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秋 劉元子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進人的發(fā)展,這里的“人”既包含學生也包含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
情景敘述
學生 在區(qū)級三好生評選上,猝不及防地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一名候選人因為一位“宿敵”對自己的“抹黑”而沖過去拳打腳踢,年輕的班主任和幾位男同學反應迅速,沖上去阻攔。然而,憤怒已經(jīng)燒昏了那名候選人的大腦,繼續(xù)在那里歇斯底里……
教學主任自教室外經(jīng)過聽到了嘶喊聲,推門進去,待詢問了原因,為保證選舉的順利進行,把他帶出了教室,希望他冷靜后能夠正視自己的問題。在教學主任反復冷靜分析后,他仍然執(zhí)拗地認為“自己就應該這樣揍他一頓”,才能夠制止住那個孩子的“嘴欠”。教學主任看當時是多說無益,就想著和他父親聯(lián)系一下,也方便了解這個孩子的情況再開展教育。
為了不耽誤他上課,就讓他先回教室。就在進教室后,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現(xiàn)了:他沒有走到自己的位子,而是中途折向那個孩子,再次揮拳!
幾個男生又沖上去阻攔,班主任也臉色驚詫地跑過去……
教師 下午,教學主任遇到班主任詢問此事,班主任說:“解決了?!眴査趺唇鉀Q的,班主任說:“那個孩子就是那樣容易沖動,中午去吃飯的時候他好了。然后,就沒事了……”這……就是解決了?畢竟班主任太過年輕,問題怎么能這樣解決呢?
解決 年輕班主任考慮事情過于簡單,教育要是依靠學生自己的心情好了就可以了,那還要什么教育?不管是對學生還是對班主任,這次教育的引導看來勢在必行。
教學主任把情況和班主任做了分析,請她聯(lián)系家長前來解決問題。班主任提到孩子的母親剛剛做了癌癥手術,等待化療。教學主任沉吟了一下,想到如果因此放棄這次教育的機會,可能會毀了這個學生,也同樣會給這個家庭雪上加霜。從教育的長遠來看,這次的事件不能就此翻過,教育是良心活兒,憑借著對孩子未來發(fā)展的良心,必須和家長同心協(xié)力,共同教育,真正促進孩子成長。
和班主任商定后,擬定了教育步驟:
一是教育言語侵犯別人的那個男生,友愛同學,不再諷刺挖苦別人;孩子、家長寫出書面致歉和保證。
二是請這個打人孩子的家長到校,分析孩子存在的真實問題,讓孩子明白“沖動是魔鬼”“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真正樹立起紀律和規(guī)則意識。
當天下午,班主任就聯(lián)系了用言語攻擊別人的那名同學的家長,畢竟“解鈴還須系鈴人”。家長支持教育,讓這個孩子寫了保證書,家長督促執(zhí)行。
教學主任和班主任又約談了打人學生的父親。孩子母親的病情使這位父親感到壓力很大,他沒有太多時間關注孩子,也沒想到孩子在學校會這樣沖動,無視紀律。教學主任耐心和家長說明原委,沒有一味指責,而是從解決孩子無法控制自身情緒和無視紀律問題的角度進行溝通和交流。隨著耐心地一層層抽絲剝繭,家長逐漸明白了老師既理解孩子又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成長考慮,也意識到此刻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表示會積極配合。
年輕的班主任一直靜靜地聽著教學主任和家長的交流,不停地點頭贊同。
事情結果也印證了共同教育的力量:那名同學來了以后,他父親結合教學主任說的重點進行了教育,不再強調客觀原因,孩子終于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流下了后悔的眼淚……
案例反思
教育要有敏感性 這次事件,如果以班主任說的“解決了”的方式結束,可想而知,兩位同學的矛盾依然存在,未來某一天,積累的矛盾勢必會更大地爆發(fā),而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為導火索。作為教師要有教育的敏感性,要讓教育真正地深入學生內心,就必須直指問題的根源,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問題,從而痛下決心、真正改錯。年輕的教師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敏感性,抓住教育的最佳時機。
教育要有前瞻性 教育,不能只著眼于眼前,打架僅僅是制止就完了嗎?教師是否看到這次打架和學生未來成長的關系?學生是否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改正,未來更好地進步?家長是否明白孩子錯在哪里,知道以后該采取怎樣的教育措施促進孩子成長?
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就看到眼前的事,更要從眼前看到未來。不利于學生未來發(fā)展的事,就要及時進行教育、引導,因此,教育從來無小事。從促進人的未來發(fā)展角度考慮,從祖國的未來發(fā)展考慮,教育確實需要具有前瞻性。
教育要發(fā)揮最大功效 這件事的處理,不僅促進了一個孩子的改變和進步,而且促進了一位青年班主任的成長,教育的功效得到了更好的發(fā)揮。對于年輕班主任的培養(yǎng)和幫助,理論學習是必要的,教育實踐中指導更為重要。一個個“事件”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青年班主任近距離觀摩、學習老教師的處理方法,更有助于他們在實踐中成長。培養(yǎng)青年教師、傳承優(yōu)良教育傳統(tǒng),是老教師的一種責任:老教師不僅僅要幫助青年教師教育學生,更要在這鮮活的事例中教給他們教育的理念、策略、責任心……將教育的功效發(fā)揮到極致,最終更好地促進學生與青年教師的“雙發(fā)展”。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q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