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含 張 放
(遼寧工業(yè)大學 文化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古建筑作為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社會進展、經濟繁榮的標志,它以特有的方式承載了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各地區(qū)風土人情的集中呈現。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在城鎮(zhèn)化、城市化的歷程中對古建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壞,我國古建筑的保存量岌岌可危,保護古建筑和傳承古文化的任務迫在眉睫,針對這一現狀,不少學者和專家著力于仿古建筑的設計與建造,但仿古建造絕不是簡單的抄襲和模仿。
圖1 天津古文化街楊柳青
盡管“仿古建筑”是模仿古代建筑,但如果僅僅是一個淺淺的模仿,那么這樣做無異于是對古代建筑的照搬照抄。而且,這是對古代建筑設計形式的曲解,因此“古代建筑”最準確的表達之一是模仿項目的外部環(huán)境表現。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的分類非常明顯,主要包括亭臺樓閣,大廳,庭院,塔樓等。建筑項目的主要研究目標是有機地結合各種經典的古典元素,以確定一個主要的設計風格,然后進行整合其他有機元素。
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南開區(qū),西岸的海河東門東北角。它是通過國家認證的一條中國商業(yè)步行街和國家5A級風景區(qū)。天津古文化街作為天津十大著名風景名勝區(qū)之一,其風景區(qū)和建筑街道設計風格都始終遵循著天津獨有的文化特色。
經過不斷翻新的天津古文化街模仿了明清時期的小型建筑設計風格,至今仍具有當年中國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和主要的線條類型。古代文化街均為一到二層。砌塊的方向自然彎曲,筆直,散亂,整齊。外面它的檐口中等規(guī)模,店鋪整齊,顯示出更富裕,更美麗的古老街道的效果。古老的文化街上彌漫著淳厚的風土人情以及令人心醉神迷的娟秀風景,真可謂是一條鐘靈毓秀的古文化街。
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tǒng)建造形式使用的是我國獨特的斗拱結構。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體系中的一種較為獨特的建造形式。它本身既是一種在梁和柱之間傳遞的負重以及柱之間承擔抗震作用的建筑結構裝飾構件。又以其自身外形優(yōu)美、華麗的建筑結構造型,而逐漸開始成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實質性裝飾材料和構件,集建筑產業(yè)結構功能與建筑裝飾功能應用于一體的古建筑精華所在。
隨著我國現代科學技術及其建材的發(fā)展和進步,斗拱這一重要的建筑裝飾結構和構件的應用,雖然它已經失去了實用性但還是作為裝飾品從而來展現古建筑的魅力。用傳統(tǒng)和現代的建筑施工工藝及其技術去設計和打造古代建筑的結構和外形,而由于古代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術以及其理論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可能存在高層的結構。為了更好地維持古建筑木材的耐用性和保存度,表面的油漆需要在木材上涂加大量的油漆,在長期的中國歷史長河文化變遷中,中國的仿古建筑逐漸演變成了獨具一格的彩畫建筑風貌,令當今世人蔚為大觀。
圖2 天津古文化街津門故里
中國仿古風格的建筑雖然起源于傳統(tǒng)的古建筑,但和傳統(tǒng)的古建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和差異, 所以,若是想設計和建造出一個具有仿古風格的建筑,那么新老建筑工藝的完美結合對于我們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用現代的架構技術配以古老的裝飾風格二者合一,不僅可以使房屋結構更加穩(wěn)定,同時用古代文化加以修飾將架構隱蔽起來,一些細節(jié)之處則大多是用了傳統(tǒng)的技法材料來進行建設,這種仿古建筑方式在設計上能夠大大降低了成本,也在裝飾上能較大的程度上地體現和突出了仿古建筑的真正的建筑風貌與其神韻,這樣也大大程度地延長了其使用的期限。
與此同時,也希望我們可以在古建筑的裝橫中充分加入了仿古建筑元素,利用古建筑的雕刻、鏤空和廳堂布局,充分展現仿古建筑的特點。例如在游覽天津古文化街,可以清晰欣賞到許多大型店鋪的門面檐下、枋間有一幅幅描繪極具中國古代江南造園建筑藝術風格的一幅幅江蘇畫。
其構圖更加生動自然古樸有典,形態(tài)進行逼真,使得中國古老的文化街絢麗無比,風采迷人。所有的手法,全部采用綠墻紅柱,對縫處磨磚,伴隨著不同形式的建筑和窗框的窗戶,欄桿,屋頂翼角,尤為雋秀,古樸,典雅。而牌匾,對聯,燈籠,精美的木雕和1500個五顏六色的水彩繪圖和油漆作畫,增加了這條商業(yè)街的韻味和古典的歷史和文化。
“文脈”是指系統(tǒng)的介于各種仿古建筑設計藝術元素之間進行相互對話的一種內在聯系的脈絡,即是指建筑局部與仿古建筑行業(yè)整體環(huán)境之間的一種重要內在聯系。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仿古建筑有效地融入當地的文化歷史背景,社會的風貌及各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等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這樣才能使所建造的各種仿古建筑,在外觀上能夠充分散發(fā)更為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底蘊。
天津古文化街雖說這僅僅被認為是一條仿古建筑的商業(yè)街,但其仿古建筑卻是5A,身在其中,可以清楚感知到津門故里的文化韻味,所以文化底蘊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我們應當全方位地考慮如何使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彌漫在仿古建筑之間,使源源不斷的歷史融入并展現在古街中。
當我們充分地了解了歷史街區(qū),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后,甚至在這片街區(qū)生活過的人和事都值得我們去考量去思奪,這樣才能使仿古建筑更為生動充滿生機,而不是所謂的因襲照搬死氣沉沉。歷史街區(qū)的傳統(tǒng)古文化,記載了很多刻骨銘心的畫面及人物,更是承載了中華兒女深厚的風土人情,所以必須要最大幅度地保護這來之不易的歷史文化遺產。
雖然建筑沒有真正古老的重塑,但也有仿古建筑,其目的不僅是為了經濟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發(fā)揚古老的房屋和建筑的傳統(tǒng)以及當地的習俗和文化,保護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