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清
大部分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腦海中想到的,落實到紙上就變了味,或者無從下手。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學生積累的素材太少,語言表達能力不強。
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影響下,教師注重的只有學生的成績,寫作就像八股文,是有固定的模板和人物事跡的,這樣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本文將從學會觀察生活、閱讀積累素材、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三個方面探析在高中作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活化元素。
一、學會觀察生活
易中天教授有句名言:生活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其實這句話的深層含義很好理解,生活是非常精彩的,只是需要你去發(fā)現其中的美。仔細閱讀很多成功的作品,你會發(fā)現,不論描寫的景色還是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但是,就是這種生活瑣事或者隨處可見的美景,在別人的筆下卻是那么生動形象,讓人仿若置身其中一般。為何學生卻做不到呢?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尤其是對生活細節(jié)的觀察。要想擁有文豪一樣的才華,必須具備三個能力:聽、看和嘗。
例如,在練習寫記敘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的一個人物,通過描寫其職業(yè)、動作以及神情等,完成簡單的記敘文。如以“食堂師傅的日常生活”為主題寫作,教師首先應該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食堂,與食堂師傅進行接觸,在接觸的過程中仔細觀察,真正了解這個職業(yè)以及食堂師傅的日常。
在接觸和觀察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調動聽、看和嘗的感官。聽什么呢,聽食堂師傅說的話,與其他職業(yè)以及身份有何不同,找出食堂師傅說話的重點以及特點;看什么呢,看食堂師傅著裝、體型以及精神面貌等。找出這些特點之后,就能寫作一篇簡單的記敘文了。
而引導學生接觸食堂師傅,就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使其在接觸過程中,產生一定的情感,這樣在具體的描寫過程中就能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描寫出來的文字才會更具吸引力。其實,學生在寫作時感覺無話可說、無事可寫,主要還是對描寫對象缺少細致的觀察和了解。
二、閱讀積累素材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學習兩個緊密相連的板塊,在閱讀中注重積累,將積累的素材應用于寫作,提升寫作水平。高中階段的寫作與初中、小學相比難度更大。難就難在要添加一定的感情色彩以及思想內涵在里面,不能進行簡單的描述,而是要說明一定的道理,讓讀者得到一些啟發(fā)等。
為此,高中階段的閱讀就顯得很重要無比重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品位較高的書籍,涉及政治、經濟等領域,如此,學生積累的素材范圍就很廣。
此外,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和積累社會熱點素材。
比如,近年來社會熱點聚焦于反貪肅清,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和了解,教師可以將相關素材進行總結和整合,在課堂上進行講述。這樣,學生在寫作時便有話可說,而不是一碰到類似話題就不知道怎么寫。這樣做有兩大好處,一是讓學生對政治人物貪污案的起因和結果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是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立場,敬畏法律,以此為戒,不做違法亂紀之事,從小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
高中作文不是簡單描述事件,而是要求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通過描述事件映射一定的道理,讓讀者從中獲得啟迪。因此,高中寫作必須深思熟慮,經過深入思考之后,才能下筆如有神。
以史鐵生《我與地壇》為例,作者天天生活在地壇,看見生機勃勃的花草,引發(fā)了自己對生命的崇敬之情,下定決心要像花草一樣堅強地活下去。對花草蓬勃生長的思考,史鐵生獲得了活下去的勇氣。
那么,在寫作中,教師應該如何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寫出內涵深刻的作文呢?
比如,馬上就到中秋節(jié)了,這時候正是月餅暢銷的時候,在超市里、商場里隨處可見排長隊購買月餅的消費者。作為教師,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月餅帶動的經濟消費”為主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積累的素材以及親身經歷,進行寫作訓練,通過練習,深入了解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形式。
如此,大家會發(fā)現,寫作其實并不難。只要積累了足夠的素材,細致地觀察,加之教師得當的教學指導,學生就能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和寫作質量。不過,學生要時刻提醒自己,高中作文不是簡單論述,而是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從表面滲透到本質,能夠通過論述說明一定的道理,給予讀者一定的啟發(fā)。
總之,高中作文不能只有華麗的“外表”,更要有深刻的內涵。因此,學會觀察生活、閱讀積累素材、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這三點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