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寧,曹文忠,周明興,全 坤,曹 敏,黃華文,劉華春
(廉江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 廣東 廉江 524400)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的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循環(huán)發(fā)生中斷,導致呼吸驟停以及意識喪失。心臟驟停在發(fā)生之后腦部血流會出現突然中斷的情況,一般在10s 之內喪失意識,如果救治及時可以存活,如果救治失敗則會導致死亡,機體自發(fā)逆轉的可能性非常小。作為一種危重疾病,疾病自身搶救成功的概率較低,但是在搶救過程中對于時間的控制非常關鍵[1],而靜脈通道的建立則是搶救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搶救過程中發(fā)現患者使用常規(guī)肘靜脈穿刺建立靜脈通道難度較大,但是心臟驟停導致頸外靜脈保持充盈的狀態(tài),管徑較粗,如果使用左側負壓逆向頸外靜脈穿刺,則可以提升穿刺成功率并且節(jié)省穿刺時間,對于搶救更加有利[2]。本文對左側負壓逆向頸外靜脈穿刺救治心臟驟停的臨床使用效果進行探討,內容如下。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60 例心臟驟?;颊邽檠芯繉ο髮⑵潆S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由16 例男性、14 例女性患者組成;年齡24 ~66 歲,平均(45.34±13.45)歲;心臟驟停時間1 ~6 min,平均(3.12±2.11)min;研究組由17 例男性、13 例女性患者組成;年齡在23 ~66 歲之間,平均(44.98±13.97)歲,心臟驟停時間1 ~6 min,平均(3.11±2.14)min。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兩組患者均實施病因治療、持續(xù)心臟按壓、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以及補液等常規(guī)救治。
研究組使用BD Insyte 靜脈留置針作左側負壓逆向靜脈穿刺建立靜脈通道,平臥位,肩下坎放置軟枕,將頸部過伸,使頭部偏向右側(穿刺對側),將靜脈血管充分暴露出來,并對靜脈進行固定,去除留置針在排干空氣后將調節(jié)器關閉,在頜骨、鎖骨上緣中點的位置確定連接線,以連接線1/3 的位置作為穿刺點,對穿刺點周圍進行消毒,左手中指使用輸液管進行纏繞,一般為3 圈,完成之后將中指內收,對穿刺點上方進行按壓使血管充盈,進行穿刺,進針角度與皮膚呈10 ~15°,進針后將皮膚松開同時松開纏繞的輸液管,在回血之后將穿刺針角度降低,針芯退出0.2 ~0.3 mm,針頭全部送入血管,抽出針芯,固定留置針。
對照組使用BD Insyte 靜脈留置針進行肘靜脈穿刺建立靜脈通道,確定穿刺點并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回血后降低穿刺針角度,緩慢退出針芯,固定留置針。
(1)穿刺成功率。(2)穿刺質量。指標包括穿刺耗時、建立靜脈通道耗時以及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3)搶救質量。記錄24h 存活率、腦死亡以及康復出院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穿刺成功率93.33 高于對照組80.00%,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較(例)
研究組穿刺耗時、建立靜脈通道耗時、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穿刺質量比較( ± s)
表2 兩組患者穿刺質量比較( ± s)
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min研究組 30 4.21±1.14 5.12±3.12 8.11±2.16對照組 30 7.12±2.13 9.32±4.11 12.34±2.13 t 6.579 4.458 7.637 P<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 穿刺耗時/s建立靜脈通道耗時/s
研究組24h 存活率高與對照組腦死亡率低于對照組(P >0.05);研究組康復出院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搶救質量比較[n(%)]
心臟驟停的危害非常大,會在較短時間內對患者的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和組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心臟驟停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患者出現室顫的情況,心室肌在短時間內出現快速且不規(guī)則的顫動,頻率甚至可以達到300 次/min,患者的心肌在較短時間內嚴重受損;第二種是患者出現了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此時患者的大動脈沒有搏動現象,這類患者往往本身有室性心動過速疾病史,非常容易導致患者猝死;第三種屬于心臟靜止,患者的心肌功能基本消失,無法進行機械收縮,心電圖呈現一條直線的表現,心室電活動停止;最后一種為無脈性點活動,患者的心臟無機械收縮的表現,無法對外進行泵血,雖然可以在心電圖中看到電活動節(jié)律,但患者的大動脈無搏動,同樣需要快速進行搶救。心臟驟停一旦發(fā)生,患者心臟的射血功能驟然消失,身體循環(huán)突然被打斷,會導致患者瞬間呼吸停止和意識喪失,10min即可導致患者死亡,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搶救。心臟驟停給藥途徑包括外周靜脈、骨通道和中心靜脈。其外周靜脈包括肘靜脈、股靜脈以及頸外靜脈,但是患者在心臟驟停之后經過該方式穿刺難度較大,而骨通道則需要使用特殊的儀器,耗材非常昂貴[3]。因此使用左側負壓逆向頸外靜脈穿刺效果較為理想,可以更加快速的建立靜脈通道,藥物可直接進入心臟,對于搶救起到促進作用[4]。
數據顯示,研究組穿刺成功率93.33%高于對照組73.33%,研究組穿刺耗時、建立靜脈通道耗時、自主循環(huán)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研究組24 h 存活率、康復出院率均高于對照組,腦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原因:選擇頸外靜脈進行穿刺血管條件較好,相對直徑粗,并且與心臟的距離較近,可縮短循環(huán),血液流速也較快,可以將藥物及時快速的送至心臟[5],建立真心循環(huán),顯著提升搶救成功率。該方式與四肢穿刺進行對比穿刺更加容易實現,節(jié)省了穿刺所使用的時間,為患者的治療最大限度的爭取時間;傳統(tǒng)穿刺模式下操作人員站立角度和穿刺方式均存在些問題,會對進針角度產生影響[6],并且操作空間較小,而左側負壓逆向頸外靜脈穿刺采用逆行方式穿刺,面向患者頭部位置,可擴大穿刺空間,因此穿刺成功率得到提升[7];在進針角度方面逆行穿刺之后液體可以在靜脈壓的作用下流入血管,因此回流更好,而將輸液管在手指位置纏繞可以提升機械性壓力,并且使液體管保持真空的狀態(tài),一旦針頭進入血管可以刺激血液立即回流,回血更加容易顯現,血液也可以快速流入穿刺針,可以更加準確的確定針芯退出的時間,在穿刺方面進行更加精準的控制[8]。同時通過左側負壓逆向穿刺不會對右側進行的心臟復蘇各項操作產生影響,相互之間形成一種協同作用,更加有利于時間的控制。
綜上可見,救治心臟驟停使用左側負壓逆向頸外靜脈穿刺方式建立靜脈通道,穿刺耗費時間和人力則顯著降低,提升患者搶救成功率和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