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
雞娃、葷雞、素雞、耐雞、自雞……這些不是什么新開發(fā)的雞肉食品線,而是當今學齡兒童父母圈里人盡皆知的育兒“黑話”。所謂“雞娃”,就是給娃打雞血、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葷雞”,就是主攻語數(shù)外等重點課程;“素雞”,就是通過體育、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的方式豐富履歷,曲線“雞娃”;“耐雞”,是指娃能經(jīng)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強度學習任務;而“自雞”,則是指娃自我加壓,主動給自己安排更多的學習和活動。
讀起來的確震撼。這不是在培養(yǎng)一個孩子,而分明像是在打造一個超能力機械戰(zhàn)警。
然而這樣的成績和規(guī)劃并非完全出于家長個人虛妄的狂熱。如果你讀過威廉·德雷謝維奇關于精英教育的名著《優(yōu)秀的綿羊》,就會知道,這不過是一份典型的“藤校全能冠軍型履歷”。作為耶魯大學教授,德雷謝維奇曾參加過校招生辦錄取工作。早在十年前,除了超高的SAT成績,完成8門大學先修課程、參加10項課外活動并展現(xiàn)超凡才能,就已經(jīng)是申請?zhí)傩5摹皹伺洹??!皞€人履歷的競賽如同兩國之間的核武器競賽”,德雷謝維奇寫道,“沒有一個國家需要2萬顆核彈,除非另一個國家擁有1萬9千顆核彈。沒有人需要11項課外活動,除非另一個學生參加了10項課外活動”。瘋狂“打雞血”并不純粹是為了獲取知識或培養(yǎng)能力。真實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要超越他人,考入名校。
在常青藤盟校學習工作24年之后,德雷謝維奇辭去了耶魯?shù)慕K身教職,寫下了這本《優(yōu)秀的綿羊》,揭露精英教育的問題。在書中,他追溯了常青藤盟校錄取標準演變的歷史,分析了“虎媽”式無限追求子女個人成就的育兒方式的問題,探討了我們應該期待從大學乃至整體教育中獲得什么,并對精英教育會對國家和社會造成的毀滅性影響進行了思考。
在他看來,那些擁有最強大腦和無可挑剔的敬業(yè)精神,善于迎接挑戰(zhàn)、克服困難,適應“在重壓下工作”、不懼無節(jié)制的忙碌,永遠追求卓越、從不給犯錯留一絲空間的“哈耶普”藤校畢業(yè)生,只是一群極其聰明卻完全缺乏方向感的年輕人。
對于當下一邊傾注全部時間和心力“雞娃”、一邊又為“雞娃”造成的教育“內(nèi)卷”所苦的中國家長而言,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并不只在于它敦促我們暫時停下狂亂的腳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們回顧自身成長經(jīng)歷,反思我們?yōu)槭裁磿γ:途⒔逃粠樵?,被裹挾投身于愈演愈烈的教育軍備競賽之中,并思考兩個可能久未思考甚至從未思考過的問題:什么是優(yōu)質的生活?以及該如何擁有那樣的生活?當然,要弄清這兩個問題需要智慧。正如德雷謝維奇指出的,很多人只會說“要”,比如“要錢”“要豪宅”或“要哈佛”,卻不會說“我想要”。因為知道“我想要”什么的前提,是要先弄明白“我是誰”。而發(fā)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從自我意識中找到力量和安全感,這才是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需要探索的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最具難度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