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興
據(jù)《解放軍報》報道,“衛(wèi)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fā)寶所在的團,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對峙時干部站前頭、戰(zhàn)士站后頭,吃飯時戰(zhàn)士不打滿、干部不端碗,野營時戰(zhàn)士睡里頭、干部睡風口。說到干部的身先士卒,早在1950年進軍西藏時,就樹立了榜樣。
突生變故
1949年年底,第二野戰(zhàn)軍勝利結束成都戰(zhàn)役,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后一個戰(zhàn)略集團被殲滅。二野第5兵團18軍在戰(zhàn)役結束后,奉命進駐川南。全軍都沉浸在迎接和平生活的巨大喜悅里,準備到川南過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
在向瀘州開進的半路上,18軍突然接到命令:停止前進,返回樂山待命。軍長張國華和政委譚冠三則趕赴重慶,面見劉鄧首長,接受了新的任務:18軍進藏。
劉鄧為什么要點18軍進藏?因為18軍作風好,有獨立開辟新區(qū)的經(jīng)歷,在隨營學校里培養(yǎng)出來的干部多,人才也多。而張國華和譚冠三,在紅軍時期都是政工干部出身,把握政策的能力很強。
當時劉鄧只點將不點兵,二野的步兵師讓張、譚隨便挑,二人還是決定率18軍進藏,老部隊帶著順手。就這樣,18軍揮手告別川南。
奉獻青春
領受進藏任務后,18軍一下子炸開了鍋,找各種理由要求留下的人不在少數(shù)。18軍的狀態(tài),毛澤東都知道了,主席的話言簡意賅:“進藏對個人一點好處沒有,對黨的事業(yè)、對人民的事業(yè)好處很多,是黨員就要舉手?!?/p>
張國華和譚冠三非常清楚,這種時刻,在全軍面前,兩人必須走在最前頭。樂山誓師大會,張國華背著三歲的幼女難難登臺了。軍長要背女出征,感動了全場將士。不幸的是,部隊出發(fā)后,難難被肺炎奪去了生命,被18軍視為進軍西藏犧牲的第一名戰(zhàn)士。譚冠三則說:“這次出征,如果我為國捐軀了,請同志們一定把我埋在西藏?!弊T冠三當時已經(jīng)47歲,年紀最大,軍齡最長。
軍政一把手的以身作則,對迅速完成進藏動員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經(jīng)過逐級打通思想,進藏光榮、退縮可恥的風氣樹立起來了。
更有主動要求去吃苦的人。軍宣傳部長樂于泓在國民黨監(jiān)獄中受盡折磨,只剩下半個肺,但他一再要求進藏,最后還是隨隊出發(fā)了。當時主動要求參軍進藏的,還有大量青年,包括后來的上千名進藏女兵。18軍把老弱篩選下去,又從二野其他部隊補充了數(shù)千名精壯戰(zhàn)士,18軍齊裝滿員。
艱苦行軍
近2000公里的艱苦進軍,就這樣開始了。自雅安向西,海拔越來越高,比高原反應更苦的,是忍著高原反應修路;比體力透支更難忍受的,是頻繁斷糧。
1950年5月在甘孜的大斷糧,52師師長吳忠手下的兵吃不飽還要修甘孜機場,鐵打的軍隊也熬不住了。吳忠集合部隊,命令把各排的錦旗都掛出來,抬手一指:這些都是你們打出來的功勞,是你們的光榮,從大別山、渡江,一直到南下,沒有人不革命,難道走到甘孜,就不準備革命了?
因高原地形復雜,氣候惡劣,而且無導航條件,C-46運輸機飛行員屢屢強闖強氣流區(qū),都沒能空投成功。直到6月份,才終于投下了第一批救命糧。
在18軍挨餓的同時,遠在數(shù)千里之外的阿里,從新疆進藏的2軍先遣連也斷糧了。八個月大雪封山,先遣連全靠打獵充饑,病餓交加之下,近半數(shù)官兵倒在了藏北高原上。
先遣連有四支壓箱底的寶貝,是1949年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時,主席送給王震的四支盤尼西林,王震全給了先遣連??傊笓]李狄三生命垂危之際,連隊干部堅持要給他用一支,李狄三不同意,堅持要留給別的重病號。李狄三最終沒能活下來。
此次中印沖突中為救戰(zhàn)友犧牲的王焯冉烈士,就是英雄先遣連的兵。
雪域豐碑
進藏初期,毛主席曾指示,進藏部隊“三年一換”。但是,部隊只進到西康,就飽嘗了行軍和后勤保障的極度艱難之苦,這時他們才認識到,在康藏高原上,部隊大出大進是不現(xiàn)實的。到達拉薩后,經(jīng)過統(tǒng)一思想,全軍干部主動上書,聯(lián)名致電軍委,要求扎根高原、長期建藏!
困難面前,戰(zhàn)場之上,正如張國華司令員所說:只要干部以身作則,身先士卒,沒有帶不好的兵。
有這樣的帶兵人立于風口,戰(zhàn)士就會緊緊相隨,士氣如虹。18軍如此,進藏先遣連如此,加勒萬的英雄們,仍然如此。
(摘編自“瞭望智庫”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