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游矩陣
截至發(fā)稿前,在社交平臺上,水滸卡愛好者們對《小浣熊水滸傳》的關注度還不及游戲媒體和從業(yè)者。奇葩的開局表現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國內手游市場早已廝殺成紅海,《小浣熊水滸傳》這樣的情懷IP到底還能激起市場多大的波瀾呢?
小浣熊干脆面是許多“80后”和“90后”童年主打零食之一,從1999年開始,為了刺激銷量,小浣熊干脆面采用了附贈卡牌的營銷方式。其中包括《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和《封神榜》等多個題材,而水滸卡一直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之所以能夠引起全國內大范圍的收集熱潮,水滸卡正好趕上了幾個重要的契機。
其一,在2000年左右,中小學生的零花錢迎來普遍上漲。其二,央視版《水滸傳》在1998年首播后,水滸故事在民間重新激起了大范圍的熱度。也是通過電視劇的傳播助力,國內青少年大大提升了對水滸人物的認知和興趣。其三,相對于玩游戲、看漫畫和買四驅車等其他娛樂消費,收集水滸卡的一次性開支相對更低。
然而,拋開這些歷史進程中的契機,實際上《水滸傳》這個IP的知名度在四大名著中是墊底的存在。
不管是央視版《水滸傳》的復播次數,還是游戲動漫等衍生作品的人氣,都不及《三國演義》和《西游記》。究其原因,還是在于《水滸傳》中的角色雖多卻知名而討喜的太少,原作過于細碎的角色劇情,導致很多讀者觀眾難以對故事整體留下深刻印象,僅是對“拳打鎮(zhèn)關西”“智取生辰綱”“武松打虎”和“醉打蔣門神”等高光片段津津樂道。這也正是《水滸傳》IP一直難以改編甚至被商業(yè)市場稱為“IP毒藥”的原因。
因此,《小浣熊水滸傳》“重出江湖”要滿足目標受眾的情懷,最重要的是通過人物卡牌勾起童年回憶,至于玩法和劇情倒成了次要。
從目前有限的宣傳內容可以看到,《小浣熊水滸傳》的玩法很有可能是放置掛機類,游戲中的人物形象是按照老版水滸卡進行的重繪。這兩點其實也很好理解,水滸卡愛好者們目前大多也是“奔四”的年紀了,很難接受過于“肝”的游戲內容;卡面重繪則是因為老版的美術風格過于另類,一百多張卡牌的水平也參差不齊,所以要考慮照顧當下市場的主流審美趨勢。
不過,卡牌重繪顯然不符合大部分水滸卡愛好者的懷舊方向,目前在貼吧和各論壇的討論也能看到,大部分的不滿也集中在卡面畫風“沒那味”上。要知道,當年的卡面再丑也是小伙伴們日思夜想的“白月光”,尤其是一些稀有卡牌,如今在二手交易市場上動則幾千元的價格。因此在水滸卡愛好者心目中,一些角色卡牌的地位高低,并不是由江湖地位、戰(zhàn)力高低、卡面美丑決定的,首先要考慮的是曾經收集水滸卡時的難易程度。
試想當年就差一兩張水滸卡就湊齊一套了,如今在二手交易網站上也是幾千元的高價,結果在游戲里戰(zhàn)力極度“掉鏈子”的話,相信很多人都不會接受吧?
另外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小浣熊水滸傳》的角色卡面在老版水滸卡的基礎上進行重繪,可能還是開發(fā)方修改過后的方案。小浣熊干脆面在2020年和2021年推出了兩版新的附贈卡牌,其畫風更加卡通化,而且更像是手游的戰(zhàn)斗形象和卡面。
在新版水滸卡中,我們能看到一些角色的形象和服飾還是貼近老版水滸卡,比如“神機軍師”朱武經典地背著兩把刀手托太極。但同時也有一些全新的形象,比如造型和吉原游女一樣的孫二娘,也讓比較熟悉日漫文化的小伙伴感覺有點兒不對勁。如此一來,如果《小浣熊水滸傳》對老版水滸卡的還原度不夠,便激發(fā)不起奔著這個IP來玩游戲的玩家的情懷。
一位曾經集齊了“全套108好漢加惡人卡”的玩家表示,《小浣熊水滸傳》中的卡面復刻重繪哪怕做得再好,當初的情懷都不能重現了。
當然也有玩家表示,對于水滸卡在《小浣熊水滸傳》上的回歸還是抱有一點期待的,但游戲本身如何吸引自己長期玩下去,其實IP的加成并沒有那么重要。比如最近玩的游戲,更多是因為身邊的朋友覺得好玩,口口相傳才讓自己“入坑”的,以前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產品和背后IP。
《小浣熊水滸傳》如果是借助曾經的IP影響力,推出一款符合“80后”“90后”用戶口味的游戲,相信它在市場上的征途會平坦不少。但要是光談情懷沒有特色,恐怕就沒有多少人會來買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