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瓊
摘要:高中美術(shù)學科包含中國畫的教學內(nèi)容,為了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精髓,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讓學生認識中國畫的背景,了解不同的中國畫繪畫風格,并讓學生嘗試臨摹中國畫的作品,這樣學生便能全方位感受和理解中國畫。本文即從這些方面出發(fā)展開高中美術(shù)課堂中國畫的教學方法討論。
關(guān)鍵詞:高中美術(shù);中國畫;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22-0093
中國畫是我國的傳統(tǒng)繪畫方式,以水、墨為媒介在宣紙、絹等材料上進行繪畫。中國畫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許多的變化,歷史上也流傳下來了一些經(jīng)典的筆法和墨法。在高中美術(shù)課堂中教授學生水墨畫的內(nèi)容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如何運用美術(shù)材料繪制水墨畫,也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畫的文化底蘊,使學生逐漸提高美術(shù)素養(yǎng)。
一、認識中國畫的背景
在教師授課中國畫的時候,可以從中國畫的背景入手展開中國水墨畫的教學。讓學生先了解水墨畫的歷史起源與發(fā)展情況,認識水墨畫演變狀態(tài)。了解歷朝歷代的古人怎樣一步步轉(zhuǎn)化水墨畫的主題。通過對這些內(nèi)容的了解,學生便可認識水墨畫的繪畫基礎和文化背景,形成文化理解能力。
筆者在授課《禮儀與教化》一課內(nèi)容時,便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水墨畫的背景,使學生了解水墨畫的發(fā)展歷史。在教學時,筆者為學生展示出《女史箴圖》這幅國畫作品,將高清的圖畫在多媒體上展現(xiàn)出來,并詢問學生:“你們從畫面中看到了什么?”學生說道:“有一些女人在梳妝、打熊、出游的場景?!惫P者接著說:“是的,其實這幅圖中描繪的不是一個女性的故事,而是許多以女性為題材的故事。比如這一段是描繪的馮婕妤擋熊的故事,這一段描繪的是班婕妤辭輦的故事,這一段描繪的是兩女對妝的故事。這些故事所描繪的女性都是有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的。而創(chuàng)作這樣的作品對當時社會上的一些女性便有教化的作用?!苯又?,筆者又讓學生觀察這幅作品中的線條,并詢問學生:“你們看這幅國畫中的線條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回答說:“非常細,而且很柔軟、流暢?!惫P者點點頭。接著為學生展示出另一幅國畫作品《步輦圖》,讓學生猜測圖中誰是主角。學生回答說:“右邊這個坐著的人是主角,他旁邊有許多宮女,對面的人像是來拜見他。”筆者點點頭,并對學生說:“這個坐在右邊步輦上的人就是唐太宗,左邊這個人是松贊干布派來求親的使臣。大家再看這一時期的線條怎么樣?”學生回答說:“與《女史箴圖》相比,有些堅硬了,沒有之前的那么柔軟?!惫P者對學生說:“沒錯,這樣的線條比較有力度,也很流暢?!蓖ㄟ^帶領(lǐng)學生對不同時期繪畫作品的分析和解讀,學生逐漸了解了中國水墨畫的背景。
二、了解不同的繪畫風格
不同的畫家對于中國畫的理解不同,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形式也就有差異。我們在高中美術(shù)教學中也需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繪畫風格,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是怎樣表現(xiàn)的,使學生能夠進行圖像識讀。
在教授學生《托物寄情》這節(jié)美術(shù)課的時候,便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了許多不同繪畫風格的水墨畫作品,并帶領(lǐng)學生對這些作品的風格和手法進行分析。其中,筆者為學生展示出的一幅國畫作品為李唐的《采薇圖》,讓學生將其與他們見過的唐代的《步輦圖》、東晉的《女史箴圖》進行對比,學生表示:“這幅圖沒有顏色,線條更粗了,用不同的墨色來代表顏色。”筆者接著說:“大家觀察得很仔細,確實是這樣。從這個時期水墨畫開始產(chǎn)生兩種風格,一種是工筆畫,一種是寫意畫。這幅作品應該屬于寫意畫的范疇。畫中所講述的是商朝末年,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的故事。當時武王滅了商朝,他們不想吃周朝的食物,于是就在首陽山上餓死了。李唐畫這幅作品是在宋朝遭遇靖康之難,建炎南渡的時候畫的,也是在表達自己與伯夷、叔齊一樣不會失節(jié)的決心?!苯又?,筆者又為學生展示明朝徐渭的《墨葡萄圖》,讓學生回憶與之前所見國畫作品的區(qū)別,學生回答道:“用墨更多,基本上沒有線,都是墨塊?!惫P者接著說:“這也是徐渭的繪畫風格。用水墨來表現(xiàn)畫面,不像之前一樣用線勾勒出外輪廓再用墨上色?,F(xiàn)在是直接用墨來表現(xiàn)畫面,有許多用破墨、潑墨去表現(xiàn)的地方,這也開創(chuàng)了大寫意的先河。這幅畫面中我們需要注意徐渭的題詩,這首詩中表達了他的情感?!庇纱?,在為學生講述不同繪畫風格作品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了水墨畫在筆法、墨法上的變化。
三、嘗試臨摹國畫作品
學生在嘗試臨摹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國畫創(chuàng)作需要注意的問題,能夠了解古人在繪畫過程中探索變革的不易,這對于學生今后對中國畫進行美術(shù)鑒賞也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筆者在授課《變幻的自然萬象》一課內(nèi)容時,便讓學生在課堂上嘗試臨摹一些水墨畫作品,使學生在臨摹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感受這些水墨畫作品的表現(xiàn)方式。在課堂上,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一些經(jīng)典水墨畫作品的畫帖,讓學生照著這些畫帖進行臨摹。其中有倪瓚的《漁莊秋霽圖》、吳鎮(zhèn)的《漁父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等作品。在學生嘗試臨摹的過程中,筆者巡視著對學生的臨摹進行指導。學生在臨摹的時候表示:“雖然能從這些畫帖上看到畫家所畫的效果,但是自己畫的時候總是做不到,有的時候用水多了,有的時候用墨少了?!惫P者對學生說:“其實畫家們在繪畫的過程中也是一步步嘗試的。比如王蒙的作品,大家看起來覺得非常復雜,其實有的地方也不是一筆畫成的,需要積墨。如果第一遍畫淡了,再調(diào)一個重一點的墨色畫在上面,一遍遍的累積出來的效果。”由此,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對于一些經(jīng)典水墨畫作品中所運用的繪畫手法便有了深入了解。
綜上所述,在高中美術(shù)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中國畫背景出發(fā)展開國畫教學,讓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發(fā)展和變化,從而積累深厚的文化基礎。之后再讓學生了解不同的繪畫風格,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畫家在繪畫時的表達差異。還要讓學生自己嘗試臨摹一些中國畫作品,從臨摹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學生對國畫繪畫手法的理解和認識,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國畫鑒賞、國畫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彭日峰.高中美術(shù)課堂中國畫的教學方法分析[J].美術(shù)教育研究,2017(14).
[2]楊美華.“體驗、實踐、領(lǐng)悟、深化”——高中美術(shù)繪畫課中的中國畫教學模式初探[J].美術(shù)教育研究,2016(11).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八中學36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