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英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春》是寫景名篇,可如何讓學生學到其中的精髓,可難倒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筆者用控制方法中的共軛控制和黑箱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實現(xiàn)了將課內(nèi)知識遷移到寫作實踐中。這一過程也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不僅讓學生“學會”而且“學活”。
【關鍵詞】《春》;控制方法;共軛控制;黑箱方法;寫景作文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歷來寫景都是學生盲點,所以交上的寫景作文要么語言枯燥無味,要么純是為寫景而寫景,要么寫了一大段還不知寫的是何景何物,這景這物有何特征,更有甚者,從作文書中摘抄一篇。所以,每當布置寫景之作愁壞了學生、苦煞了教師,收效甚微。
品讀朱自清先生的《春》,再慢慢加以咀嚼玩味,總算把自己從多年的困惑中解脫出來,現(xiàn)就如何利用控制論方法施教《春》,筆者作如下微解。
一、利用控制方法之一的共軛控制解決教學重難點
《春》全文的感情線索是盼春——繪春——贊春。其中,盼春和贊春都十分容易理解把握,稍微輕唇一啟一點學生就能領略。較難把握的是中間部分的繪春,這也正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朱自清是如何用他那只生花妙筆描繪百花盛開、斗妍斗艷、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春之圖呢?他選取了春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有哪些呢?為我們展現(xiàn)了多少幅春之圖呢?每一幅圖又是如何進行描繪的呢?作為“控制者”的教師把幾個問題擺在“受控者”學生的面前,真把學生難倒了,學生面面相覷或咬筆頭,或拿只筆裝模作樣,其實一片空白。這時,筆者靈機一動,第二單元第二課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有一段是寫夏天的百草圖,這一段與春的寫法十分相似。筆者正是利用這一相似關系作為契機,把要掌握的對象甲(即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難點)寫景的方法變?yōu)橐遥ㄏ奶斓陌俨輬D的寫法),學生前面已學過乙,一點即可,最終達到掌握甲的目的。
師:還記得魯迅先生寫的夏天的百草園嗎?
(學生抬頭看了看,想了想,都舉起了手,有的情不自禁地背起了“不必說碧綠的……光滑的……高大的……也不必說…單是…就……)
師:同學們記憶倒不錯,間隔了差不多兩個月還能背,那么,你們對夏天的百草園感覺如何呢?
生:充滿了無限樂趣,在此魯迅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生活。
師:答得好。“無限樂趣”整段都寫出了“樂”字。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呢?
生:有植物、動物、生物,它們都生機勃勃的。
師:有那么多的景物,作者是如何對它們進行描繪的呢?
生:寫植物時抓住了顏色(碧綠、紫紅等),寫動物時抓住了聲音(彈琴、長吟、低唱),寫生物時抓住了形(高大、輕捷等)。
師:這樣,作者就把夏天的百草園描繪得有形、有聲、有色、有味(又酸又甜),作者為什么能把看得見但摸不著、聽不到、嘗不到的百草園寫得那么生動、形象呢?作者借助了什么手段或方法呢?
生:借助了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排比等)。
師:只有修辭手法能行嗎?對景物描繪最先決的條件應該是什么呢?
這個問題就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而言,恐怕一時答不出來。此時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狀況及對知識的領悟力就成了“黑箱”。這時,筆者又采用了第二種控制方法。
二、利用控制方法之二的黑箱方法去突破難點
怎樣打開這個“黑箱”呢?筆者用了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筆者讀了一篇下水作文,內(nèi)容就是對本班的一個學生的特征、外貌、言行進行描繪,然后聽了后讓全班同學猜寫的是誰,結果學生一下子就猜出寫的是誰。這時——
師:你們?yōu)槭裁茨荞R上猜出寫的是誰呢?
生:因為老師抓住了這個學生的特征來寫。
師:要想抓住特征,首先該怎樣做呢?
生:平時多留意并細致觀察。
師:你們前后兩個答案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什么答案呢?寫人是這樣,那么寫景也是一樣嗎?
生:是。都應該抓住景物特征作細致觀察或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特征。
師:“抓住景物特征作細致觀察”或“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特征”這兩句話一樣嗎?哪一句更準備恰當?
兩種答案都有人說,哪種答案更確切呢?從學生的答案反饋回來的信息筆者了解學生的語言欠缺嚴密性和邏輯性,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經(jīng)常錯亂,這也體現(xiàn)學生思維欠嚴密。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說話或作文經(jīng)會顛倒錯亂,前后不連貫。這時,筆者舉了個例子。
師:“我們對已學過的詞語要經(jīng)常運用并理解它們?!边@句話有問題嗎?
學生們默讀一次,無感覺;兩次,有點感覺;三次、四次,多次,紛紛舉起了手。
生:老師,應是“理解和運用而不是“運用和理解”。
師:為什么呢?
生:先“理解”才可“運用”,既已“運用”了,肯定會“理解”。由“理解”知識到“運用”知識這個過程符合人,認識事物的思維和心理過程。
(這一點不屬于本節(jié)的教學范圍,也是備課時沒有預料的,但語言欠嚴密的現(xiàn)象學生普遍存在,故有必要作一解說)
師:那么,由此類推該是哪句話更符合思維過程呢?(答案不言而喻)
師:有了“對景物作細致觀察并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繪”和“借助修辭手法”是否能寫出好文章呢?還應怎樣呢?現(xiàn)在請全班同學打開“春”。讀讀議議再回答。
生:用詞準確。
師:所以,要想把一篇寫景之作寫得形象、生動、有形有色、有聲有味應掌握哪些方法?
生:三種:1對景物作細致觀察并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繪;2.借助修辭手法(恰當運用擬人、比喻等);3.用詞要準確。
這師生的一問一答前后不到7分鐘,就把學《春》的方法明白地交給了學生。但如果不通過這種共軛控制的方法,而是直接質疑:學《春》我們應該掌握哪些方法呢?怎樣才能把景物寫得形象生動呢?學生肯定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或者答案莫衷一是。如果是教師直接說出來,那么這節(jié)課學起來就會很被動,最終學生掌握的效果會很牽強,這就違背了筆者的初衷。接著:
師:在繪春這部分朱自清把五幅圖描繪得充滿活力和生機,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有味,說明作者也用了什么辦法呢?
生:1…:2…3…
(略)同上。
師:好。這節(jié)課就這三種方法來分析欣賞朱自清先生的五幅春之圖。
結果學生都拿起了筆,在書中圈圈點點。這時,筆者又要求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結果只用了25分鐘左右就把五幅圖各自的特征、修辭手法和用詞準確都解決了,不足之處筆者加以補充,最后——
師:同學們,如果現(xiàn)在要你們寫一篇關于寫景的文章,你們該如何去寫呢?
生:(想了想,大部分都說:)1.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繪;2運用修辭手法;3.用詞準確。
師:好?,F(xiàn)在同學們回去就以這三種方法寫一篇關于《冬》的作文(現(xiàn)在正值冬天,每個人可感受得到)。
這個教學過程,筆者就是運用了共軛控制方法,其中,筆者是施控者,所舉魯迅先生寫的夏天的百草園這一片段的寫景方法就是事物乙,而“繪春”部分的五幅圖的寫法就是事物甲,通過啟發(fā)點撥學生回憶、歸納夏天的白草園的寫景方法,達到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春》的寫法。其控制過程是:1.“繪春”這一部分的寫法與夏天的百草園的寫法有相似關系;2.學生理解并掌握了夏的寫景方法;3.以夏天百草園的三種寫景方法轉入分析“繪春”部分的五幅圖,達到掌握“繪春”五幅圖的寫景方法,繼而遷移到寫作實踐訓練中,實現(xiàn)從課內(nèi)到課外的知識能力遷移的目的。這一過程也實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的主體,最關鍵的是作為“施控者”的教師,教給學生“學法”。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筆者想:“今天教會了學生寫景學景的方法,以后學生就會學以致用?!北竟?jié)課筆者注重學法指導,采用了歸納法(學生去歸納總結寫景的方法)、討論法(堂上討論)、能力遷移法,把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方法遷移到課外寫景閱讀和寫作實踐中去,體現(xiàn)了課文為例子起示范作用的教學思想,至此,學生不單是“學會”,更可喜的是對這類文章都“會學”了,“學活”了,這是每個教師,每節(jié)課所企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