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樹軍 楊春雨 杜海月 王龍飛 周宏政 張樂鑫 李遠峰△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醫(yī)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頸源性眩暈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眩暈性疾病,由于頸部骨質(zhì)增生、滑脫或頸椎失穩(wěn)等因素壓迫椎動脈,使其管腔變窄,引起供血障礙,出現(xiàn)以眩暈、疼痛為主,常伴隨視物模糊、耳鳴耳聾及活動功能障礙等癥狀。頸源性眩暈讓患者長期處于焦慮之中,嚴重影響了生活質(zhì)量[1]。目前對于頸源性眩暈的治療,西醫(yī)多采用椎間孔周圍封閉法、電療法、口服藥物等治療措施[2]。本研究采用浮針配合頸舒顆粒治療頸源性眩暈,效果較好?,F(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依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眩暈診治專家共識》[4]。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70歲;具有良好的依從性;可以接受浮針治療;對本治療方案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高血壓病者;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患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患有眼源性、耳源性眩暈者。
1.2 臨床資料 本研究共收集108例頸源性眩暈患者,均來自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骨傷科門診,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3組,每組各36例。浮針組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齡18~69歲,平均(44.36±12.28)歲;病程3~11個月,平均(6.58±1.89)個月。顆粒組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齡20~70歲,平均(42.83±11.92)歲;病程2~10個月,平均(6.33±2.00)個月。治療組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齡19~68歲,平均(42.72±11.50)歲;病程 3~12個月,平均(6.63±2.44)個月。各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浮針組采用浮針治療,以肩頸部肌痛點為主,常見于頭夾肌、頸夾肌、斜方肌、岡上肌等部位。操作:患者坐位,針具采用南京浮針研究所研制的浮針進針器和一次性浮針(國家發(fā)明專利號:971143188,公開號:CN-1186653A,直徑1.5 mm,長度32 mm),肌痛點部位常規(guī)消毒,進針時皮膚要適度松弛。進針時,針尖置于痛點處,針體與皮膚呈15~25°角,刺入時用力適中,快速透皮,刺入略達肌層即可。然后使針身離開肌層,退于皮下,沿皮下向前推進,勿深入,局部皮膚可有線狀隆起。手握針座,以進針點為支點做扇形運動,動作柔和有規(guī)律,掃散動作和時間視情況而定,一般持續(xù)2 min,200次左右。結(jié)束后將針芯擱置在安全處,防止刺傷他人,然后把膠布貼敷于針座,以固定軟套管,留管時間一般在8~24 h。在進針點用一個干棉球蓋住針孔,再用膠布貼敷,以防感染。隔日治療1次。顆粒組口服頸舒顆粒(國藥集團精方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10153),每次6 g,每日3次。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治療組采用浮針配合頸舒顆粒聯(lián)合治療,治療方法與浮針組、顆粒組相同。3組均以7 d為1個療程,療程無效即止。
1.4 觀察指標 1)眩暈癥狀評分比較: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進行癥狀評分。頭暈、耳鳴和惡心嘔吐計分細則:頻繁發(fā)作,影響工作和睡眠,3分(重度);偶爾出現(xiàn),不影響正常工作,1分(輕度);介于輕度重度之間的,2分(中度);無癥狀,0分。2)血流動力學:治療前后分別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測量左右椎動脈和基底動脈的血流平均值,改善程度越好治療越佳。3)視覺模擬評分(VAS):沒有疼痛為0分,劇烈疼痛為10分。
1.5 療效標準 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進行療效判定。治愈:無頭暈目眩、疼痛等癥狀,頸椎活動良好,無不良反應(yīng)。顯效:頭暈目眩、疼痛等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但仍有頸椎不適伴有體位性眩暈及耳鳴,其發(fā)作頻率降低。有效:頭暈目眩、疼痛等臨床癥狀有一些緩解,頸椎不適、耳鳴、惡心乏力及發(fā)作頻率略有緩解。無效:癥狀沒有改變甚至加重??傆行?(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yīng)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則用χ2,用方差分析進行組間比較。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治療后3、7、14 d各組患者眩暈癥狀評分、VAS評分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組間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且治療組評分低于其他兩組評分(P<0.05)。
表1 各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評分、VAS評分比較(分,±s)
表1 各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評分、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浮針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與顆粒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時 間 眩暈癥狀評分VAS評分治療組(n=36)浮針組(n=36)顆粒組(n=36)治療前治療后3 d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治療前治療后3 d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治療前治療后3 d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 4.02±0.94 2.88±0.75△▲2.19±0.67△▲1.92±0.50△▲3.97±1.04 3.31±1.09 2.56±0.95 2.27±0.83 3.89±1.01 3.28±0.78 2.43±0.66 2.24±0.55 5.06±1.02 4.10±1.04△▲3.08±0.84△▲2.13±1.05△▲5.05±0.89 4.45±0.70 3.80±0.78 3.22±0.64 4.92±0.84 4.48±0.96 3.79±0.71 3.21±0.62
2.2 各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見表2。治療后3、7、14 d各組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皆有改善,組間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且治療組改善優(yōu)于其他兩組評分(P<0.05)。
表2 各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s)
表2 各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s)
組別 時間LVA RVA BA治療組(n=36)浮針組(n=36)顆粒組(n=36)治療前治療后3 d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治療前治療后3 d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治療前治療后3 d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 31.55±2.83 32.88±2.80△▲35.60±1.78△▲41.54±2.02△▲31.47±3.03 31.56±2.93 32.26±2.58 35.86±1.93 31.44±2.70 31.92±2.67 32.25±2.40 36.38±1.90 31.55±2.81 32.89±2.89△▲35.61±1.87△▲40.56±2.02△▲31.47±3.03 31.53±2.93 32.17±2.60 35.86±1.93 31.00±2.78 31.10±2.76 32.25±2.39 36.38±1.90 39.02±2.00 40.08±1.88△▲41.97±1.50△▲44.56±1.38△▲38.41±1.94 39.01±1.87 39.76±1.42 41.40±1.15 38.69±2.09 39.05±2.15 40.16±1.57 42.42±1.50
2.3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治療組治療后3、7、14 d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其他兩組有效率(P<0.05)。
表3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n)
近年來頸源性眩暈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且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困擾[6]。在中醫(yī)學中,頸源性眩暈可歸屬到“眩暈”之中,其病因多虛實夾雜[7]??捎娠L陽上擾,痰瘀內(nèi)阻等,邪害空竅,內(nèi)犯于腦;或由肝膽失調(diào),肝病氣逆,氣血不足,腦海空虛,精血不能上呈空竅。朱震亨認為,眩暈為痰,《丹溪心法·頭眩六十七》云“無痰則不作?!薄埦霸勒J為眩暈主要以虛為主,《景岳全書》卷十七云“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神經(jīng)體液因素和生物力學失衡可導致頸源性眩暈。尤其頸椎失穩(wěn)與疼痛、眩暈、視物模糊等癥狀相關(guān)性較大[8],且大量研究表明頸椎不穩(wěn)是導致頸源性眩暈的重要發(fā)病機制[9]。其中上下關(guān)節(jié)突關(guān)節(jié)滑脫、頸椎弧度變小、椎間隙變窄、椎節(jié)失穩(wěn)后的鉤錐關(guān)節(jié)松動及變位而波及側(cè)方上下橫突孔等,這些原因都可以壓迫椎動脈或刺激椎動脈[10],從而出現(xiàn)眩暈、視物模糊、疼痛及功能活動障礙等癥狀。
目前,中醫(yī)治療頸源性眩暈主要有中藥、理療、牽引、針灸等方法;而現(xiàn)代醫(yī)學多采用改善腦供血的藥物治療,嚴重者可手術(shù)治療[11]。浮針療法是一種起效迅速、痛苦小、安全方便的新型物理療法[12],是傳統(tǒng)針灸學和現(xiàn)代醫(yī)學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據(jù)研究表明[13],浮針治療頸源性眩暈療效顯著,主要以皮部理論、近治理論、以通為腧理論以及《黃帝內(nèi)經(jīng)》刺法論述為理論依據(jù)[14-16]。符仲華經(jīng)過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進行浮針掃散手法的同時配合患者局部肢體活動起效更快且持久[17],不僅可以使肌痙攣得到有效的緩解,還能改善患肌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緩解疼痛[18]。頸舒顆粒是由三七、當歸、川芎、紅花、天麻、肉桂和人工牛黃7味藥物組成。方中三七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君藥。紅花味辛性溫,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當歸性溫味甘、辛,有補血活血止痛之效,川芎性溫味辛,可行氣活血止痛,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當歸、紅花、川芎共為臣。肉桂性大熱,味辛、甘,有補陽除冷通血脈之功,使血得熱則行[19],天麻息風止痛,二藥共為佐藥。牛黃性涼味苦,有開竅通絡(luò)之功,用以制約肉桂之熱,為使藥。7味藥共調(diào)有活血化瘀、通竅止痛之功,使頭頸得以濡潤滋養(yǎng),解決供血障礙,進而達到緩解眩暈的目的,同時能夠有效地鞏固浮針療效。因此浮針配合頸舒顆粒治療頸源性眩暈,不僅能有效緩解眩暈、疼痛等癥狀,更可以改善頸部根源問題,從而減少或消除患者的痛苦。
綜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浮針配合頸舒顆粒治療頸源性眩暈,不但可以有效改善眩暈、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疼痛等臨床癥狀,而且療效優(yōu)于單純浮針和單純口服頸舒顆粒。浮針操作簡單、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易于患者接受。由于本研究療程較短,浮針配合頸舒顆粒短期療效雖然顯著,但遠期療效需要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