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炯
摘? ?要: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成效的取得,是其內在運行機制效應發(fā)揮的必然結果。其中,包括話語應用機制、內涵隱喻機制、概念映射機制、主客體趨同機制,這些內在運行機制,在話語應用基礎建構、內涵隱喻生成與傳遞、概念意義主客體映射、主客體實踐行為趨同等方面,發(fā)揮了效應。
關鍵詞: 井岡山時期? ?思想政治教育? ?運行機制
學界關于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既有研究成果較豐碩,但是對其內在運行機制進行探討的研究成果較匱乏,使得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fā)揮的邏輯閉環(huán)缺乏功能設定的前提,難以從學理上對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外在呈現(xiàn)進行內在向度的功能闡述。本文擬從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應用機制、內涵隱喻機制、概念映射機制及主客體趨同機制等角度探討其內在運行機制的功能設定及作用呈現(xiàn)。
一、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用機制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用機制是指在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各種話語手段及話語工具實現(xiàn)自身目標預設的制度集合。話語作為人際交流及信息傳遞的手段與工具,在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得以大量應用實施,而其應用與實施結合了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特點,推動與形成了其話語應用機制。
(一)口頭話語應用機制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口頭話語應用機制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運用口頭話語作為手段與工具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制度集合??陬^話語是話語工具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類社會應用時間最長的話語形式。就其本意來說,對話之“對”,即雙方應對、反應、互動、關聯(lián),即主體間的思維碰撞與接續(xù),是相互反應而構成的一對關系;對話之“話”,即話語、言說。思維圍繞問題相互碰撞與接續(xù)須憑話語言說敞開和敞亮,因話語言說而使雙方理解、相互進入和共同前往成為可能[1]。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機制的最基本類型即口頭話語應用機制。其中包括:軍隊口頭話語應用制度、黨員口頭話語應用制度及群眾口頭話語應用制度等。在不同的應用制度中,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圍繞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內容對接受客體進行口頭話語的傳輸與灌輸,將口頭話語形式之下內隱的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意識形態(tài)傳遞給接受客體。
(二)書面話語應用機制
井岡山時期書面話語應用機制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應用書面話語作為工具與手段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性發(fā)揮的制度集合。在井岡山時期,由于根據(jù)地內部軍民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下,教育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域空間,在教育場域空間內部,書面話語是重要工具手段。書面話語具有可復制性、廣傳播性等顯著特點,因此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設定了系列書面話語應用機制,包括教材書面話語應用制度、文件書面話語應用制度及宣傳書面話語應用制度等。
(三)身體話語應用機制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身體話語應用機制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應用肢體話語表達與呈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相關制度集合。身體話語是人類進行信息傳遞的重要話語方式之一,通過身體話語呈現(xiàn),不同主客體之間能夠接受特定符號信息的表達與傳遞,以迅捷、有效的方式完成信息傳遞。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身體話語應用機制包括制式身體話語應用制度、表演身體話語應用制度及日常身體話語應用制度等。
二、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隱喻機制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隱喻機制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特定內涵表達進行主客體之間隱喻傳遞的相關制度集合。內涵隱喻的表達是兩個不同認知領域之間的邏輯互動,并通過邏輯互動進行內涵傳遞,使主客體之間能夠進行思維借用,完成語境交互。因為“內涵隱喻是人的認知行為,是通過人的感情與認知相結合,長期實踐積累和身體感知產(chǎn)生的,能通過潛意識把一個事物的特征轉接到另一個事物,使后者的描述可以代表前者。內涵隱喻既包括隱喻手法,又包括象征手法,是一種意向的表達手段,是在村鎮(zhèn)中革命舊址環(huán)境整治設計中傳達革命精神的重要手法”[2]。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隱喻機制包括內涵隱喻呈現(xiàn)制度、內涵隱喻傳遞制度及內涵隱喻接收制度。
(一)內涵隱喻呈現(xiàn)制度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隱喻呈現(xiàn)制度是指在井岡山時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蘊含的不同內涵通過隱喻路徑進行外在呈現(xiàn)的規(guī)范性集合。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內涵表達,通過不同的方式建構了革命信仰內涵、革命路徑內涵、革命方法內涵及革命對象內涵等。這些不同方式匯集成為內涵隱喻制度。具體而言,包括內涵隱喻要素呈現(xiàn)制度、內涵隱喻結構呈現(xiàn)制度及內涵隱喻形態(tài)呈現(xiàn)制度。
(二)內涵隱喻傳遞制度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隱喻傳遞制度是指在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實施主體按照一定的運行程序實現(xiàn)內涵隱喻向接受客體傳遞的規(guī)范性集合。內涵隱喻傳遞是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自我實現(xiàn)的重要一環(huán),只有完成內涵隱喻從實施主體向接受客體的輸送與傳播,才能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內隱性育人價值的人際輸送。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隱喻傳遞制度包括內涵隱喻意義傳遞制度、內涵隱喻指稱傳遞制度及內涵隱喻路徑傳遞制度。
(三)內涵隱喻接收制度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隱喻接收制度是指在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行為過程中,促進與保障接受客體接收內涵隱喻的規(guī)范性集合。在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隱喻機制中,接收制度是整體功能實施與完成的最后一環(huán),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隱喻從實施主體向接受客體的傳遞、吸收與內化,標志著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義傳遞的完成。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隱喻接收制度包括單循環(huán)路徑接收制度、雙循環(huán)路徑接收制度及多循環(huán)路徑接收制度。
三、概念映射機制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映射機制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蘊含的概念模塊,通過一定的映射行為,實現(xiàn)從實施主體向接收客體傳遞的制度集合。概念映射是在內涵隱喻基礎上,進一步實現(xiàn)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間等級和相互關系的映射,因為“為了實現(xiàn)異質異構信息的集成揭示,概念作為知識組織的基礎,可以通過語種、體系結構間的概念映射,實現(xiàn)不同語言概念的語義互通,促進多語種資源的集成揭示和檢索”[3]。
(一)概念等同映射制度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等同映射制度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將表征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概念進行主客體之間的概念認知的映射制度。建立概念等同映射制度需要一定的前提,即概念映射的源概念與目標概念具有內涵一致性,使主客體之間的映射關系反過來也成立,例如井岡山時期群眾將蘇維埃政府稱作為“埃政府”,雖然與實施主體的概念認知具有形式差異性,但是由于雙方在蘇維埃政府概念內涵認知上具有一致性,相互之間建立了概念等同映射關系,映射關系的集合表現(xiàn)為制度的建立。
(二)概念等級映射制度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等級映射制度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通過將內在概念輸送給接受客體,在二者之間形成概念內涵的非完全一致認識的制度集合。概念等同映射是指源概念與目標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概念等級映射并非高度一致的概念映射。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等級映射制度體現(xiàn)了源概念與目標概念之間的相對差異性,正是在概念等級映射制度效應下,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才能夠實現(xiàn)從實施主體向接受客體之間的非完整性傳遞。
(三)概念模糊映射制度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模糊映射制度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模糊化處理存在語義擴大性的相關概念,實現(xiàn)向接受客體映射的制度集合。概念模糊映射的實質是非一致性映射,是在難以建立對應一致關系的主客體概念認知中建立的映射關系。在概念等同映射的基礎上,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根據(jù)認知需要建構并完善有關概念及其關系,才能有效增加缺失的概念關系,有效消除不同概念映射制度之間的差異性。
四、主客體趨同機制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趨同機制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與接受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行為中趨同性生成與建構的制度集合?!摆呁允窃谮呄蛐曰A上,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間進一步協(xié)同發(fā)展的結果。所謂趨同性是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在彼此吸引性和趨向性的基礎上,通過相互吸引、融入、包容等方式形成彼此認同的一致性的共識”[4]。
(一)主客體認知趨同制度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認知趨同制度是指在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制度設定及制度運行,有效引導主客體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認知實現(xiàn)趨同的制度集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認知趨同機制能夠有效保障與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實施主體與接受客體之間的傳遞與流轉,因為認知趨同是實踐趨同的前導與基礎。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認知趨同制度包括內容認知趨同制度、形式認知趨同制度及要素認知趨同制度。
(二)主客體實踐趨同制度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實踐趨同制度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與接受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行為中具有趨同性呈現(xiàn)的制度集合。正是在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實踐趨同制度作用下,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主體與接受客體才能夠在實踐參與上保持一致性提升趨勢,為井岡山時期主客體趨同制度提供參與實踐內容。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實踐趨同制度包括實踐行為趨同制度、實踐標準趨同制度及實踐場域趨同制度。
(三)主客體表達趨同制度
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表達趨同制度是指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實施主體與接受客體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表達提供相關保障的制度集合。正是在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表達趨同制度作用效應下,才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內在向外顯的向度轉向,豐富與完善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達形態(tài)。井岡山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表達趨同制度包括表達程度趨同制度、表達提升趨同制度及表達成效趨同制度。
參考文獻:
[1]黃偉.對話語域下的課堂提問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2]張雪.村鎮(zhèn)中革命舊址環(huán)境整治研究——以五里坪革命舊址為例[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8.
[3]鄧盼盼,常春.基于精確匹配的概念映射關系規(guī)則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8).
[4]曾令輝.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融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
教育部基地2019年度重大項目:《井岡山和中央蘇區(qū)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社會建設研究》(19JJD7100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