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雷 閆李軍
(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技術院 合肥 230000)
研究區(qū)位于郯廬斷裂帶南段東側、揚子地塊東北緣的滁州褶斷帶內,其北側以響水-盱眙斷裂為界與膠南造山帶毗鄰,南側以滁河斷裂為界與沿江褶斷帶之北帶巢湖褶斷帶相接。(圖1)。
圖1 區(qū)域構造簡圖
滁州褶斷帶位于膠南造山帶南部,響水-盱眙斷裂與滁河斷裂之間,呈北東向延伸。出露地層主要為震旦系、寒武系及奧陶系,其中震旦系下統(tǒng)為雜陸屑-硅質頁巖建造,震旦系上統(tǒng)與寒武系以碳酸鹽巖建造為主,奧陶系為泥質碳酸鹽巖建造和單陸屑建造。帶內構造變形強烈,表現為背、向斜相間緊密排列的線形復式褶皺,以及幾乎全為軸面傾向北西的倒轉褶曲。斷裂伴隨褶皺發(fā)育,主要為北東向,后期見有北北東向及南北向斷裂。巖漿侵入活動較弱,僅于北東向斷裂近側與滁州北部有燕山中晚期的石英閃長巖、石英二長巖小巖株及閃長玢巖脈分布。
震旦系燈影組中段NE-NNE向層間破碎帶或斷裂帶是大廟山礦床最重要的控礦(含礦)構造。礦體形態(tài)產狀嚴格受層間破碎帶或斷裂帶的制約,一般呈似層狀、透鏡狀,走向N55°~25°E,傾向NW,傾角45°~70°。大廟山金礦體規(guī)模不大、埋深淺,這與控礦構造規(guī)模較小有關。從礦化豐度及單礦體儲量看,最具經濟意義的為Ⅱ號礦體,單體金儲量占大廟山金礦床總儲量的80%左右。
Ⅱ號金礦體位于大廟山金礦床東部,靠近黃-馬斷帶,被一條發(fā)育在震旦系燈影組中段的斷裂破碎帶控制。破碎帶波及寬度變化較大,在0.5~4m 左右。沿斷裂破碎帶發(fā)育了構造透鏡體、斷層泥、碎裂巖、碎斑巖、構造角礫巖、劈理化泥灰?guī)r,局部出現粗糜棱巖及流動構造。沿控礦斷裂,硅化、碳酸鹽化、重晶石化、黃鐵礦化及褐鐵礦化比較強烈。特別是硅化,局部出現交代石英巖。構造巖是主礦化巖石,不同成分的蝕變角礫巖是主要的礦化載體,控礦破碎帶內的某些區(qū)段或部位中部分仍保持著原巖特征的巖石也具有較好的礦化。礦化豐度較高的巖石,內部發(fā)育了團塊狀、斑點狀及稀疏的微細脈狀硅化和碳酸鹽化及褐鐵礦化,致使巖石顏色色調加深,硬度增大。
龍王尖金礦點位于大廟山北西1千米左右,龍王尖山頂的東坡。礦點處于上陳-虎山向斜的NW翼,與處于該向斜SE 翼上的大廟山礦床相呼應。礦點及外圍自西向東依次出露了震旦系燈影組中段及上段,地層總體走向N65°~45°E,NW傾,傾角40°~70°。
區(qū)內次級小型褶皺發(fā)育,大都為軸面向SE 倒轉的背形、向形褶皺,在其倒轉翼上往往發(fā)育了與褶皺相循的小規(guī)模壓扭性斷裂構造。與大廟山地區(qū)類似,構造多發(fā)育在泥灰?guī)r部位,形成巖石的劈理化、片理化、角礫巖化、碎裂巖化以及斷層泥,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硅化、碳酸鹽化、鈉長石化等蝕變現象。區(qū)內閃長玢巖脈發(fā)育,多沿NE 向、NNW 向斷裂侵位,其產狀受斷裂控制。
龍王尖發(fā)現4個小型金礦(化)體,位于一個軸面向SE 倒轉,向NW 陡傾的次級背斜的核部及其NW翼和幾條小型NE 向層間破碎帶附近。礦體所處褶皺轉折端處及其附近的巖石,大都已角礫巖化,其原巖主要為泥灰?guī)r。由于強烈的硅化和碳酸鹽化,以膠結物形式出現的石英和碳酸鹽礦物在整個巖石中所占比例往往大于泥灰?guī)r角礫。角礫巖是重要容礦巖類之一。
研究區(qū)及周邊目前已發(fā)現金礦點、礦化點主要沿著玉屏山-燕子山-大廟山-楊梅山-花山洼一帶分布,形成一北東向金礦化帶。其礦化類型有兩種:一是接觸交代型,產于石英閃長巖、閃長玢巖脈與其圍巖接觸帶;二是微細浸染型,產于黃馬斷裂帶的次級斷裂破碎帶內。金礦的形成、分布與區(qū)內的侵入巖及構造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區(qū)內的主干構造—黃馬斷裂帶起著主導的控巖控礦作用。
金礦的形成有幾個共同特征和有利條件:①地層條件:震旦系燈影組是多個礦點的主要含礦及賦礦層位;②地質構造條件:已發(fā)現的具有找礦前景的金礦點、礦化點大部分分布于黃馬斷裂帶西側(上盤),其主要礦體或礦化體定位于其次級斷裂或層間擠壓破碎帶內。凡是控礦構造,其形變相變較之于非控礦構造要強烈;而對于同一條控礦構造,碎裂巖、構造角礫巖、斷層泥、片理劈理比較發(fā)育區(qū)段,金礦化相對富集。晚期發(fā)育的北東向和北西向脆性斷裂和破碎帶,均為巖漿活動及成礦溶液提供了容礦和賦礦空間;③巖漿巖條件:脈巖主要有閃長玢巖及脈狀產出的隱爆角礫巖,他們多數產于黃馬斷裂帶的次級沖斷裂或層間擠壓破碎帶內,部分直接穿于主斷裂,產狀、形態(tài)受構造控制。脈巖的發(fā)育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熱動力條件,是有效的找礦標志。區(qū)內及周邊多數金礦點、礦化點附近都有脈巖,以閃長玢巖最為普遍。
黃馬斷裂帶在本區(qū)沿柏洼-刀山-烏龜山-大廟山一帶分布,斜貫本區(qū)中部,出露長度約6km,影響寬度1~2km,總體呈“S”形展布,北東段走向近南北,中段走向北東40°~45°,南西段走向近南北。斷裂帶由主斷裂及其上盤的多條次級斷裂組成,剖面上呈“疊瓦狀”排列。斷裂所切割的地層為震旦系燈影組、寒武系黃栗樹組。斷裂兩側地層因構造活動影響而出現一些小型褶曲或揉皺。斷帶內巖石破碎,常有碎裂巖、斷層角礫巖、斷層泥、硅化巖發(fā)育,有些角礫巖經再次破碎,組成晚一期角礫巖。擠壓片理、劈理、構造透鏡體等現象也較普遍。燕山期石英閃長巖及諸多閃長玢巖脈、英安玢巖脈沿斷裂某些地段貫入,并見脈巖被碾碎而形成角礫成分以閃長玢巖為主的構造角礫巖。
區(qū)內發(fā)現多個土壤地球化學異常帶,以刀山地區(qū)異常(圖2)最為典型。異常以Au 為主,呈北北東向展布,向北向西延出區(qū)外,與斷裂發(fā)育吻合,說明區(qū)內北東向構造既是控礦構造亦具備成礦條件。金礦化多產于巖石裂隙間及破碎帶角礫巖中,說明礦體賦于次級斷裂或層間擠壓破碎帶內。該異常帶出露地層為震旦系燈影組白云巖和灰質白云巖、泥質灰?guī)r;寒武系黃栗樹組硅質泥巖和薄層硅質巖;楊柳崗組灰?guī)r,泥質灰?guī)r。其中燈影組(Z2dn),出露廣泛,為主要的含礦賦礦層位,根據巖石類型、巖性組合可分為下、中、上三段。①下段(Z2dn1)主要為碳酸鹽巖夾碎屑巖;②中段(Z2dn2)為主要含礦及賦礦層位,第一巖性層(Z2dn2-1):灰-淺灰色中-厚層微晶白云巖、含灰質白云巖、含鮞?;?guī)r,間夾3~4 層土黃色-褐黃色薄層泥(頁)巖,不含硅質條帶或硅質結核,上部為一套中厚層狀(碎裂)石英砂巖、粉砂巖,該巖性層在大廟山為含金層位;第二巖性層(Z2dn2-2):灰-青灰色、灰白及黃灰色中-厚層含硅質條帶細晶-微晶白云巖、灰質白云巖、鮞狀灰質白云巖、泥質白云巖,間夾4~6層褐黃色-青灰色泥灰?guī)r或泥質白云巖,為區(qū)內主要含金層位,本層巖石含硅質條帶或結核,普遍發(fā)生碳酸鹽化,其次褐(黃色)鐵礦化和絹(水)云母化,絕大多數巖石破碎,泥灰?guī)r或泥質白云巖劈理及片理發(fā)育。第三巖性層(Z2dn2-3):下部為灰黃-灰白色中-厚層微晶白云巖,灰質白云巖及灰?guī)r,局部具有硅質條帶,夾1~2 層薄層泥灰?guī)r或泥質白云巖,上部為灰黃-褐黃色中-厚層狀微晶灰質白云巖、白云巖、硅質條帶白云質灰?guī)r,夾兩層泥灰?guī)r或泥質白云巖,頂部有一層厚約1m 左右、層位穩(wěn)定的鮞狀白云巖,該段是金、砷、銻等元素的重要和主要賦存層位;③上段(Z2dn3)為灰黑色厚層含瀝青質細晶-微晶白云巖夾淺灰-灰黑色厚層微晶灰?guī)r,上部硅質含量較高。地表出露多條閃長玢巖脈,礦化與閃長玢巖脈契合,兩側圍巖褐鐵礦化比較強烈,主要在燈影組中段白云巖和黃栗樹組硅質巖中沿裂隙發(fā)育。
圖2 刀山地區(qū)金元素異常圖
坡塘洼地區(qū)具備成礦的幾個特征和要素:有利的區(qū)域成礦地層條件:燈影組地層,其物理化學性質為成礦提供基礎建造;有利的構造地質條件:黃馬斷裂及一系列北東向次級斷裂和層間擠壓破碎帶,為成礦提供容礦空間;有利的巖漿巖條件:脈巖閃長玢巖及脈狀產出的隱爆角礫巖,為成礦物質活化和遷移提供了重要的熱動力和物質來源。針對重要異常區(qū)及已發(fā)現的礦點進行進一步查證工作和成礦研究很有意義,成礦潛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