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臨床應用專家共識編寫組 100000
皮層功能激活與神經網絡重塑是多數神經系統(tǒng)疾病恢復的內部過程,神經環(huán)路的激活與重建是實現功能恢復的必由之路。臨床上,腦功能恢復需要經歷評估-治療、康復-再評估-持續(xù)治療、康復-療效隨訪的過程和體驗,需要在精準評估的基礎上不斷優(yōu)化治療、康復方案和技術路徑。
無創(chuàng)腦功能成像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檢測各種腦功能障礙疾病患者的腦功能提供了重要手段。常用的無創(chuàng)腦功能檢測技術有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事件相關腦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腦磁圖(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近紅外腦功能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等,各檢測技術在空間和時間分辨率、覆蓋范圍、對儀器的應用要求等方面具有各自特點,例如:臨床上應用廣泛的fMRI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能夠全腦檢測,但需要專門的儀器室,更多用于靜止狀態(tài)的腦功能活動檢查,難以實現言語、運動狀態(tài)或磁電治療下的腦功能評定。
fNIRS是一種新型腦功能成像技術,具有安全無創(chuàng)、便于移動、抗運動干擾、抗電磁干擾、時空分辨率高、允許長時程監(jiān)測等優(yōu)點,已在腦卒中神經康復,抑郁癥、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疾病診療,新生兒腦損傷、孤獨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兒童發(fā)育障礙,以及阿爾茨海默病、輕度認知障礙、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輔助診斷等領域廣泛應用。隨著逐步普及,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的臨床規(guī)范應用和解讀成為迫切需求。該共識從fNIRS技術的成像原理出發(fā),旨在論述fNIRS技術在臨床領域的應用價值和意義,規(guī)范臨床操作,為臨床規(guī)范應用和結果的合理解讀提供指導,推動其更好地服務臨床。
1.1 fNIRS技術成像原理 fNIRS是一種基于光學原理的無創(chuàng)神經活動成像技術,利用了近紅外光(650~950nm)對生物組織的強穿透性[1]。光源通過向特定腦區(qū)發(fā)射近紅外光,光以香蕉型的路徑漫射傳播,離光源一定距離的光源探測器可以收集到被組織漫射回來的光(原理見圖1)。在近紅外光譜窗口內,近紅外光穿透力強,可穿透一定深度的組織,達到顱內20~30mm的腦皮層。生物組織內占主導地位并具有生理依賴性的吸收發(fā)色團為血紅蛋白,其存在兩種形式,即氧合血紅蛋白(HbO2)和脫氧血紅蛋白(HbR)。二者在此光譜窗口具有可區(qū)分的光吸收特性,主要表現為HbO2的吸收系數在波長大于805nm時更高;相反,HbR的吸收系數在波長小于805nm時更高。在大腦皮層血管中的HbO2和HbR對近紅外光波段的光波產生不同程度的吸收,造成近紅外光衰減。根據光衰減量與組織中發(fā)色團濃度變化的相關性,fNIRS可以定量分析腦組織中HbO2和HbR的濃度變化(表示為HbO2和)[2]。
從測量原理上看,fNIRS與fMRI類似,都是基于血流動力學的功能性腦成像技術。不同之處在于:fMRI基于磁場手段檢測由血紅蛋白變化所引起的順磁性變化[3],而fNIRS是基于光學手段檢測的血紅蛋白變化引起光譜吸收的變化?;谏窠?血管耦合機制,腦功能活動的變化會引起局部腦血流的變化。大腦皮層在被激活時會引起局部氧代謝率和局部腦血流的動力學改變。具體來說,為滿足神經元活動所必需的能量需求[4],神經元活動的增加伴隨腦氧代謝的增加。在神經元的氧代謝過程中,血氧被消耗以產生能量,導致HbO2濃度降低,HbR濃度增加[5]。神經元活動的增加伴隨著腦血流動力學局部改變,表現為局部腦血流增加,即功能性充血[6]。其生理意義是大腦代謝需求增加,氧耗增加的代償響應,以滿足神經元對營養(yǎng)物質(葡萄糖和氧)需求的增加。大腦激活區(qū)域局部腦血流增加率遠超過局部氧耗率,最終表現為激活區(qū)域HbO2濃度增加和HbR濃度降低[4]。
1.2 fNIRS技術臨床應用領域 多項fMRI-fNIRS聯(lián)合研究驗證了fMRI-BOLD信號與fNIRS測量大腦皮質HbO2和HbR變化參數具有極高的相關一致性(工作記憶任務下HbO2/HbR與BOLD相關系數分別高達0.77/0.85[7])。與fMRI相比,fNIRS系統(tǒng)檢測兩種血流動力學參數(HbO2和HbR),可更全面地描述腦功能[8];fNIRS適用人群廣泛,對特殊人群具有更好的適用性,如身體內的金屬植入物(心臟起搏器、電子耳蝸等)不受影響,可廣泛應用于嬰幼兒及病癥患者的臨床檢查[9,10];支持長時間連續(xù)檢測及短時間內多次檢查,可廣泛應用于腦功能監(jiān)護和療效評價;fNIRS技術對運動干擾具有良好的容忍性,應用場景無限制,方便眾多腦功能障礙患者在各種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腦功能活動檢查。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便攜式fNIRS設備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對于身體運動具有更好的耐受性。表1為fNIRS在檢測指標、時間分辨率、空間分辨率、抗運動干擾、抗電磁干擾、應用環(huán)境及可移動性方面與其他神經影像學方法的對比情況。
圖1 fNIRS技術成像原理
表1 fNIRS與其他神經影像學方法的對比情況
fNIRS是一種光學設備,不會干擾電磁場,因此fNIRS特別適用于多模態(tài)成像(例如fNIRS-fMRI[11],fNIRS-EEG[12]),以檢測與神經血管耦合相關的更完整信息;此外,臨床治療應用中電磁場的存在也不會對fNIRS檢查造成干擾,可與臨床上多模態(tài)神經調控技術(經顱磁刺激、經顱電刺激等)廣泛聯(lián)用并作為即時評估療效的有力手段。
綜上所述,基于時空分辨率高、抗干擾性強、人群適用廣泛、應用場景無限制、可移動性好等技術優(yōu)勢,fNIRS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腦卒中神經康復、精神疾病、兒童發(fā)育障礙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臨床領域。
2.1 fNIRS在腦卒中康復領域的臨床應用 腦卒中發(fā)病常伴有包括運動、認知等功能障礙。卒中后神經重塑是功能障礙恢復的重要機制之一。fNIRS檢測的大腦皮層活動可評價皮質以及皮質下腦卒中疾病的大腦功能重塑[13]。BOLD-fMRI研究證實皮質下腦卒中會導致大腦皮質功能活動改變及功能重組[14]。因此,fNIRS配合特定的功能障礙任務范式,可對執(zhí)行任務時的卒中患者腦功能活動進行實時動態(tài)檢測,完整評定腦卒中患者大腦激活模式,反映患者的神經重塑情況[15~17]。如Kato等人的研究分別用fMRI和fNIRS觀察6例卒中患者和5例正常對照者在執(zhí)行上肢運動任務時的皮質激活情況,兩種成像方法均觀察到患者同側運動皮質代償性激活[18];Takeda等人利用fNIRS檢測康復過程中腦卒中患者在執(zhí)行患側手部運動任務時初級感覺運動皮層激活功能偏側性的縱向變化,發(fā)現卒中初期患側手部運動會激活雙側感覺運動皮質,而康復后受損半球前運動皮層激活增加,說明隨著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大腦激活模式逐漸趨向正常[19]。這種激活模式在fMRI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20]。
此外,fNIRS為觀察康復訓練中大腦皮層激活情況提供一種實時可視化檢測手段,指導設計患者的臨床康復干預實施方案和療效評估。不同康復任務(上下肢運動[21,22]、步態(tài)[23]、姿勢平衡[24,25]、約束誘導運動[26,27])中,腦卒中患者的大腦皮層激活情況的臨床報道不斷涌現。Mihara等人利用fNIRS觀察20例腦卒中患者姿勢平衡控制任務下的大腦激活情況,發(fā)現卒中后姿勢控制涉及到廣泛皮層區(qū)域(前額葉、運動前輔助運動區(qū)和雙側半球的頂葉皮層區(qū)域)的參與[24];行走過程中腦卒中患者受損半球的前運動皮層激活增加有助于步態(tài)功能恢復[23]。Huo等人利用fNIRS觀察20例右側偏癱患者正中神經電刺激(MNES)治療中的腦功能網絡連接情況,發(fā)現MNES可增強健側前額葉在功能網絡中的調控功能,促進卒中后認知功能改善[28,29]。Lin等人利用fNIRS比較了17例腦卒中患者在有速度反饋、無速度反饋和動力輔助騎行時的大腦皮層激活情況,發(fā)現顯示速度反饋可更好地激活健側前運動皮質區(qū)域,并改善腦卒中患者輔助騎行過程的運動表現[30]。這些證據表明基于fNIRS技術的大腦激活模式評定是評價腦卒中患者腦功能狀態(tài)的有效生物學指標。Hara等人利用fNIRS觀察16例慢性腦卒中患者在接受為期5個月的肌電控制功能電刺激(EMG-FES)治療時腦皮層灌注情況,結果顯示EMG-FES治療后患者上肢Fugl-Meyer評分和最大握力參數顯著改善,臨床功能的改善同步伴隨著腦皮層灌注的增加[22]。張穎彬等人利用fNIRS檢測60例腦卒中后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前后腦功能情況,結果發(fā)現rTMS治療后前額葉HbO2濃度增加與患者認知功能改善存在相關性[31]。以上研究表明基于fNIRS技術監(jiān)測的腦皮層灌注增加程度可用于評價臨床干預療效。
共識意見:fNIRS技術為腦卒中患者提供一種無創(chuàng)、實時、動態(tài)可重復的腦功能狀態(tài)檢測方法,可為臨床康復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影像學依據,并可實時反饋康復干預療效,反映和判斷神經功能重建情況,在指導和優(yōu)化康復方案方面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2.2 fNIRS在精神疾病領域的臨床應用 fNIRS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生態(tài)效度高的神經成像技術,可在自然情境下進行認知任務狀態(tài)下的腦功能檢測,已廣泛用于臨床上多種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焦慮癥等。
fNIRS檢測的血流動力學模式可以輔助醫(yī)生開展精神類疾病的診斷和分型。Takizawa等人利用fNIRS檢測673例精神障礙患者言語流暢測試任務下腦功能狀態(tài),基于額葉-顳葉皮質血流動力學反應模式的時空特征分析,提取積分值、重心值等指標,可準確區(qū)分重度抑郁癥患者、雙相情感障礙與精神分裂癥[32]?;趂NIRS在神經心理學任務測試下發(fā)現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與功能障礙有關的前額葉腦區(qū)激活有特異性變化[33~35]。相比于抑郁癥患者,精神分裂癥患者皮層活動更慢且降低的幅度更大[36]。進一步研究發(fā)現精神分裂癥患者任務后HbO2異常再增與工作記憶缺陷相關[37]。2019年歐美精神病學中認知功能篩查和評估的專家共識中指出,fNIRS在執(zhí)行認知任務期間對血流動力學的評估指標可作為精神病學潛在的生物標志物,指導精神疾病的診療[38]。
fNIRS檢測的大腦血流動力學信號是預測患者臨床療效的生物學標記。通過fNIRS技術檢測25例抑郁癥患者在藥物治療前后的腦功能激活變化,發(fā)現抑郁癥患者雙側額下和顳中回區(qū)域HbO2指標與藥物治療后癥狀的改善存在顯著相關性[39]。Shinba等人應用fNIRS研究15例重度抑郁癥患者在接受rTMS治療過程中的大腦功能變化,結果發(fā)現rTMS誘發(fā)的腦激活增加與蒙哥馬利抑郁評定量表得分呈負相關,與量表評分的降低呈正相關[40]。以大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為靶點的有效rTMS刺激可以提高處理認知任務中神經效率[41]。聯(lián)合fNIRS檢測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腦激活模式和腸道菌群特征,可以反映腦腸軸的動態(tài)平衡及其與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細胞免疫的相關性[42]。
共識意見:在精神疾病臨床應用中,fNIRS可對各類精神疾病患者在執(zhí)行認知功能任務,例如典型的言語流暢性任務時的腦功能進行實時檢測,已形成一些包括積分值、重心值等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特異性生物學指標[32],為精神疾病提供了定量的檢查和評價手段。在患者的用藥、rTMS等神經調控治療的前、中、后期開展fNIRS檢查,對于療效評估具有重要價值。
2.3 fNIRS在兒科領域的臨床應用 嬰幼兒身心發(fā)育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fNIRS利用其安全、無創(chuàng)、易操作性及抗運動干擾能力強特點,在兒科領域具有獨特的技術優(yōu)勢,在臨床上特別適用于嬰幼兒,尤其是腦功能發(fā)育障礙兒童等特殊群體,如腦性癱瘓、孤獨癥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43]。臨床上對新生兒腦組織血、氧代謝的檢測具有重要意義[44]。在新生兒腦功能評估中應用fNIRS技術檢測新生兒局部腦組織血氧參數,根據組織的血氧變化來評估新生兒腦發(fā)育及腦損傷,實現腦發(fā)育異常和腦損傷的早期診斷。另外,基于fNIRS研究,發(fā)現早產兒出生后神經血管的發(fā)育、腦的結構和功能,與足月兒不同[45]。Imai等人利用fNIRS基于皮質功能連接網絡指標評估早產兒、患有染色體疾病的新生兒與正常新生兒之間大腦皮層發(fā)育的差異,并進一步追蹤其大腦發(fā)育軌跡[46]。
在兒童發(fā)育障礙領域,fNIRS技術可用于追蹤探索嬰幼兒感知功能的發(fā)展,如對視覺[47]、情緒[48,49]的反應,可為嬰幼兒的神經發(fā)育提供客觀的生物標記[50]。Yang等人利用fNIRS研究5~7月大的幼兒對顏色感知的神經相關性,研究發(fā)現不同類別的顏色刺激在語前兒童的視覺皮層中表現不同,這一結果意味著視覺系統(tǒng)中顏色類別在語言習得之前可能是獨立發(fā)展的[51]。此外,fNIRS檢測和分析為腦功能發(fā)育障礙疾病的診斷與評估提供有力的生物指標。Tian等人利用fNIRS檢測10例偏癱型腦癱患兒與8例正常兒童在一側手指運動過程中大腦感覺運動腦區(qū)的激活情況,可以準確識別偏癱患兒半球間運動功能的異常情況[52]。針對孤獨癥患兒,fNIRS可檢測不同孤獨癥風險的幼兒前額葉的功能活動及連接網絡的特點[53];提示孤獨癥患兒存在額葉皮質功能異常,這是導致孤獨癥患兒社交、溝通障礙的關鍵神經病理機制之一[54,55]。廖文靜等人利用fNIRS檢測20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患兒及20例正常兒童靜息態(tài)下的腦皮層信息,結果發(fā)現ADHD兒童大腦靜息態(tài)下腦區(qū)自發(fā)活動增強,且這一異常情況與多動癥狀嚴重程度顯著相關[56]。同時,ADHD患兒大腦存在與任務無關的非典型動態(tài)網絡的激活,這一現象可能與ADHD患兒無法抑制與任務無關的功能活動有關。Monden等人通過fNIRS檢測12例ADHD患兒大腦活動情況發(fā)現藥物(哌甲酯)治療后認知功能改善與患兒右外側前額葉皮質的激活有關,結果表明大腦激活情況可作為檢測ADHD患兒藥物治療效果的生物指標[57],為疾病診療隨訪過程提供一個輔助診斷工具。
共識意見:fNIRS作為探索兒童腦功能的最理想神經成像技術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多地被用于描述兒童腦皮質活動、腦功能連接和網絡拓撲特征的發(fā)展,為腦功能障礙(腦性癱瘓、孤獨癥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提供定量的腦功能檢測指標,對于疾病的識別、評價、療效評估、療效預測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2.4 fNIRS在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的臨床應用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發(fā)生于老年前期的中樞神經退行性病變。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AD的早期征兆,MCI的有效診斷有利于預防認知障礙的持續(xù)發(fā)展。fNIRS可檢測大腦中與認知障礙疾病相關的腦功能特異性改變,用于AD的診斷與評價[58,59]。利用fNIRS檢測8例MCI患者和16例健康對照者發(fā)現MCI人群左側額葉和顳葉激活下降,這一結果提示fNIRS信號可以作為AD早期診斷的指標[60]。Arai等人通過fNIRS對15例AD患者、15例MCI患者和32例正常對照組在言語流暢測試任務下進行腦功能檢測,結果發(fā)現腦功能激活情況與認知障礙程度存在顯著相關[61]?;谝暱臻g及短期記憶任務下11例正常人和11例AD患者的fNIRS信號計算的復雜度指標對認知障礙的識別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62]。利用fNIRS檢測16例MCI患者在雙任務行走狀態(tài)下的大腦激活情況,發(fā)現左側前額葉的HbO2與執(zhí)行功能顯著相關,進一步解釋了雙任務訓練促進認知康復的神經機制,并證實了fNIRS在認知評估中運用的可行性[63]?;趂NIRS的大腦皮質活動性的檢查可以判斷認知功能的改善情況,進而進行療效評價[43]。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神經內科利用fNIRS進行了為期90天的臨床觀察,檢測了240例中老年人在參肽茶多酚干預前后的大腦皮層功能狀態(tài),并同步進行臨床神經心理學量表評估,結果表明干預后認知功能和健康狀態(tài)得到有效改善,腦功能網絡連接增強[64]。以上應用表明基于fNIRS檢測的大腦激活及腦網絡指標可用于認知功能損傷程度評估及干預措施療效評價。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常伴有黑質紋狀體神經末梢退行性改變[65]。PD患者由于多巴胺缺乏導致運動神經環(huán)路受損,引起大腦皮質在內的廣泛的功能和結構改變[66]。皮質-基底節(jié)-丘腦-皮質作為錐體外系環(huán)路,通過基底節(jié)和丘腦分別與不同的大腦皮質區(qū)相聯(lián)系,如運動前區(qū)、背外側前額區(qū)、輔助運動區(qū)等,主要參與運動障礙疾病的發(fā)病機制[67,68]。PD常伴有震顫、靜坐不能等典型運動功能障礙,難以靜止平臥或執(zhí)行一些行為運動任務,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如fMRI無法提供幫助,因此臨床上對PD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缺乏早期臨床診斷依據。fNIRS因具有良好的運動抗干擾性,可直觀地反映特異性運動任務下PD患者大腦皮質激活情況,為臨床提供了一種輔助診斷手段[69]。與健康對照相比,PD和輕度PD患者在姿勢控制任務中前額葉腦區(qū)表現出更強的激活程度[70,71],以代償運動控制功能的不足。這種代償機制同時也在fMRI研究中得到證明,并且在運動癥狀越重的患者中表現越明顯[72]。這一研究結果為PD患者疾病的運動功能障礙診斷提供依據。通過對9例PD患者深部腦刺激術(DBS)治療前后腦功能狀態(tài)檢測發(fā)現DBS治療可導致PD患者基底神經節(jié)向前額葉回路發(fā)生功能改變[73]。利用fNIRS對接受DBS的6例PD患者進行了腦皮質激活變化的縱向追蹤,結果發(fā)現術后患者與運動相關的皮質活動更集中于運動皮層[74],證實fNIRS在干預治療效果評價方面具有臨床應用潛力。
共識意見:fNIRS技術獲取腦血氧信號后結合信號分析方法,提取腦激活、腦網絡連接等有效的度量參數,可作為MCI、AD及PD診斷和評價的生物學指標。此外,fNIRS可提供與治療相關的大腦皮質激活、腦網絡連接變化信息,在病情程度評估、指導治療以及療效評價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3.1 檢測前確認采集探頭覆蓋正確腦區(qū),推薦的做法是將探頭頭帽、探頭架在標準頭模精準定位的特征點,與被試頭頂對應特征點(如全頭帽通常參考Cz點、前額帶狀頭帽通常參考Fpz點、小范圍板狀頭帽通常參考自定義目標區(qū)域特征點)對齊。
3.2 預采集和采集時,為確保結果的效度,應關注各通道(設定相鄰發(fā)射探頭-接收探頭組成有效通道)的信號質量。原始光強信號曲線應穩(wěn)定且伴隨1~2Hz心跳信號波動,同時數值應符合設備設定合理閾值。
3.3 評估環(huán)境要求勿將fNIRS裝置設置在易受過度震動或沖擊、電源電壓異常變動及日光直射的環(huán)境中,以免影響信號質量。
3.4 基于fNIRS技術開展腦功能檢查時,應注意必須要保證無頭發(fā)覆蓋的額葉與有頭發(fā)覆蓋的其他腦區(qū)(如頂葉、顳葉、枕葉)的信號質量,確保檢查結果的有效。
隨著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被列入十四五規(guī)劃,中國腦計劃從腦科學的神經基礎、腦疾病的診斷治療、腦啟發(fā)的人工智能等多方面出發(fā)全面推進發(fā)展。近紅外腦功能成像系統(tǒng)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高效的功能神經影像學技術,具有疾病病種適用廣泛、應用場景多元、抗運動干擾、抗電磁干擾、支持長時程無創(chuàng)檢測、可移動性好等獨特優(yōu)勢,使得fNIRS技術在腦功能疾病診斷和療效評估方面得到越來越多的臨床應用。
除以上正文所涉及臨床應用領域,近年來fNIRS也在疼痛[75]、睡眠障礙[76]、應激障礙[77]等方面廣泛應用,通過評定與功能障礙相關的大腦異常功能狀態(tài),用于指導和優(yōu)化臨床治療和康復方案設計。在腦科學研究領域,fNIRS在腦發(fā)育、腦退化等方面是應用于大規(guī)模臨床隊列研究理想的神經影像工具之一,在中國腦計劃的實施中將發(fā)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時,基于不受電磁信號干擾及較強的運動穩(wěn)健性優(yōu)勢,fNIRS與其他影像和電生理技術可進行多技術融合形成多模態(tài)腦功能檢查,是臨床下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在研究層面上,fNIRS與EEG、ERPs、fMRI的技術兼容,將會為揭示康復過程神經環(huán)路和網絡重建提供更有利的證據支撐。此外,fNIRS與系統(tǒng)性測量(如心率、血壓、呼吸速率等)及行為(如眼動追蹤、動作捕捉、同步錄像等)相融合,可為臨床提供多模態(tài)信息,完成對治療、康復療效的精準判斷,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和發(fā)展前景。
本共識從臨床應用角度出發(fā),系統(tǒng)地描述了fNIRS技術在腦卒中神經康復、精神疾病、兒童發(fā)育障礙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領域的臨床應用價值和意義,可為臨床工作者在fNIRS的規(guī)范應用和結果的合理解讀方面提供參考,更好地發(fā)揮fNIRS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診療的應用優(yōu)勢。
編寫專家組成員(專家按姓名排序,不分先后):
竇祖林(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鄧偉(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郭洪波(南方醫(yī)科大學珠江醫(yī)院)、韓瓔(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所)、侯新琳(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胡少華(浙江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霍聰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文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李增勇(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呂澤平(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附屬醫(yī)院)、李暉(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李斐(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李鵬程(海南大學)、譚淑平(北京回龍觀醫(yī)院)、肖農(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許東升(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徐俊(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謝海群(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吳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汪待發(f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