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欣怡
摘? ?要: 楊萬里一生5次棄官,歸隱思想如影隨形、伴隨始終,反映在他的飲食題材詩歌里。飲食詩生發(fā)于詩人山水田園的自然本性,與仕宦心理激烈碰撞,最終促成于詩人對剛直品格的堅守和黑暗官場的畏避。從飲食詩的角度考察楊萬里歸隱情懷的生成,可以深入地展現(xiàn)他的歸隱心態(tài)。
關(guān)鍵詞: 楊萬里? ?飲食題材詩歌? ?歸隱情懷
楊萬里共留下200余首飲食題材詩歌。其所詠飲食數(shù)量眾多:茶、酒、果蔬、水產(chǎn)、野味等,幾乎包含當時所有的品種。他吟詠飲食的味道、外形、制作、炊飲地點,酬謝寄送飲食的好友,既表達了對美食的熱愛,又流露出了隱逸情懷。紹興二十六年(1156)到紹熙三年(1192),楊萬里五次棄官,多有歸志。他由“自然”本性萌生歸隱情懷,在“仕”與“隱”間矛盾猶疑,最終因?qū)θ烁竦膱允亍賵龅奈繁茏呦驓w隱。與楊萬里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飲食題材詩歌交代了他歸隱情懷的生成及其歸隱后的心境。
一、“淡處當知有真味”——山水田園的自然本性
楊萬里在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還鄉(xiāng)時便萌生了歸隱之志。他在《達齋先生文集序》中寫道:“問故居,則盡為藜藿矣。問童子釣游之地,則茫哉不可尋矣。達齋憫然,字謂某曰:‘廷秀乎?子吾鄉(xiāng)廷秀也,非異縣廷秀也。子歸乎?與吾白首竹林,吾樂也。于是某始有歸志?!雹伲?3)可見他的歸隱情懷萌芽于“白首竹林”之樂。這與他的生長環(huán)境密不可分。楊萬里自幼生長在風景優(yōu)美的湴塘村,徜徉在“流水潺潺,蓮荷茂盛”的山水之間,這鑄就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植根于山水的自然本性是伴隨他一生的歸隱情懷的基礎。
以飲食觀來看,楊萬里的自然本性體現(xiàn)為樸素自然的飲食偏好。他一生宦游各地,品嘗無數(shù)美食,其中不乏新奇有趣、味道鮮美的,如垂虹亭的魚片、嶺南的鷓鴣肉等,但他最愛的仍然是山蔬水果。他吟詠的食物中,野蔬與水果品種最多,頻數(shù)極高,共有88次,遠大于其他食物的頻數(shù)。這其中固然有清貧的因素,但詩人絕少提及,更多地表達了對充滿山水氣息的蔬果的獨一份的偏好。他厭棄膻膩之食,認為其不足與清纖菜蔬相比,在《病中屏肉味,獨茹菜羹飯甚美》中盛贊菜羹飯“人間膾炙無此味”,表達了對“渾是土膏含雨露”的自然之味的喜愛。他認為“淡處當知有真味”,最本真的味道是不需過多修飾的。他喜歡生酒勝過煮酒,“煮酒只帶煙火氣,生酒不離泉石味”(《生酒歌》);喜歡茶水的本來香氣,“素馨熏染真何益,畢竟輸他本分香”(《南海陶令曾送水沈報以雙井茶》)。他甚至以梅花就白糖咀嚼,食霜球以醒酒。楊萬里追求自然本真的飲食趣味,想要貼近土膏雨露、融入山水泉石,歸隱思想便順其自然地萌發(fā)了。
楊萬里的自然本性不僅表現(xiàn)為對山水美景和自然之味的熱愛,還體現(xiàn)在難以割舍的田園情結(jié)上。楊萬里將自己定位為“田園中人”,隸屬于自然而非官場。他晚年退隱吉水后作《飲酒》詩,有句云:“我本非縉紳,金華牧羊兒。秪坐讀詩禮,一出不得皈。歸來今四年,似早其實遲。”飽含牽絆仕途、不得歸鄉(xiāng)的無奈。在外宦游時,他始終不忘“田園人”的身份,惦念著故鄉(xiāng)。以飲食詩來看,僅包含兩種食物的“家鄉(xiāng)特產(chǎn)”出現(xiàn)頻數(shù)就達13次。他尤其喜愛黃雀,常借其寄托歸鄉(xiāng)之思,“詩債被渠渾索盡,醉鄉(xiāng)邀我不容歸”(《黃雀食新》其一)。他的《食雞頭子·其二》更是由眼前美食產(chǎn)生聯(lián)想,表達鄉(xiāng)思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三危瑞露凍成珠,九轉(zhuǎn)丹砂鏈久如。鼻觀溫芳炊桂歇,齒根熟軟剝胎余。半甌鷹爪中秋近,一炷龍涎丈室虛。卻憶吾廬野塘味,滿山柿葉正堪書?!笔拙浣杪端Y(jié)凍點明冷秋。頷聯(lián)寫雞頭子炊制好后芳香撲鼻、軟爛誘人,柴火剛熄,暖意融融,渲染溫暖幸福的氛圍。尾聯(lián)陡轉(zhuǎn),詩人飽腹生思,想到中秋將近,自己唯有茶水、龍涎相伴,不禁感到空虛;剛吃完的雞頭子、殘剩的茶勾起他對家前池塘野味的憶念,想象秋季柿葉滿山的美景、柿子成熟的美味。田園美味與自然美景共同組成了詩人理想的隱居生活。
在世事紛擾之中,正是這始終向往山水田園、追求自然之味的本性促使楊萬里在38歲時便發(fā)出了“歸歟,歸歟!豈南溪之無泉兮,南山之無蕨?”①(43)的呼喚。
二、“猶遭世緣縛”——“仕”“隱”之間的徘徊
盡管楊萬里很早便萌生了歸隱的想法,但由山水田園引發(fā)的歸隱思想有時只是出于一種沖動心理,顯然不夠有力。楊萬里受世事的牽縛,憂國憂民,心懷“兼濟天下”的理想,在他的心里“仕”與“隱”的矛盾長期存在。
楊萬里“少也愿仕”②(291),曾飽含熱情地步入仕途,希冀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造福于國家和黎民。壯年時,他寫下“吾將強仕年”的豪壯詩句,積極干謁,謀取官職。乾道二年(1166)十月,他除服未久,便在長沙拜謁劉珙,提出寄身門下的請求。乾道三年(1167)春,他前往臨安拜謁陳俊卿、虞允文,獻上《千慮策》,“極言當世之病,而無所悅于時之耳目”(第85頁),盡顯憂國之思與仕進之心。
楊萬里的歸隱情懷與仕宦心理是相伴相生、相互碰撞的。“山水田園”與“仕途理想”,他皆心向往之,常常在“仕”與“隱”之間徘徊不定。他37歲時所作的《歸歟賦》明確表達了仕、隱的矛盾:一面是“豈南溪之無泉兮,南山之無蕨”的歸隱思緒,一面是“謁帝久而乃覲兮,豈不就于一列”的仕進堅持。壯年時的楊萬里選擇了“仕”,意欲實現(xiàn)兼濟天下的理想。
晚歲在家待職時,他曾在《謝岳大用提舉郎中寄茶果藥物三首》中表現(xiàn)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心理:《日鑄茶》一首表現(xiàn)仕進之心:“瓷瓶蠟紙印丹砂,日鑄春風出使家。白錦秋鷹微露爪,青瑤曉樹未成芽。松梢鼓吹湯翻鼎,甌面云煙乳作花。喚醒老夫江海夢,呼兒索鏡整烏紗?!笔茁?lián)描繪瓷瓶外觀,想象春天日鑄茶采摘、運輸?shù)氖r。頷聯(lián)描摹瓶內(nèi)茶葉的姿態(tài):如秋鷹“微露爪”、曉樹“未成芽”,含苞待放。頸聯(lián)寫煮茶景象,茶水翻騰,升起小小的、如云的煙霧,似花綻開一般。尾聯(lián)由煮茶想及人生,詩人凝視著小茶甌內(nèi)蕩漾的茶水,不禁聯(lián)想到宦海沉浮的經(jīng)歷,由此產(chǎn)生對仕宦生涯的懷念?!蹲蠄F參》一首表現(xiàn)歸隱之心:“新羅上黨各宗枝,有兩曾參果是非。入手截來花暈紫,聞香已覺玉池肥。舊傅飲子安心妙,新?lián)v珠塵看云飛。珍重故人相問意,為言老矣只思歸?!比姵湟缰氲狼閼选G叭?lián)極力稱贊友人所送的紫團參。首聯(lián)寫紫團參的“軼事”,新羅與上黨曾經(jīng)因為它產(chǎn)生紛爭,由此可見紫團參的價值。中間二聯(lián)是詩人飄然歸隱、遁入道中的想象:頷聯(lián)由參花的紫色花暈和清新香氣想象仙池的肥沃;頸聯(lián)想及紫團參入藥能安人心的妙處,以及搗藥時云霧紛飛的畫面。尾聯(lián)筆鋒一轉(zhuǎn),回至凡間,傳達對友朋的感激和歸隱之思,“珍重故人相問意,為言老矣只思歸”。此時的楊萬里固然心有“江海夢”,但已垂垂老矣,歸隱之心日漸深厚。
由少壯至老年,仕進的雄心壯志與歸隱田園的思緒都在詩人的心中交織伴生。壯年時多“仕”的理想,但他心中始終涌動著歸隱情懷;晚年多“隱”的愿望,但時刻不忘憂國憂民。可以說,楊萬里由仕走向隱的過程是漫長而復雜的,除了年歲的作用之外,還有其他多重因素的影響。
三、“老夫自要嚼梅花”——清高剛直人格的堅守
晚年,楊萬里在寄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某辛亥(1191)、壬子(1192)官建康時,已動掛冠之興,與二公書,必自嘆年齒之未及歸休之得?!雹冢?69)可見楊萬里雖年歲日衰,歸心漸重,但仍打算堅持到70歲再退休。然而,壬子年八月,他因“鐵錢會子”一事忤宰相意被改知贛州,堅決請祠歸鄉(xiāng),比預想的提早了4年。直接原因是對清高剛直人格的堅守。
楊萬里自幼隨父親楊芾宦學四方。楊芾學問與氣節(jié)兼富,楊萬里為零陵縣丞期間,每每接受他“儉則不賄”③的訓誡,在這種教導下培養(yǎng)了正直的人格。楊萬里一生老師眾多,王庭珪、劉廷直、胡銓、張浚等均是剛正不阿的名士。張浚尤“勉以正心誠意之學”④(12870),這種學術(shù)態(tài)度深深影響了他的為人。楊萬里的清高品格從他的飲食題材詩歌中可窺一斑。他頗喜歡以花入食,尤喜梅花,僅詩中記錄的就有5次。有句“贛江壓糖白于玉,好伴梅花聊當囪”(《夜坐以白糖嚼梅花》),“只有蔗霜分不得,老夫自要嚼梅花”(《慶長叔招飲,一杯未釂,雪聲璀然,即席走筆賦十詩》)等,梅花不僅是吃食,還是高潔傲骨的象征,詩人在對梅花的喜愛中表明了對清高人格的堅守。
他一生保持較高的氣節(jié),始終直言不諱,不與奸小同流合污。淳熙十五年(1188),高宗未葬,洪邁未等集體商議就呈上配饗名單,楊萬里上《駁配饗不當疏》乞用張浚,以欺、專、私三罪指責洪邁,觸怒孝宗,出知筠州。他力舉張浚雖有私心在內(nèi),但對洪邁的客觀、不留情面地批駁足見其為人剛直的特質(zhì)。慶元六年(1200),韓侂胄建成南園,欲讓楊萬里作《南園記》,許以中書、門下省官職,楊萬里為保全清高的人格斷然拒絕,不惜得罪當時權(quán)勢滔天的韓侂胄:“官可棄,記不可作也?!雹埽?2870)種處世方式不合流俗、過于高傲,不利于仕進,楊萬里非常清楚這一點,但他不愿減損人格以換取仕途,始終保持忠直清高的個性。紹熙三年(1192),朝廷欲在江南推行鐵錢會子,楊萬里上書陳其不便之處,不愿奉詔,得罪了宰相留正和趙汝愚。此時他66歲,本已歸心漸重,又不肯違背意志奉詔,于是以疾請辭。八月除知贛州,不赴,云:“五斗折腰,誰能許事,歸去來兮”(《歸去來兮引》),于是秉持清高剛直的人格,飄然歸隱。
四、“何須抵死露頭角”——黑暗官場的畏禍保身
楊萬里固然人格氣節(jié)高尚,但并未達到犧牲自我反抗黑暗的高度。他晚年喪子,兩個孫子相繼夭折,接連體會到災禍的傷痛,由此闡發(fā)對“禍”的態(tài)度:“禍無避處唯辭?!保ā堕c五月十四日因哭小孫子蓬孫歸志浩然》),他對禍患是畏懼無奈的。這讓他在面對黑暗兇險的政治環(huán)境時選擇了辭福遠禍、明哲保身。
淳熙五年(1178),楊萬里在常州任上,嘗菱角,有詩《食老菱有感》:“幸自江湖可避人,懷珠韞玉冷無塵。何須抵死露頭角,荇葉荷花老此身?!睏钊f里時年52歲,“老菱”可說是他的自比,暗含寄托意味。當時南宋朝廷激流涌動,外有金人虎視眈眈,收復失地的希望日漸渺茫;內(nèi)有孝宗寵幸近習,曾覿、王抃、甘昪相與盤結(jié),掌控朝政,士大夫爭相攀附,忠臣反遭排擠;反道學黨不斷打擊道學,正月辛丑,謝廓然指責道學“務為虛誕”⑤(3896),上書請求禁止以程、王之學取士,得到孝宗批準。身處黑暗復雜、風云變幻的官場,忠直之士隨時可能獲罪,楊萬里不免感到畏懼、失望,生發(fā)“老菱”之感。老菱可藏身于江河湖海,懷才抱智、自持清高。詩人認為,它本不該拼死浮露頭角,叫人抓去,而應于荇葉荷花之下保全自身?!袄錈o塵”“荷花”,均有清高正直的意味。詩人描繪的“老菱品格”正是他自認為擁有的品格。他對老菱的惋惜情緒恰恰流露出他的人生態(tài)度:在畏禍心理的驅(qū)使下,他認為抵死出頭、喪失性命并不值得,要想保全高尚的氣節(jié),應退隱山林、明哲保身,以自然山水為人生最終的歸宿。
淳熙后期,黨同伐異愈加嚴重,“道學”與“反道學”之爭漸漸由學術(shù)層面過渡到政治層面。淳熙八年(1181),史浩向朝廷舉薦道學人士陸九淵等十五人,皆令擢升,道學黨勢力擴大,引起了反道學人士的攻擊。淳熙十年(1183),王淮黨人陳賈等攻訐朱熹道學為“偽學”,自此“偽學”“偽黨”的指責日盛。淳熙十四年(1187)至十五年(1188),周必大為相,對道學黨多有庇護,但仍無法扭轉(zhuǎn)道學屢遭攻訐的局面,其本人也被留正黨人排擠罷相。當時道學一度成為“小人”的代名詞,略有操守的賢士常被指為道學人士遭到打壓。淳熙十二年(1185),楊萬里任吏部郎中兼太子侍讀,成為道學黨在朝廷的高層人員。在賢士人人自危的情形下,他感到更大的恐懼。至光宗朝,朋黨之爭愈演愈烈,楊萬里的畏禍心理逐漸加深。紹熙三年,他終于棄官歸隱,表面是剛直性格使然,背后實有黨朋之爭禍及自身的畏懼,故而明哲保身、歸隱家鄉(xiāng)。退居吉水后,他曾在《醉吟》中表達這種心理:“暮角曉鍾何日了,蒼顏華發(fā)此生休。吟顛醉蹶知無益,利走名奔有命不。”他固然心系國事,但畢竟畏懼兇險的官場,遂寄情山水,吟詩醉酒,了此余生。
楊萬里歸隱情懷的生成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他熱愛自然山水,堅守清高正直的人格,畏避險惡的官場,歸隱情懷日漸濃厚。但歸隱并非“仕心”的終結(jié)。晚年的楊萬里并未全身心投入山水田園,而是“猶遭世緣縛”(《飲酒》),3年內(nèi)20次作尺牘與他人請庇、請薦兒婿和其他后生,寄希望于后代仕進;他仍然心系朝廷、憂國憂民,最終因韓侂胄妄自用兵,孤憤而終。他的歸隱情懷與“憂天下”的仕宦心理始終是相伴相生的。
注釋:
①永瑢,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誠齋集[M].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79.
②蕭東海.楊萬里年譜[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
③楊巴金.楊萬里之父——楊芾[N].井岡山報,2013-3-12.
④脫脫.宋史(卷四三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5.
⑤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卷一四六)[M].北京:中華書局,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