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宇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101149)
石油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資源,被稱為工業(yè)的血液。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參與國際分工程度的日益加深,原油進口量和成品油消費量增長巨大。然而現(xiàn)實中存在國內外油價變動不一致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變動程度不一致,國際油價波動頻繁,而國內油價上調容易下調難,但總體變動相對穩(wěn)定;另一方面是變動時間不一致,國內油價的調整時間似乎常常滯后于國際油價變動,調價持續(xù)的時間也存在差異。消費者們疑惑國內外油價間的變動關系,也有人抱怨國內石油市場行政力量過大,因此國內石油產品的定價機制以及與國際油價的關系漸漸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國內外很多學者研究過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之間的聯(lián)動關系,但研究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國外學者對這個問題研究較早且深入:Bacon(1991)通過對1982年至1989年英國的汽油價格數(shù)據(jù)建立模型,最早論證了國內汽油價格隨國際原油價格上升而上漲的速度和幅度要大于國內汽油價格隨國際原油價格下降而下降的幅度,這成為此后一段時間內學者們研究成品油價格對原油價格上漲的反應是否比下跌更強烈、更迅速的基礎;Johnsen(1999)利用不對稱誤差修正模型分析了1992年至1998年英國布倫特原油的月度價格與五種石油產品(汽油、石腦油、航空燃料油、輕質燃料油和重油)價格之間的關系,最后得出原油價格決定成品油價格的結論,且二者間存在非對稱關系;Louis H.Ederington(2015)利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研究美國國內成品油價格和WTI原油價格間的數(shù)量關系,發(fā)現(xiàn)二者的變動是不對稱的,汽油價格變化主要是由于原油價格的周期性結構調整,而非稅收、煉化成本等其他因素。然而,并非所有研究都顯示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之間存在不對稱關系。如Griffin(2003)利用成品油價格的日度數(shù)據(jù)建立不對稱誤差修正模型,結果表明成品油價格對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和下跌的反應幅度和速度是一致的,不存在不對稱現(xiàn)象。
相較之下,由于我國成品油價格直到2000年6月份才與國際油價聯(lián)動,所以我國在國內外油價變動關聯(lián)性方面的研究起步稍晚??紤]到國內石油市場的壟斷結構、國內油價受政府宏觀指導等實際情況,國內學者將研究重點多放在分析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作用、局限性以及如何完善機制方面。國內較早研究汽油價格與原油價格間不對稱反應現(xiàn)象的是回爽(2006)等人,他們利用2002年至2005年國內和國際油價的月度數(shù)據(jù)建立了不對稱誤差修正模型,結果表明:國內汽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僅僅在表面上存在不對稱關系,而非在統(tǒng)計層面上;郭景剛(2013)等人實證結果表明:國內成品油價格對國際原油價格存在不對稱反應,國內油價變動出現(xiàn)漲易落難現(xiàn)象;崔琪琪、李昊源(2015)利用2004年至2015年國內外油價的月度數(shù)據(jù)建立非對稱誤差修正模型,結論支持了二者間存在不對稱反應。
上述大部分文獻運用不同模型從多個角度詳盡地分析了國際原油價格與國內成品油價格在變動的幅度和時間上存在差異,國內油價處于被動調價狀態(tài),但研究中對于二者傳導差異的理論分析,尤其是制度原因的分析還不太完善,本文對此進行補充。
在深入研究國際原油價格與國內成品油價格傳導機制之前,有必要先從數(shù)據(jù)角度大致了解二者之間的變動趨勢。
國家發(fā)改委對于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調控,主要以國際市場上三種原油價格(布倫特、迪拜、米納斯原油)的加權平均價格為基準,其中英國布倫特原油價格所占權重最大,而我國國內成品油品種中95#汽油和0#柴油使用較為普遍。因此選取英國布倫特原油的現(xiàn)貨價格代表國際原油價格,選取國內95#無鉛汽油和0#柴油的市場平均價格代表國內成品油價格,價格數(shù)據(jù)分別來自美國能源信息署官網和中經網產業(yè)數(shù)據(jù)庫,時間跨度為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將價格數(shù)據(jù)的單位統(tǒng)一為“元/噸”,以方便后續(xù)分析。二者價格變動趨勢如圖1。
圖1 國內外油價變動趨勢圖
進一步通過對定價機制進行梳理,從定價機制變遷的角度,了解國際原油價格如何與國內成品油價格一步步建立聯(lián)系。我國的石油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并非一開始就是以國際原油價格為基礎,其間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
1.包干雙軌制價格
1998年之前,我國對于石油產品定價采取行政指令。具體來講,為了提高國有企業(yè)經營效率,我國于1981年實行了1億噸原油產量包干計劃,即若石油公司的石油產量超過計劃產量,國家允許公司將超額的原油和石油產品以國際價格出售。石油價格雙軌制是一次推動國有企業(yè)市場化改革的嘗試,提升了油企的生產積極性,刺激了石油產量。但由于當時國內石油市場并不成熟,多種價格形式的存在使石油定價變得復雜,產生投機、貪污腐敗行為,擾亂了市場秩序,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2.逐步市場化價格
在意識到計劃定價的弊端后,綜合考慮國內外經濟形勢,1998年后我國開始摒棄不與市場掛鉤、以行政指令為主的石油產品定價方案,逐步形成了以國內外油價聯(lián)動為特點的石油定價機制。1998年《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規(guī)定,國內原油基準價格由國家發(fā)改委每月根據(jù)上月的新加坡原油、成品油市場的平均價格,外加關稅等稅費制定,由中石油、中石化負責成品油供銷。自此,國內原油價格逐步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
2000年以后,政府開始推進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2001年改革方案規(guī)定將參考的石油市場由新加坡改為新加坡、紐約、鹿特丹,根據(jù)三地市場成品油價格加權平均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價格波動超過8%即做調整。2006年,國家發(fā)改委將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參考布倫特、迪拜、米納斯原油。2008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的通知》,明確了汽油和柴油零售價格把原來圍繞基準價上下浮動改為最高零售價格,石油公司可在不超過最高零售價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零售價格,同時其取消了養(yǎng)路費,納入成品油消費稅。2009年《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對成品油和原油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了說明和調整。2013年改革方案規(guī)定國際原油價格均價連續(xù)22天波動超過4%時,對國內價格進行調整。
當前的石油產品定價機制主要基于國家發(fā)改委于2016年頒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其中規(guī)定:國內成品油定價采用成本加成方式,即以國際原油價格作為基礎,考慮流通中相關稅費、煉化成本及行業(yè)平均利潤加以確定。當國際原油價格低于40美元/桶時,以原油40美元/桶作為基礎價格,再加上正常利潤計算國內成品油的零售價格。此時國際原油價格介于40至80美元/桶之間時,按照正常加工利潤計算。當國際原油價格超過80美元/桶時,在基礎原油價格外,按照逐步縮減加工利潤的方式確定成品油價格。如果國際原油價格高于130美元/桶時,考慮到各方利益,政府給予石油公司財政補貼,以保持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升或少升。成品油價格依據(jù)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動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若調價的幅度少于50元/噸時,則不進行調整,累積到下次調價。當前的石油產品定價機制更加突出市場化因素對于價格的影響,體現(xiàn)了成本定價思路。
綜合來看,自2000年國內成品油價格開始盯上國際原油價格以后,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經歷了最少7次調整,政府積極完善價格調整的上下限、幅度和周期,及時更新參考的原油種類,逐步完成了定價機制由完全計劃到指導與市場相結合的過渡,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基本與國際市場接軌,國內油價的波動趨勢在總體上與國際市場保持一致。
定時。種苗培育飼料投喂是關鍵,嚴格按照固定的時間投喂有利于魚類盡快形成攝食習慣,便于魚群集中等候。要求少量多餐,一般推薦一天投喂次數(shù)不少于四餐。即早上第一次投喂8:00-9:00,第二次10:00-11:00;下午第一次投喂14:00-15:00,第二次17:00-18:00。
但是,考慮到成品油價格對國內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政府對成品油價格調整有一系列的限制,調整后的成品油價格并不能客觀反映國內市場的供求狀況。這使得在現(xiàn)有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下形成了油價倒掛現(xiàn)象,即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低于國際市場上的原油價格。此時國內成品油價本應相應上調,但實際情況卻是,囿于各種因素,油價調整滯后于國際原油市場的價格波動,這導致無法通過價格機制來調控國內市場的供需關系。另外,國內成品油價格“漲多跌少”以及國內寡頭壟斷的石油市場結構也是消費者詬病的話題。
經過上文梳理可知,國際原油與國內成品油在價格方面存在傳導機制主要基于以下兩點。
其一,我國能源消耗量巨大且供需不平衡,原油消耗大部分依靠進口,對外依存度大。
從圖2可以看出,近十年內我國的原油消費量一直保持著上漲的勢頭,其中2019年全年的原油消費量達到66973萬噸。而相比之下,我國國內的原油產量基本保持穩(wěn)定,在19000~21500萬噸區(qū)間內波動,近三年甚至還有下降的趨勢。國內原油消費量巨大,但原油產量難以滿足,只能通過進口原油來彌補需求缺口。表1數(shù)據(jù)顯示,2008~2019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攀升,2018年和2019年均突破70%,原油進口量也在2019年達到50568萬噸。大量的原油進口必然會導致國內油價隨國際油價波動而變動,只是二者在波動幅度、波動時間上存在差異。
圖2 2008~2019年中國原油供需統(tǒng)計
表1 2008~2019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
其二是當前國內成品油價格由政府指導定價,采取“原油成本法”,以布倫特、迪拜、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礎,加上合理費用、稅金以及適當?shù)睦麧櫞_定,這種定價機制直接導致了國內外油價存在傳導機制。
上述分析表明,國際原油價格對國內成品油價格存在正向影響,但調價窗口期和調價上下限的存在,導致價格變動反饋存在滯后性。
文章在梳理相關文獻和制度內容的基礎上探討了國際原油與國內成品油價格之間的傳導機制。國際原油價格與國內成品油價格在長期內的波動趨勢基本相同,前者波動的幅度和波動持續(xù)的時間大于后者。在短期內,國內成品油價格在個別月份存在異常點,出現(xiàn)與國際油價變化不同步甚至相反的情況。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動滯后于國際油價,其調整基本上屬于被動調價情形,成品油價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國際原油價格,定價單一依賴于成本,不能準確反映國內市場的供求狀況,這容易引發(fā)投機行為,不利于國內市場秩序建設,甚至給經濟運行帶來風險。面對這些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要完善石油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大對違規(guī)制售油品、惡性競爭、不當?shù)美?、過度投機等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在批發(fā)環(huán)節(jié),鼓勵更多民營企業(yè)申請成品油批發(fā)資質,從原油進口環(huán)節(jié)參與競爭,同時減少通過行政手段分配原油資源;在流通銷售環(huán)節(jié),打破油企巨頭在油源勘采、煉化銷售等方面的壟斷特權,降低資本門檻,引導更多優(yōu)質的外資企業(yè)進入流通領域。
提高原油的成品油煉化率,有助于降低成本。發(fā)達國家的成品油出油率可以達到80%,而我國目前為63%。我國石油公司需要加大煉化技術研發(fā)投入,優(yōu)化產能結構,增加石油產品的附加值。此外,還需注意成本管理,實現(xiàn)降本增效,降低原油的成本比重。還要加強石油石化產品的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減少在煉制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積極落實國家的環(huán)保戰(zhàn)略,在提高效益的同時促進油品質量升級。
借鑒國外經驗積極開發(fā)石油期貨品種,鼓勵大型投資機構參與石油期貨市場的建設,明確期貨業(yè)協(xié)會、期貨能源交易所以及政府的權責清單,完善風險控制、信用交易、結算等方面的制度,積極參與國際石油市場運作,發(fā)揮我國原油進口量大的優(yōu)勢,推出具有權威性的原油基準價格,盡快將我國建設成為亞洲原油期貨交易中心,提高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