前查閱關于三峽的資料,加大學生對三峽地理狀況的了解。觀看《三峽》的紀錄片,搜集三峽的圖片,欣賞三峽的美景。阿來的《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以一滴水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古城秀麗的風景、豐富多彩的文化。跟隨一滴水,我們看到了華美的宮殿,茶馬古道的馬幫漢子,依水而生的東巴文明。那些古鎮(zhèn)的街道、水車、小橋都在水滴的浸潤里流淌向世人。在文本中我們游覽了一個自然的麗江、文化的麗江讓人心馳神往的麗江。學習這篇美文,更加激發(fā)了學生們?nèi)惤眯械挠?/p>
5.學以致用,提升寫作水平
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游也是一種認識世界、增長見識的方式。初中生正是有大把光陰去親近自然、擁抱自然的好時候。作為教師,要通過教學游記類散文,讓學生寫出有價值的游記去記錄美好生活,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首先,教會學生關注游記的游蹤和視角。有的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有的則是定點觀察景物。《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中以“一滴水”的視角,移步換景,為我們展現(xiàn)了麗江的寧靜別致、天人合一。學生在寫游記時應靈活切換順序和視角,讓讀者明了作者的路線和游蹤。其次,鼓勵學生嘗試多種寫作手法?!队洺刑焖乱褂巍分小巴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胺e水空明”寫出月光澄澈透明的靜態(tài)美,“藻、荇交橫”寫出水草搖動的動態(tài)美,這一靜一動,構造出唯美意境。這里啟示學生們在平常的練筆中要細心觀察,善于從多角度描寫景物。再者,抒發(fā)作者的真情實感。在《小石潭記》中,柳宗元為了排遣因被貶而產(chǎn)生的苦悶情緒,他寄情山水,探尋偏遠之地。全文極力地描寫小石潭環(huán)境的靜穆,來表達自己的悲慘遭遇。
四、結束語
總之,初中語文游記類散文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抹靚麗風景,有其獨特的魅力,對于中學生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學習游記類散文,可以讓學生感受自然山水的秀麗,了解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百科知識;體會文人墨客的思想和處世的態(tài)度;學習寫作技巧、修辭手法、精彩詞句,助力寫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重視游記類散文教學,深度挖掘其中的知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辭海編纂委員會編纂.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2063.
[2]梅新林、俞樟華.中國游記文學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