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霞,于程程,梁聲,高靈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老齡化逐漸加劇,我國腦卒中(CS)患病率也隨之上升,據(jù)調查,CS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每年有200萬人發(fā)生致死性CS,且從2015年開始,每年以8.7%的速度持續(xù)增長,其中有65%左右患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喪失[1]。CS患者發(fā)生昏迷、呼吸暫停等危急情況時,需給予氣管切開術建立人工氣道,以保障患者呼吸道順暢,但氣管切開對上氣道完整性會造成一定損傷,會危害患者發(fā)聲功能以及影響其失語癥恢復,對患者肺康復造成極大程度的影響[2]。故針對CS氣管切開患者,需盡早采取有效、合理的肺康復訓練,以促進患者呼吸功能恢復,提升治療效果,加快患者恢復速度。故本文就此進行研究,闡述如下。
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本院選取的98例CS后氣管切開患者分為兩組,各49例,資料源自2019年6月~2020年6月。其中康復組男、女各27、22例,年齡在47~71歲,平均(62.53±5.22)歲;病程為2~20d,平均(13.25±2.11)d。參照組男、女各28、21例,年齡在49~70歲,平均(62.17±5.08)歲;病程為2~19d,平均(13.54±2.04)d。兩組基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入組標準:(1)無法耐受封管與拔除氣管套管;(2)均知情同意;(3)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3]中CS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患有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2)嚴重氣管狹窄患者;(3)患者既往有精神病史。
所有患者在達到試封管條件前,依據(jù)患者病情給予抗感染、化痰等對癥治療措施,必要時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若患者存在誤吸風險,氣切管為未帶聲門下吸引功能的氣切管,更換為帶聲門下吸引功能的氣切管,給予氣切氣囊以及痰池管理,每6h對氣囊壓力進行評估,每2~4h抽吸痰池液體。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加強口腔護理,2~4次/d,對其飲食進行干預,調整腸內營養(yǎng)方式,針對口、鼻腔分泌物多者,需少食多餐,并控制每次鼻飼量,定期對患者進行按摩,并給予吸痰處理,必要時給予一定的心理干預等??祻徒M采取肺康復訓練,方式如下:(1)體位引流:對患者肺部需引流部位進行評估,對其體位進行調整,進行引流,5~10min。(2)輔助排痰:采取叩擊、機械排痰。指導家屬在患者肺部體表投影區(qū)自外向內、自下而上的方向進行叩擊,叩擊120次/min左右,每部位叩擊3~5min,必要時使用震動排痰機進行排痰,設置頻率≤1500轉/min,每個部位5~10min。(3)咳嗽訓練: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體位,教會其有效咳嗽以及腹肌收縮方式,同時教會患者緩慢深呼吸,在其呼氣時做3次哈氣以感腹肌收縮,練習發(fā)“K”音以感聲帶緊繃、聲門關閉與腹肌收縮,指導患者將上述動作結合,引導其做深而放松的吸氣,隨后進行急劇的雙重咳嗽。若患者有痰無力咳嗽者,可使用右手拇指、中指對總氣管進行按壓,以刺激患者咳嗽,或使用一只手掌部置于患者劍突遠端上腹部,另一手按壓在前一手上,囑患者盡可能深呼吸,在其咳嗽時給予幫助,按壓腹部,將橫隔向上推以增強膈肌反彈力。(4)呼吸訓練:指導患者進行縮唇訓練、腹式呼吸,縮唇呼吸時緊閉口唇,使用鼻吸氣,到達極限后,將口唇縮攏成吹口哨狀,隨后緩慢呼氣,同時收腹;患者實施腹式呼吸時選用呼吸器進行,以呼吸器內浮力球起伏作為阻力以及訓練標準,同時可教會患者自主使用呼吸訓練器實施自我康復訓練,每次訓練10min/次,2~3次/d。
使用洼田氏飲水試驗[4]評估兩組吞咽功能,1級:在5s內1次咽下30ml水,且不嗆咳;2級;分2次咽下30ml水,且不嗆咳,時間>5s;3級:1次咽下30ml水,有嗆咳;4級:分2次咽下30ml水,存有嗆咳;5級:分2次以上咽下30ml水,頻繁嗆咳,且時間>10s。優(yōu):吞咽功能1~2級,良:3級,可:4級,差:5級。吞咽功能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使用呼吸訓練器對兩組最大呼氣量與吸氣量進行分析。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評估兩組生活質量,量表分值在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佳。
康復組吞咽功能優(yōu)良率95.92%高于參照組73.47%,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吞咽功能優(yōu)良率[n(%)]
干預前兩組最大吸氣量、最大呼氣量對比無差異(P>0.05),干預后,康復組均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最大呼氣量與吸氣量對比(x±s)
干預前兩組ADL對比無差異(P>0.05),干預后,康復組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ADL評分(x±s)
氣管切開套管的留置時間過長,會造成患者上呼吸道失去保護功能,同時與外界直接形成呼吸通道,極易導致外源菌侵入此通道,進入肺部引起呼吸道感染,同時下呼吸道濕化、加溫不足等,可損傷氣管、造成支氣管黏膜損傷,增加痰量,對患者身體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6]。
肺康復訓練中通過對患者康復進程實施實時評估,可對康復訓練提供有效的價值參考數(shù)據(jù),制定更為優(yōu)質、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方案[7];制定與持續(xù)改進呼吸功能訓練方式與內容,可加強患者肺通氣,增加咳嗽機制效率,以此改善其呼吸肌肌力、耐力以及協(xié)調性,同時可顯著改善胸廓活動度;對患者建立有效的呼吸方式,可糾正患者病理性呼吸,促使痰液有效排出,以此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與組織液循環(huán);指導患者處理呼吸急促方式,并進行相應健康宣教,可改善預后,提升患者日后生活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可使其在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能夠盡快恢復患者呼吸功能,例如正常氣道濕化、加溫[8];提升患者呼吸肌功能,可促進痰液引流,降低肺部感染發(fā)生率,進而改善其肺部與支氣管組織血液代謝能力,增強氣體交換效率。相關研究顯示,經過科學、合理的呼吸功能訓練,可使氣管切開患者呼吸功能恢復與提升,協(xié)助其縮短氣管切開套管留置時間,增強患者整體功能。本文結果顯示,對比參照組,康復組吞咽功能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參照組,表明肺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有利于患者盡早康復;本文研究得出,康復組最大吸氣量、最大呼氣量均高于參照組,表明肺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咳嗽反射逐漸恢復,糾正其呼吸,以此建立有效的呼吸方式,恢復患者呼吸功能;本文研究顯示,康復組對比參照組ADL較優(yōu),表明肺康復訓練不僅能夠提升患者呼吸功能,同時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中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對比常規(guī)康復訓練,給予患者肺功能訓練,可改善其吞咽功能,以此促進其呼吸功能恢復,為患者日后生活質量提供保障,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