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核桃
我最近看到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新聞。一個26歲的深圳小伙子因肺炎再度發(fā)作,到醫(yī)院做支氣管鏡檢查。醫(yī)生在這個小伙子的右下葉支氣管處找到了一個被膿痰包裹的哨子!原來,他在6歲時不小心吞下了這個哨子,但因為怕被責罵,就沒敢告知父母。這些年來,他一直飽受哨子的折磨,肺炎反復(fù)發(fā)作,說話也有氣無力的。得知情況的醫(yī)生立刻展開手術(shù),只用了不到20分鐘,就取出了這個折磨了他20年的哨子。
20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硬生生拖了20年!我一時不知該心疼他,還是該責怪他???0年前,他也只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我又能怪他什么呢?
哲學家羅素說過:“孩子不坦誠,幾乎總是恐懼的結(jié)果?!庇幸活惛改?,總是在無形之中傷孩子最深——當孩子犯錯或者遇到麻煩的時候,他們想到的不是了解孩子的委屈和難過,而是數(shù)落、責怪、打罵……終于把孩子越推越遠。
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德雷克斯說:“孩子們的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碑敽⒆尤鞘潞螅紫认氲降氖牵焊改笗趺纯??動輒被責怪的孩子,寧可打落牙齒和血吞,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
一位網(wǎng)友曾分享過他的故事。小學二年級時,他在廁所被三個男生打,班主任通知了父母來學校。處理完學校的事,父母帶著他回家,一到家媽媽就恨鐵不成鋼地罵他:“怎么就淪落到被三個同學打的程度?還打了好幾次!你是沒嘴不會求救啊,還是沒手不會還手啊?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沒用的孩子?”
被母親劈頭蓋臉地罵了20分鐘,他一聲沒吭,只是回房間默默哭了起來。這次經(jīng)歷過后,他確信父母是不愛自己的,整個人也變得越來越陰郁,之后無論出什么事,他都不再像以前一樣和他們訴說。直到一次更嚴重的霸凌發(fā)生在他身上。
上三年級后,學校那幫混混依然每天找他麻煩,而他從未和父母提起過。有一天,他放學回家,剛走出校門就被其中一個人推倒在地,那人嚷嚷著讓他把新買的運動鞋脫下來給自己穿。
那一年他10歲,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是自尊和屈辱。被那個人拍頭的時候,他想到了每次被他們踢踢打打,想到了每次被欺負完回家還要被父母責問為何晚歸。種種不堪的回憶讓他突然爆發(fā),狠狠回擊了對方一拳。但他最后還是寡不敵眾,被那幫人打暈過去,在醫(yī)院住了半個多月才康復(fù)。那是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傷痛。直到后來成家立業(yè),他也沒和父母和解。
對孩子而言,比受傷更痛的是出了事身后沒有救援者。起初他們只是在外面受了委屈,可坦白后,還要承受親人的嘮叨、責怪甚至一頓打罵,痛苦反而加倍了!也許在大人看來,這孩子真傻,不過責罵一下,怎比得上那些傷口可怕?可在孩子看來,盛怒之下的父母,比任何傷口都可怕。他寧可身上流血,也不愿意心里流淚。
為什么孩子寧可獨自擔驚受怕,也不求助于父母?教育學博士錢志亮說:“是因為本能的逃避和害怕。畢竟說出來的代價太大了,會被罵、被批評、不被愛、不被理解,所以他們干脆就不說了。”
網(wǎng)上有一個故事,一個女孩肚子疼,周末吃完藥好了一些,但到周一又疼得厲害。她跟媽媽說要去醫(yī)院,媽媽卻罵她:“故意裝死,想要逃學。”她怕媽媽再罵,就不再說疼了,默默上學去了。
整整一個星期,她一天比一天疼,晚上疼得出冷汗,但她硬是再沒說過一句疼。直到周五她暈倒在學校,被送到醫(yī)院,才被發(fā)現(xiàn)患了急性闌尾炎。因為延誤治療近一周,她被直接送到了搶救室。又過了一會兒,她連心跳都沒有了。經(jīng)過一番搶救,她才從死神手里撿回一條命。
這件事之后,她媽媽就像變了一個人,再也不會隨便責罵她,就算她有過分的行為,也是用很溫柔的語氣跟她商量。她在寬容的家庭氛圍中,一改之前的內(nèi)向自閉,變得開朗自信起來。雖然在鬼門關(guān)前走了一遭,她卻覺得自己“因禍得福”了。
到了生死關(guān)頭才重新思考親子關(guān)系,這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一個家庭里,大人越嚴厲,孩子就會越恐懼。孩子越恐懼,就越想逃避、隱瞞。出事后,孩子不是不想說,而是不敢說。從來沒有人告訴他,父母的嚴格只是為了讓他吸取教訓。也沒有人告訴他,父母雖然責罵他、打他,但依然是愛他的。
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的問題,每種異常行為的背后,一定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guān)?!焙⒆佑鍪虏桓腋嬖V父母,是因為父母的應(yīng)對方式讓他不敢暢所欲言。如何養(yǎng)出一個對父母無話不談的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功課。
孩子受到傷害時,往往是最需要撫慰的時候。但有的家長似乎生怕孩子不夠疼,沒長記性,遇事總是先怪孩子:“你不亂跑/不淘氣/不主動招惹,怎么會這樣?”“早跟你說過了,你偏不聽,現(xiàn)在傻了吧?”“活該!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漸漸地,孩子就有了這樣的認知:一坦白就被責怪,而不坦白就不會被責怪。
所以,無論孩子惹了什么事,家長首先要摒棄的就是數(shù)落、批評、責怪。不妨先問問孩子:“發(fā)生了什么事?別著急,慢慢說?!焙⒆有枰氖且粋€救援者,而不是一個訓導者。日常生活中,父母做到以下兩點,能讓孩子養(yǎng)成暢所欲言的習慣。
第一,別敷衍孩子,不論他說什么都認真回應(yīng)。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媽媽,孩子無論大小事都跟她說,哪怕胳膊上刮了一個紅印子、被蚊子咬了一個包,也要告訴她。媽媽雖然有時候會感到煩,但還是會認真聽他講自己的想法,認同他的情緒。孩子因此很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每天放學都嘰嘰喳喳地說在學校發(fā)生了什么。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跟家長分享,是因為家長只是應(yīng)付了事,沒有將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的溝通對象認真回應(yīng)。誰愿意熱臉貼冷屁股呢?父母認真聆聽孩子的每一句話,共情他的每一次感受,得到響應(yīng)的孩子才不吝于表達。
第二,別質(zhì)疑孩子,讓他感受到愛和信任。愛的最好證明,是信任。一個被無條件信任的孩子,才會信賴父母,遇事敢仰仗父母。如果孩子的成長過程伴隨著質(zhì)疑、羞辱、失望,那么他在自卑的同時,也會本能地遠離大人,不愿意再碰壁。
無論孩子惹了什么事,我們都要讓他知道:爸爸媽媽相信,這絕非你的本意,接下來我們看怎么解決這件事。因為信任,孩子才能消除顧慮,才敢事無巨細地告知父母。被溫柔以待的孩子,哪怕有一天犯錯了、闖禍了,也敢第一時間告訴父母,把父母當作第一傾訴對象。因為他知道,無論他說什么、做什么,都能被尊重、被傾聽、被理解、被信任。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男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