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珍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面臨著更高要求的挑戰(zhàn),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角色轉(zhuǎn)變,促使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探索更加新穎的教學方式,以確保教學目標的完成。在此過程中,問題教學法被廣泛運用到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把書本中的知識點和重難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完成閱讀,然后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破解問題的方法,這樣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習慣也得到了正面的指引和培養(yǎng),自主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升。
一、“問題教學法”的概念
問題教學法到底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就是指帶著問題開展教學活動的方式。其中,重點在于“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難度合適又有一定挑戰(zhàn)的問題,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從而提升他們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問題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和學生一道平等交流,共同摸索,給予學生提出觀點和想法的空間,對他們有新意的觀點要給予鼓勵和肯定,糾正錯誤的時候要態(tài)度平和,讓學生感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自主性強的學習中收獲愉悅的情緒。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因素分析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受多方面原因影響,這里闡述兩個最主要的因素:教學目標設計與教學方式方法。
目前來看,有部分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定的時候,通常不會從學生的具體需求、興趣點和喜好出發(fā),而是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確的,學生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完成就會收獲好的學習效果。然而事實卻并不是這樣,要知道,我們教學的目標是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如果不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教師閉門造車制定的教學目標有可能過高,也可能過低。目標過高會讓學生聽不懂,學不會,進而會對學習產(chǎn)生恐懼,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相反,如果教學目標過低又會讓學習過程缺乏挑戰(zhàn),學生提不起興趣,教學效果更不會好。
另一個制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學方式方法的科學性。個別教師還是會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枯燥的課堂教學只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習效果自然不會好。只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用充滿趣味性的方式去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產(chǎn)生興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問題教學法就是一種能夠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三、“問題教學法”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學生主體地位不明、教學重點不突出等弊端,問題教學法可以很好地消除這些弊端,提升教學效果。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問題教學法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過于呆板,同時被長時間的使用,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已經(jīng)產(chǎn)生麻木之感,很難產(chǎn)生學習興趣,同時也缺乏閱讀的積極性。但是通過問題教學法,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通過啟發(fā)式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進而使其更愿意學習相關內(nèi)容。除此之外,通過問題教學的方法可以使課堂中的重點凸顯出來,教師通過問題進行引導的內(nèi)容就是課堂的重點,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印象,又有利于學生明確閱讀中的重點內(nèi)容,更好地進行閱讀。
員.問題教學法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是常態(tài),學生長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一旦教師講的內(nèi)容失去吸引力,無法聚集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出現(xiàn)教師在講,學生走神的狀態(tài)。強制性地要求他們集中精力聽教師講,往往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還會讓他們懼怕教師,消耗他們的學習興趣。
而通過問題教學的方法,有利于打破傳統(tǒng)觀念中的師生關系,讓老師更多的放權于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中,學生不再單純地被動接收知識,而是需要參與其中,主動去尋找答案來獲取知識。這種方法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使課堂不再枯燥無味。
圓.問題教學法讓課堂重點突出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靠教師講,因為知識點比較多,教師如果沒有特別高超的專業(yè)能力,就容易在課堂中追求面面俱到而失去了重點,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學生的精力和課堂教學的時間,也會讓學生吸收不到重點,達不到想要的教學效果。
問題教學法是教師根據(jù)教學重點提前設置好問題,再讓學生主動探索答案的方法。這樣一來,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圍繞重點在開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目的性更強,也更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猿.問題教學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上述論述,現(xiàn)在進入問題教學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具體應用方法的探討。我們從教學流程設計來看,問題教學法主要有三個流程,即: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反思整理。這三個流程構成一個閉環(huán),可以從頭到尾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在通過問題教學法進行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流程性和順序性,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設置合理的教學內(nèi)容,從而更好地進行閱讀教學,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4.提出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法,首先要提出問題。問題的來源有兩個:教師提問和學生提問。教師要預先根據(jù)教學重點設問,也要引導學生敢于質(zhì)疑,積極提問,拓展他們的思維,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提問,就是教師根據(jù)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有目的性地設計問題。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巧妙設問,引導學生進入狀態(tài)。經(jīng)過課間休息的放松,如何讓學生快速融入到課堂內(nèi)容中來,巧妙設問就顯得至關重要。以巧妙的提問作為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課堂,讓他們更加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將思維融入到閱讀材料中去。
例如,三年級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兩首》這一課的閱讀教學時,可以圍繞“重陽節(jié)”設問:“大家知道重陽節(jié)都有些什么習俗嗎?古人是怎么過重陽節(jié)的呢?”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跟自己生活經(jīng)歷相關的問題去閱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從中去找出答案。
二是針對性設問,幫助學生掌握難點。在小學生閱讀課文時,通過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學生可以讀懂大部分的內(nèi)容,但對于各個課程中涉及的難點,學生掌握起來會有很大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重點突出,專門針對這些重難點來設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理解和掌握。
比如:四年級的學生學習《生命生命》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按照由淺入深的方式設問:“課文涉及到了什么生命?”“怎么理解對自己負責?”“怎么理解生命的意義?”“要怎樣對待生命?”用這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遞進式提問,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nèi)容。
除了教師提問外,還要發(fā)揮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在閱讀中主動發(fā)掘問題,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幫助學生一起展開探索,尋找答案,解決問題。
5.解決問題
有了問題后,就要尋找問題的答案。問題教學法是要讓學生具備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主動探究,尋找答案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化的,需要教師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引導。
以《詹天佑》這篇課文為例,學生可能會疑惑:為什么說詹天佑杰出呢?他的愛國又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呢?當學生有了這樣的疑問,教師就要肯定其質(zhì)疑精神,然后和他們一道去課文中尋找依據(jù),回應他們的疑惑。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通過成立小組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尋找答案。培養(yǎng)他們交流合作尋求答案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也要做到平等友善,摒棄傳統(tǒng)理念,以更具親和力的方式去引導學生閱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xiàn)有效的雙向互動,努力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尋找到正確的答案。
6.反思整理
在問題得以解決后,就到了最后一步———反思整理。問題教學法要達到最初設置的教學目標,少不了反思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qū)σ呀?jīng)得出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過程進行總結和進一步升華。此后,遇到同類問題的情景,他們在反思總結中得出的經(jīng)驗將轉(zhuǎn)化為他們主動探索、互助交流、破解難題的能力,對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以及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好處。
舉個例子,在結束《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入《格林童話集》之類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展開探究,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使他們在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多豐富的知識。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中解決問題的情況,幫助他們及時地進行反思和總結,并完成整理工作,進一步鞏固教學成果,提高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問題教學法對于改善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不足有著相當明顯的效果,應該被廣泛推廣和應用。教師要以問題為核心,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積極創(chuàng)新,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力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在運用問題教學法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提問、解答、反思整理等環(huán)節(jié)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拓寬思路,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互助交流、破解難題的能力。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中,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實現(xiàn)教學效率的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