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霞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也是落實語文要素,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所以,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策略直接影響著語文學習的效果,被廣大一線教師所重視。那么怎樣的設計策略能夠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欲望,很好地落實語文要素,幫助學生形成高品質(zhì)的語文能力呢?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策略一:梳理同一類事物比較閱讀
這一策略適合通過寫“變化”凸顯某處景物特點,凸顯文中人物行為、心態(tài)、精神的改變,或者事物的發(fā)展變遷一類的文章。這類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作者通過相對比較長時間的觀察,在一個大時空架構起人物或者事物成長發(fā)展線路圖,表現(xiàn)出人物(事物)不同階段的不同狀態(tài)或者不同特點。三年級上冊第20課《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的敘述十分經(jīng)典。作者用四個自然段為我們呈現(xiàn)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美麗與富饒,因為四個段落結構相似度很高,所以教師教學中喜歡采用“扶—半扶—放”的教學態(tài)勢,從而“體現(xiàn)學生學習方法的習得”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我不否認這種教學策略的價值,但是也很清楚它不可忽略的弊端,那就是因為目光只是集中在一個段落之中,以至于學生的學習空間狹小,在當下關注學生思維力發(fā)展的背景下,學習的張力明顯不夠。我們來看一位老師不一樣的學習活動設計——
1.指名讀第1自然段。小興安嶺給了你什么樣的感受?
2.小興安嶺的樹有什么特點?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
3.有時候標點符號也可以傳情達意,文中哪個標點符號可以體現(xiàn)樹多?(省略號)猜猜看,可能還有哪些樹?
4.小興安嶺的樹的確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里作者都寫到了樹。分別找出四個季節(jié)里寫樹的句子,比較一下不同季節(jié)里的樹各有什么特點,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的樹?
5.交流分享四個季節(jié)的樹。
(1)春天的樹:生機勃勃。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
比較品味。從“抽出”一詞體會枝條生長的力量和速度。
(2)夏天的樹:枝葉茂盛。夏天,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
抓住“封”字感受樹木枝葉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顯示出樹木在夏天的勃勃生機。
(3)秋天的樹:落葉飛舞。秋天,白樺和櫟樹的葉子變黃了,松柏顯得更蒼翠了。秋風吹來,落葉在林間飛舞。
秋天的森林色彩艷麗。抓住“飛舞”體會,在你眼中,這樹葉像什么?你能感受到落葉的心情么?
(4)冬天的樹:積滿白雪。冬天,雪花在空中飛舞。樹上積滿了白雪。
6.小興安嶺和大興安嶺、長白山同是我國最大的林區(qū),它們集中了全國木材儲量的三分之一,帶著對小興安嶺的贊美之情,再來朗讀一年四季描寫樹的句子。
這一學習活動設計有兩大特點:其一是放大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把學生習慣性聚焦一段研究,改變?yōu)榫劢箮锥挝淖炙伎?,文本空間的放大同時帶來的是學生思考視域的拓展。其二是聚焦了學生的研究方向。把習慣性“找找都寫了哪些事物”的多事物關注,改變?yōu)閷σ环N事物的深入發(fā)現(xiàn)。因為聚焦,所以研究更深入,印象更深刻,學生的腦海中就容易建構起漫山遍野的樹木從抽枝發(fā)芽到積雪覆蓋的過程。
策略二:在系統(tǒng)的想象中推進閱讀的深入開展
在語文學習中,“想象”是一個很重要的閱讀學習方法,不分文體,不分學段,甚至不分學科,都可以使用。在想象中能聽得見小溪的聲音,能看得見大樹的蓬勃,能聽得懂動植物的語言,能和千百年來的人物對話,總而言之,在我們的想象中,一切你需要的都可以出現(xiàn),一切的夢想都可以成真。所以,教學《故宮博物院》,我們引導學生想象建筑的雄偉;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我們讓學生想象洞里奇特的景象……童話、神話、散文、記敘文,甚至說明文,我們都可以用這一教學手段帶領學生學習。但是,不能否認,我們以往的“想象”一般是立足于某個點展開的聯(lián)想,只是用來理解某句話或者某段話時候的一種獨立存在的學習方式,而這里所談的學習活動設計策略更關注于“想象”的“系統(tǒng)”性。何為系統(tǒng)?字典的解釋是“同類事物按一定的關系組成的整體”。這里的“系統(tǒng)想象”就是用想象的方法把要閱讀理解的內(nèi)容連接起來,在想象中走向閱讀的深度。比如,一位老師教學三年級下冊《灰雀》一課時,就是這樣設計學習活動——
1.聚焦重點內(nèi)容,默讀第2~10自然段中列寧和男孩的對話,用“______”畫出列寧的話,用
“? ? ? ? ?”畫出小男孩的話。思考:他們在對話的時候各自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
2.出示表格,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3.列寧和小男孩在聽到對方說的內(nèi)容后,會想些什么呢?前后四人一起來分角色朗讀想象,分成兩組,分別扮演列寧或者小男孩,一個讀,另一個想。
4.分角色朗讀課文。
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把朗讀和想象融合起來,不僅觸摸到了說話者言語表達的含義,還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觸摸到內(nèi)心深處的思考,并且通過真實存在的語言和說出口的內(nèi)心獨白,清晰呈現(xiàn)了人物內(nèi)心認知與情感的變化,故事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就悄然播種于學生的心靈深處。
這一策略幾乎適合于所有以對話為主體文章的學習。
策略三:在情境任務中完成文本閱讀與能力的對接與轉(zhuǎn)化
關于在情境中設計學習活動的重要性,我在《深度思維,讓學習真正發(fā)生》(該文刊于本刊2018年第4期)一文中已有詳細論述。這里需要再次明晰“情境性學習”的概念,有專家指出,情境性學習指在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和實用目標,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教師所創(chuàng)建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huán)境,是師生主動積極建構性的學習,是作用于學生并能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過程。 在這一段敘述中,“教師所創(chuàng)建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huán)境”一句應該引發(fā)我們特別的關注。走進我們的教學實際會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性,教學中常??梢姡疫\用相當成熟。但遺憾的是,很多案例中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都是片斷型的,是零散的,很少有教師把一個甚至幾個完整的學習活動統(tǒng)整到一個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因為這樣的活動情境任務群的建設對教師的文本解讀力、教學設計力都有著很高的要求。曾經(jīng)看到一位教師對六年級上冊第11課《故宮博物院》一課的學習活動設計,很受啟發(fā),分享給大家。
學習活動二? 閱讀材料一,概述游覽路線
1.閱讀材料一,并在材料四提供的《故宮博物院平面示意圖》中,標出游覽的景點。
要點:
天安門→端門→午門→漢白玉石橋→太和門→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廣場→前朝(三大殿、文華殿、武英殿)→內(nèi)廷(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六宮、西六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
2. 借助文中語句概述游覽路線。
學習活動三:選用材料,計劃一日游
1.任務情境: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線路圖。
2.活動一:瀏覽4份材料,選用適合的材料。
3.活動二:圖文對照閱讀,整體把握方位布局。
4.活動三:參閱材料三,計劃一日游覽線路。
要點:(1)根據(jù)材料三及故宮博物院網(wǎng)站中的“導覽”,提取關鍵信息:每周開放時間及每天參觀時間、單向參觀方案(出入口);(2)按照方位順序由南往北設計參觀線路,用彩筆標示行進線路及重點參觀景點;(3)對計劃一日游線路作出設計說明。
5.活動四:交流一日游方案,評選最佳線路。
提示:游覽線路中包含中軸線上的重要景點建筑;盡可能少走回頭路。
6.活動五:快速設計兩小時的游覽線路,并進行簡要說明。
提示:(1)查閱從午門到神武門的直線距離,測算步行所需時間;(2)選擇重要景點建筑,設計兩個小時的游覽線路。
學習活動四:選用材料,模擬作講解
1.任務情境:選擇幾處景點,為家人作講解。
2.活動一:瀏覽4份材料,選用適合的材料。
3.活動二:選定講解景點,細讀所選材料。
例:講解太和殿(金鑾殿)的要點:
外觀:高28米,面積2380平方米,故宮最大的殿堂;正面12根紅色大圓柱。
內(nèi)飾:正中2米高的朱漆方臺,上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6根盤龍金柱;殿頂中央一條雕金盤龍,正對下面的寶座。
功用:舉行重大慶典,如皇帝即位、婚禮等,接受朝賀。
故事:康熙三十四年,梁九按照太和殿以十比一的比例做了一個木模型,按照模型放大制作后,每個木件嚴絲合縫,堪稱奇跡。
閱讀提示:圈畫物名、數(shù)量詞;摘記關鍵事件。
4.活動三:分組模擬講解,觀察員記錄講解要點,提出改進意見。
提示:(1)每組模擬講解,聽眾(觀察員)記錄聽到的要點,核實準確性;(2)從講解儀態(tài)、熟練程度及吸引層級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這是一個特別值得研究和學習的活動設計,在學習活動二中教師巧妙地把閱讀材料一和閱讀材料四結合起來,讓學生兩相對照,在材料四提供的平面圖中標出游覽的景點。如此,學習之初就為學生建構起了一個關于故宮博物院的空間框架圖,作者的游覽路線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表述,而是轉(zhuǎn)化為可以觸摸的線路保存在學生的頭腦之中。學習活動三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他們并不陌生的任務情境——為你的家人計劃一個故宮一日游的線路圖。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實踐性,首先是材料的閱讀與取舍,文本中有四個材料,哪些材料是設計線路圖所必需的呢?學生必須在讀明白是什么和有什么的基礎上根據(jù)需要進行取舍。然后計劃一日游的線路和兩小時快速游覽的線路,這一任務是深入到材料內(nèi)部,只有把景點的代表性、線路的科學性和時間的必要性三者充分考慮后才能拿出一個相對科學的游覽方案,對學生閱讀力、理解力、分析比較力、概括力、統(tǒng)整力都是一次很好的考查與鍛煉。如果說,學習活動二和學習活動三都還是對文本線索的梳理,那么學習活動四“選擇一個景點作講解”就沉潛到了文字的深處,學生需要讀懂建筑的特點、事物的名稱和數(shù)量、作者語言表達方式,甚至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并把這些文字儲存到自己的大腦中,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用生動形象的表達吸引游客的目光,這一步,就真正完成了由學習者到創(chuàng)造者的身份轉(zhuǎn)化。這也是情境任務群在當下被所有教育有識之士特別關注的原因所在。
策略四:在核心線索梳理和細節(jié)捕捉的結合中凸顯精神內(nèi)涵
這一策略比較適合長的小說、童話、神話等敘事類的文章。在這類文章中,要么人物線索繁雜,要么人物行為延續(xù)時間比較長,或者心理變化比較復雜,長時間、大時空的事件會帶給學生一定的學習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的時候注意抓住核心線索,使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簡單清晰,學習目標明確,學習重點突出。六年級上冊第13課《窮人》一課可謂經(jīng)典,小說相對來說篇幅比較長,很多教師教學時一般會安排三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其實不用拉這么長的學習戰(zhàn)線。我們來看一位教師獨特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習活動二? 繪制心理軌跡圖,
破解心理描寫的方法
1.尋找桑娜心理軌跡,感受情節(jié)起伏。
(1)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桑娜心理的相關語段,并一一呈現(xiàn)。
(2)朗讀描寫桑娜心理的語段,結合當時的情境,用“……時,桑娜……”的句式簡單說一說桑娜內(nèi)心的想法和感受。
示例:當大海上寒風呼嘯,海浪洶涌時,桑娜十分擔憂:出海打魚的丈夫能不能平安回來。當一次又一次的敲門沒人答應時,桑娜十分擔心:鄰居西蒙怎么了。當桑娜把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來后,內(nèi)心忐忑不安:該怎么辦。當漁夫回來了,桑娜緊張害怕:如何跟他說。
(3)提煉桑娜的內(nèi)心感受:“擔憂”“擔心”“忐忑不安”“緊張害怕”。
(4)按照情感的強烈程度擺放這四個詞語的位置,形成桑娜心理軌跡圖。
2.聚焦重點,探究矛盾心理的表達方式。
(1)小說中第9~11自然段對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寫尤為精彩。小聲朗讀這段話,說一說桑娜此時內(nèi)心在想些什么。(想什么)
提示:根據(jù)桑娜的心理活動提煉內(nèi)心想的事情。
(2)桑娜的心理活動,用了很多個問句。桑娜真的是不知道嗎?
要點:桑娜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抱回孩子,卻對丈夫有可能出現(xiàn)的抗拒產(chǎn)生恐懼心理。
(3)為什么還要用這么多省略號?(省略號的價值)
要點:桑娜內(nèi)心緊張、矛盾,省略號是她思維的跳躍。
學習活動四? ?捕捉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重新定義“窮人”
1.《窮人》這篇文章值得我們反復閱讀,琢磨。每一次閱讀可能都會有些新的發(fā)現(xiàn)。找出文中表明故事展開的時間的語句。
要點:“古老的鐘發(fā)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睡覺還早”。
質(zhì)疑:已經(jīng)是晚上十一點了,為什么說“睡覺還早”,這時不是已經(jīng)很晚了嗎?
明確:我們能從文章的字里行間讀懂窮人的“窮”,但“睡覺還早”四個字更能道出窮人之窮。桑娜之所以覺得“睡覺還早”,是生活所迫。往常這個時候,丈夫肯定還沒有回來,所以睡覺還早;自己也總是一直縫縫補補,所以睡覺還早;等丈夫回來,桑娜還得與丈夫一起清理漁具,所以睡覺還早。這對貧窮的漁家夫婦就這樣起早貪黑地拼命勞作,也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見他們的生活很艱辛。這四個字體現(xiàn)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藝。
2.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桑娜和她的丈夫。文中還有一個窮人是西蒙。西蒙在這篇文章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作者寫她僅僅是為了表現(xiàn)她的悲慘嗎?讀一讀第7自然段,還可以感受到什么?
思考:
(1)西蒙愛孩子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2)文中寫道:“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蔽髅膳R死的時候,想抓住什么呢?
這兩個學習活動的設計可謂經(jīng)典,妙處之一是教師拋開了故事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枝枝蔓蔓,直接把鏡頭聚焦到桑娜這個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上,一條心理變化路線圖的梳理讓我們看到了學生讀懂文本和提煉篩選信息的能力,看到了故事的核心線索,看到了主人公高貴的品質(zhì)。妙處之二是對小說中“古老的鐘發(fā)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睡覺還早”這一個細節(jié)的捕捉和體味,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對于文本理解的深度,體現(xiàn)了教師對文字的敏銳感知力,這里的體會沒有洶涌蓬勃的情感,沒有振聾發(fā)聵的吶喊,但是我們每一個思考者的心都會被悄然撥動,這是文字的力量,這也是主人公身世和品質(zhì)帶來的震撼。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生發(fā)的情感是真實的,是真摯的,也是能夠浸潤心靈的。
尋找了這么多方法,呈現(xiàn)了這么多課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指向核心素養(yǎng)達成的學習活動設計策略有著共同的特點:一是讓學生經(jīng)歷真實的學習過程,我們負責把學生帶到一處草豐水美靈氣充盈之處,然后做麥田里的守望者。二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信任,讓學習在一個大時空進行,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我表現(xiàn)舞臺,在表現(xiàn)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東林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 楊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