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李興科
在二輪復習過程中,老師們經常會抱怨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講過的試題還會出錯,一般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二次錯誤”?!岸五e誤”現(xiàn)象就是指學生面對相同或類似的習題反復出錯(既是指第二次訓練中出錯,也泛指三次、四次等多次出錯)的現(xiàn)象。所以二輪復習過程中,要厘清“二次錯誤”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助力學生高考復習效果。
針對“二次錯誤”現(xiàn)象,通過隨機走訪學生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有老師對試題的認知水平、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的試題題型、不同區(qū)域認知的差異、地理原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不同尺度空間地理事象認知差異等,這些都是造成“二次錯誤”現(xiàn)象的原因。總體看造成“二次錯誤”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認知水平,二是教師教學能力。
根據筆者多年的備考經驗,結合相關試題提出針對以上兩方面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減少學生“二次錯誤”現(xiàn)象,提升備考的效益。
1.思想認識不足
學生做題“二次錯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是思想上認識不足造成的。首先是聽講評課不太認真,由于多種原因影響學生講課時專心程度,特別是對學生自己做對的試題,認為自己已經做對,無需專心聽講。其次,學生在思想上沒有認可教師對地理試題的解讀和評析,沒有把教師講解思路與學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相結合,從而強化自己的認知。最后,學生思想上有所放棄。對于地理學科長期以來成績不理想,通過努力后改變不大,對地理試題是否出現(xiàn)“二次錯誤”不關心。
對于思想上認識不清楚的學生,需要讓其明確高考的重要性。教師需強化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知,理解講評課對于學生提升地理成績的重要性,并指導其學習思路和方法,提升學習效率。只有從思想上認識到講評課的重要性,才能減少“二次錯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最后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當鼓勵他們堅持學習,聽好講評課,多練習,通過量變達到質變。
2.學習習慣欠佳
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出現(xiàn)“二次錯誤”現(xiàn)象,學習習慣欠佳是主要原因。表現(xiàn)在高考地理考查的四大能力學生有所缺失,主要是在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方面。
例如,在做題時。首先,沒有學會抓住試題中的關鍵詞,勾畫出相關的圖中信息和文字,試題的要求等。其次,對于試題考查的知識不清楚,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較差,主要是表現(xiàn)在對地理原理理解不透徹。例如,地形雨形成的過程:暖濕氣團被地形阻擋抬升,隨著海拔升高,氣團的溫度就會下降,達到水汽凝結溫度時就會有水汽凝結。所以不是所有的地形阻擋都會出現(xiàn)降水過程,而是山脈須達到一定的相對高度,讓氣團達到過飽和狀態(tài),水汽才會凝結出來。再次,對地理事象記憶數(shù)量少,沒有根據自己的記憶規(guī)律進行反復記憶,重新進行地理知識框架建構的學生,只有明確解題的思維角度和推理過程,才能規(guī)范、清楚地組織語言描述和闡釋事物。最后,沒強化訓練的習慣,特別是對于錯誤試題,很少進行錯題整理;對于錯誤類型沒有進行歸納梳理,并進行相應訓練。
要解決以上問題,主要的方法是:首先,強化特定能力的專項訓練,如把握信息的能力,學生應當學會勾畫試題中的重點詞,圈出圖中的重點信息。其次,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思考地理原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例如,溫帶雨林景觀出現(xiàn)的基本條件是應當分布在溫帶地區(qū),降水量特別豐富。影響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大氣環(huán)流、地形和洋流。大氣環(huán)流一般有普遍性,要形成雨林應當是全年降水都比較豐富,所以位于大陸西岸的西風可以從海洋帶來豐沛的降水,保障了水汽的供應;另外沿海的暖流有一定的增濕的作用。這兩個因素是普遍性原理。只有當水汽受到地形阻擋,降水量就會極大增加。所以溫帶雨林一定出現(xiàn)在西風的迎風坡附近,這體現(xiàn)了特殊性原理。再聯(lián)系全球海陸分布特點,得出溫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陸西岸的結論。
再者,強化對地理原理、地理規(guī)律、區(qū)域地理知識的理解,運用思維導圖對地理原理和知識進行構建,明確解題思維角度,增加思維對知識結構的把握。最后,及時練習,鞏固錯題相關知識點;考前復習不同類型的錯題集,提醒自己做題應當注意的問題;對于沒有理解的錯誤試題,問同學或老師,把錯誤弄明白,最終達到減少“二次錯誤”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目的。
下面以例1為例來說明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1】(2020年全國卷Ⅰ,9~11題)岳樺林帶是長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帶。岳樺林帶氣候寒冷,生長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樺才結實(種子)。岳樺結實的海拔上限稱為岳樺結實線,岳樺林分布上限即長白山林線。監(jiān)測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白山北坡氣候持續(xù)變暖,岳樺結實線基本穩(wěn)定;林線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趨于穩(wěn)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目前,長白山北坡林線附近的岳樺多為
( )
A.幼樹 B.中齡結實樹
C.老樹 D.各樹齡組混生
10.推測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白山北坡岳樺林帶
( )
A.冬季升溫幅度小,生長季穩(wěn)定
B.冬季升溫幅度大,生長季延長
C.冬季升溫幅度大,生長季穩(wěn)定
D.冬季升溫幅度小,生長季延長
11.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長白山北坡林線近年卻趨于穩(wěn)定,原因可能是
( )
A.降水穩(wěn)定 B.水土流失量穩(wěn)定
C.土壤肥力穩(wěn)定 D.岳樺結實線穩(wěn)定
【參考答案】
9.A 10.C 11.D
【解題思路】
1.關鍵信息
本組試題中關鍵信息主要來源于文字材料、試題的題干和題支。首先,文字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有“岳樺林帶”“最高的森林帶”“生長季短”“下部的岳樺才結實”“岳樺結實線”“基本穩(wěn)定”“林線”“提升了70~80米”“近年趨于穩(wěn)定”等。關鍵信息的確定,一是來源于涉及的主要地理事物,即“岳樺”。二是試題涉及的主要內容。如第10題,還有第11題,都要用到材料中的信息。其次,對試題中的關鍵信息把握加以重點標注可以幫助理解考查的主要內容。如第9題關鍵信息應當理解為考查岳樺的樹齡;第10題,關鍵信息可以理解為冬季氣溫升溫狀況,和岳樺生長期的變化;第11題的關鍵詞信息是地理環(huán)境保持穩(wěn)定的因素。
本組試題對學生的信息把握能力要求相對較高,不要求讀一次就能完全把握,需要學生反復閱讀,反復咀嚼消化。也有學生出現(xiàn)第一次就做對的情況,說明其抓住了關鍵信息并與試題相聯(lián)系,能夠運用相關知識解答試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新知識點的增加,過往的記憶會逐漸模糊,可能會在再次練習該組試題時出現(xiàn)錯誤,對信息的把握能力減弱。所以為了減少“二次錯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仍需訓練對信息的解讀能力。
2.地理原理
本組試題涉及林線和全球變暖對林線的影響。另外就是岳樺林自身的特殊性。即岳樺林生長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樺才結實(種子),也就是海拔較低,氣溫較高區(qū)域的岳樺才能結實;海拔較高的區(qū)域不可能結實。所以第9題對學生難度較大,錯誤率是相對較高的。通過調研學生對這個題的理解,仍然不少學生盲從。所以教師要講解清楚,海拔較高的區(qū)域岳樺來自于種子的傳播,這就說明目前長白山北坡林線附近的岳樺多為近年來新生長出來的樹,所以林線附近的岳樺多為幼樹。
在第10題需要解讀清楚的是岳樺林帶氣候寒冷,生長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樺才結實(種子)。這說明岳樺林的生長季就當是夏季,可知岳樺結實線與夏季長短有關。林線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說明北坡冬季升溫幅度大,導致林線快速上升。全球變暖情況下,全年平均氣溫上升,而不同的季節(jié)顯然上升的幅度是有差異的。從長白山岳樺結實線穩(wěn)定來看,學生要明白全球氣候變暖下,夏季變化小,冬季變化大。
第11題,林線分布的決定因素除了氣溫和降水外,還當注重植物種子的傳播范圍,即植物要素對林線的影響。岳樺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樹種,其種子只能在下部的岳樺。所以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長白山岳樺結實線穩(wěn)定,也就說明岳樺林種子能夠到達的海拔上限穩(wěn)定,傳播范圍是有限的。
3.知識框架
關于知識框架,聯(lián)系本題,主要是考慮原理普遍性的知識框架,即林線專題內容和全球變暖內容。對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岳樺林特點,可以不總結,一般情況下試題會給出相關材料。
對于學生來說歸納整理相關錯題,加上針對性練習,能夠幫助學生從淺層記憶轉向深層記憶,從淺層理解轉向深層理解,并構建此類題的思維模式,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和方法,才能做到真正的“掌握”。
正如戴偉·珀金斯教授認為,“有效理解某個主題,必須做到透徹地思考這個主題、考慮主題相關的內容、利用主題進行發(fā)散性思考。如果所有人只能做到背誦或解答明確的習題,或者輕易地被錯誤概念和刻板印象絆住腳步,那么,這就不是真正的理解?!?/p>
1.講解不夠清晰
(1)解讀試題不到位
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講解錯誤選項時的解讀深度,決定學生對試題選項的理解程度。不少學生認為在聽教師講解時,當時以為懂了,但往往這個題的易錯點沒有把握清楚,加上復習歸納、深入理解和強化訓練量不足,一旦再有類似的試題出現(xiàn)就印象模糊,沒有正確的解題思維,就會造成再次錯誤。
例如,在例1中,對于“下部的岳樺才結實”這句話解讀不清楚,就不能讓學生理解第(1)問中的長白山北坡林線附近的岳樺多為幼樹,和第(3)問的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長白山北坡林線近年卻趨于穩(wěn)定是因為岳樺結實線穩(wěn)定。
教師對試題的理解水平提升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一是依靠自己所在年級的備課組,對一些難題、易錯題進行組內共同討論,抓住一些重要信息,理解重要地理原理,提升專業(yè)水平。二是利用網絡信息,閱讀一些專業(yè)的文章,特別是涉及該試題的相關文獻,了解各位學者的研究成果;或向一些資深的網上地理教師進行請教,明確試題考查的特點;還可以下載其他教師對這些試題的評析課件和評析文章,認清試題考查的本質,提升自身的地理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
2.學法指導不對
(1)集體指導
集體指導前,一定要對試題進行統(tǒng)計分析,特別是學生再次出現(xiàn)的錯誤選項,明確學生每次錯誤的選項是否有變化,是否是真的沒有理解題意,是否仍采用猜測得出的答案,找到問題才能從高考四大能力方向幫助學生提高。
對于學生試題錯誤,特別是集體出現(xiàn)多次錯誤,要樹立成長型心態(tài),勇于接納學生的不斷錯誤,每次錯誤進行針對性分析尋找原因,制定改進措施。不要對不斷犯錯的學生進行指責,應當幫助學生樹立糾錯信心,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試題講評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要注意“個人+集體”的方式進行,也就是“民主+集中”?!皞€人”就是讓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再次錯誤的習題,即首先讓學生自己結合答案自主糾錯,將信息和考查知識點的疏漏、看錯、思考不全面等原因造成的錯誤盡可能自我解決;其次是小組合作,同組同學相互幫助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錯點、難點,經過同學之間講解、討論、爭鳴,最后達成小組意見一致。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牢固掌握知識內容,還能學生之間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理順思路。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指導,部分錯題的思路還需教師給予指出并糾正。
(2)個別輔導
不同的學生對錯題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對于個別學生,教師忽略了個別輔導,也是造成“二次錯誤”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不少學生會出現(xiàn)“第一遍做未錯,第二遍再做卻錯了”的現(xiàn)象,教師應當對這類學生引起高度重視。一般這類學生地理學科的成績還不錯,對于錯題還比較糾結,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個別輔導,提升地理高考要求的四大能力。主要從四大能力的前面三個能力進行輔導,找出問題的癥結,提示學生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做題過程中,應當關注的信息,運用準確的地理原理,用地理術語進行闡述和說明。
下面以例2來說明教師應當提升解讀試題的水平,以及如何輔導學生的方法。
【例2】(2020年全國卷Ⅱ,3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并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積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圖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從板塊運動的角度解釋圖示區(qū)域斷裂發(fā)育的原因。
(2)簡述圖示區(qū)域河流多沿斷裂分布的原因。
(3)說明圖示區(qū)域金礦石出露較多的原因。
(4)說明出露的金礦石轉變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質作用過程。
【參考答案】
(1)受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擠壓的影響。圖示區(qū)域處于從青藏高原(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向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級階梯)的過渡地帶,構造運動活躍。板塊(地殼)運動的壓力超過這里巖石的承受能力,斷裂發(fā)育。
(2)斷裂沿線巖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蝕,發(fā)育河流。
(3)金礦與斷裂空間分布一致。圖示區(qū)域山高谷深(地殼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巖層較多,金礦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較多,金礦石出露的空間范圍增大。
(4)金沙江及其支流兩岸出露的金礦石,在外力作用下風化,或崩塌、破碎,隨流水進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運能力強,磨蝕礦石,使礦石進一步破碎。當河流流速減小時,河水挾帶的金在河床不斷沉積、富集,形成沙金。
【提升教學能力】
1.解讀到位
本組試題主要考查的是金沙江中沙金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教師應清楚需要的理論有板塊構造理論,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涉及的專題內容是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由于試題并沒有對整個原理進行完整的設問,降低了不少難度。主要考查了板塊構造,地殼抬升,外力作用的風化、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等等。教師還應闡釋河流形成的原理,解釋礦石出露和金屬元素沉積過程。
例如,第(2)問,圖示區(qū)域斷裂發(fā)育顯著,斷裂沿線巖石破碎,加上風化,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侵蝕作用下發(fā)育成河流。該區(qū)域位于我國季風氣候區(qū),降水較多,易形成地表徑流,故河流多沿斷裂分布。答案雖然簡單,但教師講解時應清楚地理事象發(fā)生的過程。
再如第(3)問,金礦石出現(xiàn)在斷裂中的原因沒有讓考生進行闡釋,科學家們認為火山爆發(fā)、造山運動、巖漿噴發(fā)等地質活動都可能使金元素從地殼深部被夾帶而出形成金礦石。試題材料提到“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并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由此判斷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一般與斷裂活動有關。圖示區(qū)域受地殼抬升,加上該地區(qū)河流發(fā)育,受河流深切影響,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態(tài),河谷出露的巖層較多,故金礦石出露幾率較大。另外該區(qū)域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河流眾多,金礦石出露的空間范圍增大。這個小問,從高考閱卷場反饋的信息看,考生得分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考生對地理過程的理解不透徹。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講評時,講清楚,講透徹,明確地理基本原理,減少“二次錯誤”或答題不完整,不清晰。
2.輔導清晰
本組試題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厘清原理,特別是對個別學生輔導時,可以通過查資料看教材,提示學生地理事象發(fā)生的過程。如第(1)問,試題中提到了關鍵詞“圖示區(qū)域”,即金沙江流域,主要指我國西南橫斷山區(qū),青藏高原與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然后指導學生復習板塊構造學說理論,明確斷裂發(fā)育是由于板塊運動的壓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使巖層發(fā)生斷裂。該區(qū)域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接合部,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擠壓,造成板塊運動的壓力超過該地巖石的承受能力而導致斷裂發(fā)育。
還應當梳理一些地理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例如,第(4)問,考查沙金形成的過程,其實質是考查河流的搬運、磨蝕、沉積作用。可以通過講解后,讓個別學生來基本描述出以下的語言,“河流兩岸出露的金礦石,受外力作用,巖石風化、侵蝕變得破碎。礦石掉入到比降大的金沙江,隨急流搬運,磨蝕,使礦石進一步破碎,顆粒變得細??;隨著河流流速減小,搬運能力減弱,河水挾帶的金礦石在河床不斷沉積,逐漸累積形成沙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