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小學英語教學也應以培養(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文化品格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英語教學人文化的集中體現,是學生全方位理解英語文化、感知世界組成的重要保障。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借助于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涉及到的一些英語閱讀語篇,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禮儀習慣,挖掘語言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及文化內涵,進而樹立起完整的世界意識。
一、結合語境,了解禮儀習慣
禮儀習慣是文化的部分體現,也是反映文化特點的重要因素。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特色,可以從了解其禮儀習慣入手。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語篇閱讀時,要從閱讀中獲得文化知識,引導其充分體悟語篇中的語境設定,做到設身處地參與到語境中,進而體悟和了解西方文化熏陶下的禮儀習慣。譯林小學英語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層面,系統(tǒng)構建了文化知識。
比如:在講解“A party”一課時,先帶領大家熟悉了相關的單詞和詞匯,再帶領大家熟悉教材中Story time中的語篇。語篇中提到“Its Childrens Day this Sunday.”可見,這是一篇描寫兒童節(jié)的文章,在學習了語篇內容之后,學生對party也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時,筆者創(chuàng)設情景,要求學生根據情景創(chuàng)編對話,切身體會這篇故事的語境,分析同一場景中西方的交流特色,從而感知西方禮儀文化。如提到“Here are some presents for you.”時,英語中一般會回復“Thank you!”,并當面打開禮物。而在中國則是用更加委婉的方式表達感謝。另外,還有在表達贊美時,相較于東方的謙虛美德,西方禮儀中則是欣然接受,這些禮儀習慣都可以在閱讀語境中細細體會。
可見,禮儀習慣的了解是理解文化背景的前提,也是學生拓寬視野、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借助于英語閱讀語篇下的語境,不僅可以活躍英語課堂,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也可以使其在具體的語境設定中,感知西方禮儀習慣,為文化品格的培養(yǎng)奠基。
二、推敲語言,探究價值取向
語言是思維的窗戶,也是文化的直接體現。因此,仔細推敲西方文化背景下孕育的語言,可以直觀體悟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探究西方國家價值取向,窺得其文化內涵。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和推敲一些典型的西方特色語言,進而感知中西方文化差異,探究異域價值取向,充實學生的英語內涵。
比如:在講解“A healthy diet”一課時,學生們接觸了許多食物的名稱,如“cakes”“ice creams”等。課內閱讀時,筆者要求大家翻譯“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以此來講解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學生們翻譯出了許多不同的版本,于是筆者為大家講解了英語諺語的特性,很多諺語都不可以直譯,而是要經過仔細地推敲。
再如:諺語“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用漢語直譯就是“別把你的手指放在餡餅上”,其實不然,這句英語諺語的意思是“不要多管閑事?!弊屑毻魄眠@句話,筆者就會發(fā)現其中暗含的“西方崇尚個人主義,向往獨立自主性”的價值取向。
可見,西方的許多觀念及價值取向都在語言中有所體現。學習英語之余,仔細推敲語言特點,既能學習不同的語言特色,掌握西方諺語的表達方式,也可以由此了解西方國家及民族的歷史、社會制度、社會觀點及價值取向,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
三、理解內涵,培養(yǎng)文化自信
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思想,文化學習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還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內涵。英語教學要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樹立世界意識,同時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是對國家和民族文化價值的肯定和認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
例如:筆者在教學“Holiday fun”這一主題時,課文中簡單介紹了Shanghai Museum, the Bund, the Palace Museum, the Great Wall, the Summer Palace。為了幫助學生形成直觀認識,對祖國的源遠文化產生自豪感,筆者收集了相關視頻、圖片,帶領學生游覽祖國的歷史文化勝地,并通過小組合作制作以“the places of interest in China”為主題的圖畫書。學生在活動中豐富了英語知識,并感嘆于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歷史。在學習“An interesting country”時,筆者在學習story time后,把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別,讓他們收集資料,分別介紹世界上各個國家。其中,部分同學選擇了介紹中國,有一組以“A Great Country”為題,向我們全面展示了中國的風土人情、四大發(fā)明等,從中我們能深深感受到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祖國文化的認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交流的工具。交流是手段,通過與文本交流、與師生交流,產生思想上的碰撞和升華才是最終的目的。因此,教師在小學英語的講解中,要時刻明白自己的職責所在,不能只是讓學生學會幾個單詞和簡單的語法,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意識得到鍛煉,讓學生視野更加廣闊,思維更加開闊。
總而言之,聚焦于英語語篇的閱讀過程,促進小學生對中外語言及文化的理解,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文化品格的具體要求,還是學生全方位地認識世界、增強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更是切實踐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師應充分結合具體教學過程,分析語篇語境、推敲交流語言、比較中西差異、培養(yǎng)文化自信,以期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