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賀 張武杰
遼寧省遼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遼寧遼陽 111000
膀胱癌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屬于惡性腫瘤的范疇,以腫瘤的侵犯程度為參考,可以分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和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病理特點為腫瘤侵犯肌層和膀胱外結構,而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病理特點為腫瘤侵犯黏膜和黏膜下層。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臨床表現(xiàn)為血尿,伴隨排尿困難、尿頻、尿急等癥狀,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會降低其生活質量[1]。臨床上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對肌層浸潤性膀胱癌進行傳統(tǒng)治療,但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術后生活質量下降,導致患者不接受該手術,以及高齡患者身體狀況差不耐受該手術。而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經尿道電切術治療方式也逐漸普及開來[2]。本研究將對經尿道電切術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效果進行深入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遼陽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內收治的54 例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動態(tài)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27 例)與觀察組(27 例)。對照組年齡50~77 歲,病程3~9 個月。觀察組年齡55~86 歲,病程2~6 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 ②所有患者均對研究過程認可并且知曉,且為自愿參與研究;③該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先天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者;②乙肝、腎炎、重癥肺炎者;③過敏體質者;④全身免疫性疾病者;⑤手術禁忌證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治療?;颊哌M行術前準備,取仰臥位,在下腹正中部位取15 cm 切口,對患者進行盆腔淋巴結清掃,將膀胱切除,之后進行輸尿管皮膚造口術。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尿道電切術治療。患者進行術前的準備,進行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對腫瘤的大小、位置等進行觀察,直視下進入電切鏡(QD-2 型,浙江天松醫(yī)療,國械注準20173220885),對于體積較小的腫瘤,從腫瘤基部膀胱壁電切至深肌層,距離腫瘤邊緣2 cm 時,快速將腫瘤切除。對于體積較大的腫瘤,由腫瘤頂部電切,露出脂肪層,電凝止血。電切時,患者的膀胱要保持充盈的狀態(tài),從而確保手術視野的清晰。術后放置三腔氣囊導尿管,確保引流管通暢,如果引流液紅色,則需要對膀胱進行沖洗,對尿道口進行護理。術后1 周后,將導尿管拔除。
1.2.3 術后常規(guī)灌注 所有病例術后均行膀胱灌注以預防種植、復發(fā)和轉移。膀胱灌注藥物:滅菌注射用水50 mL+鹽酸表柔比星(瀚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80,生產批號20180211)50 mg。術后立即進行膀胱灌注,以及術后進行規(guī)律灌注,術后3 個月復查膀胱鏡。除非手術創(chuàng)面較大,出血較多或者穿孔,均須術后24 h 內行膀胱灌注。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生存質量及術后復發(fā)率。①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②生存質量。采用Karnofsky 功能狀態(tài)(KPS)評分標準[3]進行評測,內容包括患者活動、病情、生理自理能力等,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③術后復發(fā)率。1年后,對患者進行隨訪,統(tǒng)計患者的術后復發(fā)率。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n=27)觀察組(n=27)t 值P 值97.63±10.45 44.51±8.31 20.674 0.001 108.69±11.43 52.33±8.13 20.879 0.001 20.15±4.45 7.85±2.33 12.724 0.001
兩組治療前的KP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KP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KPS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量的比較(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對照組(n=27)觀察組(n=27)t 值P 值59.92±7.11 59.81±7.14 0.057 0.955 72.44±4.53 89.73±5.32 12.578 0.001 7.717 17.460 0.001 0.001
觀察組中,復發(fā)患者2 例,占比為7.41%,對照組中,復發(fā)患者9 例,占比為33.33%,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膀胱癌屬于泌尿外科惡性腫瘤[4-6],是泌尿系統(tǒng)中尿路轉移至上皮的惡性腫瘤,它的發(fā)生與物理原因、化學原因以及生物原因等均有直接關系,進而導致基因分子水平突變,形成腫瘤[7]。臨床數(shù)據(jù)表明,膀胱癌的發(fā)病概率逐漸升高,尤其是在男性當中,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8]。
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膀胱癌類型之一,傳統(tǒng)的全膀胱切除術或者是膀胱部分切除術,能夠對腫瘤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9-10],但是該手術的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的出血量較多,術后患者的恢復較慢,并發(fā)癥較多,因此,臨床局限性較大[11-13]。再加上患者對于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的認知度不足,很多患者會產生抵觸的治療心理,這不僅會對手術效果產生影響,還會對患者的術后預后產生阻礙[14-16]。
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經尿道電切術治療結合在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方面效果顯著[17-18]。經尿道電切術對于機體的組織損傷小,安全性更高,并且不會對患者的正常排尿功能產生影響,從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19-2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的治療當中,采用經尿道電切術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效果顯著,能夠大大降低復發(fā)率,從而減輕患者的疾病負擔和心理負擔,進而更好地面對生活[22]。
綜上所述,經尿道電切術治療在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