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視音樂審美是當前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也是音樂教學實踐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可基于馬扎諾“學習的維度”框架,聚焦學生運用知識和復雜的思維過程,結合單元主題,擴展單元學習內(nèi)容,引導學生整合原有學習經(jīng)驗,實現(xiàn)知識的運用,嘗試讓不同維度的學習之間通過真實問題架設聯(lián)系通道,以推動學生音樂審美思維的發(fā)展。
[關鍵詞]學習的維度;音樂思維;小學高段;京劇
小學高段的課程學習既要為學生擴展新知,更要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整合以往所學知識與能力,并將其應用于實踐中。因此,如何理解課程學習的價值所在,如何讓學生在音樂整合運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思維品質(zhì),從而達到音樂學習水平的提高,極其重要。然而,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到當下階段學習中的單個學習點,而忽略了音樂知識與音樂能力等方面的縱向、橫向互動,把學習過于簡單地理解成知識與能力的累積,而未能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音樂學習的本質(zhì)問題,即推動學習發(fā)展的核心因素——學習中的音樂審美思維發(fā)展的復雜性。為解決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可從馬扎諾提出的“學習的維度”理論[1]出發(fā),把握課程的學習過程,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促進學生音樂思維發(fā)展。
一、馬扎諾學習維度模型
馬扎諾提出的“學習的維度”模型是一個有益于重組課程、教學與評價的工具。馬扎諾認為,學習是一套復雜的互動過程,涉及五種類型的思維,分別用五個學習維度作為代表,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所有的學習都是基于學習者的態(tài)度與感受以及思維習慣,有意義地運用知識包含了其他兩個維度,這說明學生拓展與精煉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繼續(xù)獲取知識的過程,而有意義地運用知識的過程同樣也是獲取與拓展知識的過程。各類思維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線性的,它們之間既有互動,也可能在學習過程中同時出現(xiàn)。
這一模式為我們理解學習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即從層級的階梯式的學習走向多維的整合學習。本文提出的音樂學習的多維取向是指以音樂學習者的態(tài)度與感受以及音樂思維習慣為基點的音樂學習目標的多維設定,嘗試讓不同維度的學習之間通過真實問題(任務)架設聯(lián)系通道。研究把握各維度的互動關系及規(guī)律,以幫助教師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本研究的重點。
二、模型應用與實踐
高維度的學習包含低維度的學習?,F(xiàn)以人音版小學六年級音樂上冊第二單元 “京劇”內(nèi)容板塊的學習為例,說明這種包含關系是如何在“學”和“習”的互動中、在“教”和“學”的互動中實現(xiàn)的。
1.階段一:學習準備
(1)活動設計目的
六年級京劇課程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回顧與重現(xiàn)小學階段課程學習的重要知識,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重新整合自己的認識,并獲取新知、擴展原有知識。因此,在幫助學生獲取與整合知識之前,要了解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知識,學習了哪些本領。單元整體目標設定與活動設計要基于學生的真實學情。
(2)實施策略
一是設計先習任務,分析了解真實學情。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教材中編排了京劇學習內(nèi)容;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京劇學習以單元組織形式開展,從聆聽到表演,通過模唱、模仿表演、演奏、念白等方式讓學生參與體驗,將京劇行當、聲腔、伴奏樂器、表演形式等知識融合在學習內(nèi)容中,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技能儲備。
為了解學生對京劇的興趣、認識、技能表現(xiàn)的狀態(tài),教師首先組織學生進行練習,以激活學生已有經(jīng)驗并通過評價其表現(xiàn)了解學生掌握程度。對此,可從京劇知識、京劇欣賞、京劇表現(xiàn)三個方面進行活動設計。學生通過書面羅列、現(xiàn)場表現(xiàn)、提問交流等方式參與。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掌握得最好的是京劇基礎知識,但在京劇欣賞方面的表現(xiàn)差強人意,同時無法把所學的知識與具體的京劇表演對應起來,沒有形成初步的京劇審美經(jīng)驗。整體來看,學生對京劇的學習興趣不高。
二是定位單元學習目標,計劃單元整體設計?;趯W情,教師將目標定位在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能初步形成對京劇欣賞的趣向與方法,這個目標包含了整合、擴展、運用等其他維度的目標。具體可通過學習準備、任務驅(qū)動、學習表現(xiàn)、分析性評論撰寫等活動為學生不同維度的學習提供各種實踐機會,并在實踐中反思“為什么可以做”。
2.階段二:任務驅(qū)動
(1)活動設計目的
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課程學習的價值在于要通過知識的再次學習整合,了解自己是怎么學會這些知識的。這就要求教師對課程價值的定位不僅是對知識的重現(xiàn)回顧,而是要著眼于通過應用,讓知識成為能力提升的渠道和基礎。
(2)實施策略
一是以“表現(xiàn)性任務”作為促進整合與拓展的鏈接點。這一過程要在本單元學習之初,學生在教師沒有任何教學鋪墊的情況下先自主完成。學生基于個人學習經(jīng)驗、學習風格、學習途徑展開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存在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表現(xiàn)性作業(yè),這為接下來的分享交流提供了可能。表現(xiàn)性任務的設計要點如下。
①是一個開放的可多樣理解并選擇的任務,是一個綜合包含多重知識與技能的載體。
②偏重于操作層面,強調(diào)動手操作與嘗試體驗。
③與學生已有學習水平相匹配。
④與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緊密關聯(lián)。
本單元的先習任務見表1。
如表1中兩條對比風格的鑼鼓經(jīng),簡單易掌握又形象鮮明,與本單元的《校園小戲迷》的旋律特點相契合,同時承載著豐富的京劇內(nèi)涵,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創(chuàng)意表現(xiàn)。
二是以“習學并進”為學習方式開展師生共同體活動。所謂“習學并進”是強調(diào)“習”“學”互為動力,在過程中不斷促進轉化并螺旋上升。因此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學習要由學生自主展示,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經(jīng)歷課前的準備,學生帶著自身的經(jīng)驗與問題進入以下教學過程。
①一起合作演奏鑼鼓經(jīng)。
②討論交流:聽到這樣的音響效果,你們想到的是怎樣的畫面或場景?
③你能把你經(jīng)驗中的場景表現(xiàn)出來嗎?
④交流互動,即興創(chuàng)編并表現(xiàn)。
以“鑼鼓經(jīng)”為線索,以“習學并進”為主要策略開展教學活動,學生開始的表現(xiàn)比較單一,只是就課前準備內(nèi)容進行展示。進入對話、討論和即興演階段,大家開始討論怎樣進行角色設定,穿怎樣的服裝,搭怎樣的配飾,會有怎樣的戲劇性發(fā)展,在哪個劇目中有角色對應等,氣氛開始熱烈起來。
3.階段三:表演與學習
(1)活動設計目的
歌曲表演不僅是為了學習技能,更是為了享受音樂表現(xiàn)的高峰體驗。學唱《我是校園小戲迷》是本單元的重點內(nèi)容,以愿表現(xiàn)、能表現(xiàn)為學習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新知,同時運用舊知。
(2)實施策略
一是充分調(diào)動身體的記憶與表現(xiàn)。經(jīng)歷前一階段的“習學”過程,學生關于京劇的身體記憶已被激活。學生走臺步,打拍子,練習男女不同的亮相、造型動作,體驗樂句及唱腔對比等,表演即學習。
二是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表演。鼓勵學生通過組合、排練,用京劇的方式演繹歌曲。這是一個精煉與創(chuàng)意,擴展與整合的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是審美經(jīng)驗的初步表達。
三是享受音樂表現(xiàn)的高峰體驗。表現(xiàn)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能享受表現(xiàn)過程的快樂才是教學的主要目標。這種獨特的體驗不僅擁有分享的價值,更具內(nèi)心生長的力量。
4.階段四:分析性評論
(1)活動設計目的
分析性評論是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表現(xiàn)。教材中安排了現(xiàn)代京劇和傳統(tǒng)京劇兩個作品,學生可選擇其中一個作品進行鑒賞,并書寫分析性評論。從獲取到運用,從體驗到表達,讓學生嘗試分析與評論,是促其形成個體審美經(jīng)驗的重要策略。
(2)實施策略
真正尊重個體的獨特經(jīng)驗,同時采取多樣化的分享方式,如將學生的評論張貼在音樂教室,組織學生瀏覽,讓學習成果“可見”。組織課堂交流,以促進信息互補、觀點碰撞,教師要應對好過程中的多樣性和生成性。
三、總結
本研究以課例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基于馬扎諾“學習維度”模型,通過具體的單元課程實施,聚焦學生真正有深度的學習,關注對學生高階審美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嘗試綜合考慮身體和心靈、動作和思維等方面來設計適宜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更具綜合化、實踐性,從而提升學習的效能。同時探究了各學習維度的互動關系在學生學習中的教育價值,優(yōu)化自主學習的過程和策略,形成具有學科特點的新的學習樣式。在實踐中,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調(diào)整和處理。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J·馬扎諾,黛布拉·J·皮克林. 培育智慧才能——學習的維度教師手冊[M].盛群力,何曄,張慧,杭秀,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
[2][法]安德烈·焦爾當. 學習的本質(zhì)[M].杭零,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金穎.先習后學:兒童智慧發(fā)展的課堂變革[M].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8:188-199.
(責任編輯? ?姚力寧)
作者簡介:俞念,浙江特殊教育職業(yè)學院副教授,E-mail:541180886@qq.com(浙江杭州,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