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送玉牒場景圖
作為清代皇室宗譜,清玉牒得到了清統(tǒng)治者極大的尊崇和重視。 玉牒修成后,要舉行“恭呈御覽”的儀式,請皇帝“御太和殿受慶賀禮”,儀式隆重繁瑣。 根據(jù)《清實錄》記載,玉牒修成儀式要先由欽天監(jiān)擇良辰吉日,禮部在太和門設(shè)玉牒香案,宗人府設(shè)彩亭,自玉牒館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內(nèi)。 迎送玉牒時,由侍衛(wèi)前引后護,另有黃蓋、龍旗、御仗并奏導(dǎo)迎樂,至太和殿,文武百
官身著朝服跪迎、跪送。 而后捧置中和殿案上,展開玉牒,請皇帝升中和殿“恭閱玉牒”。
清玉牒在運送至陪都盛京尊藏時,也是盛況一時。 北京距盛京(沈陽)約1500 里,運送前25 次玉牒是靠驛站騾馬拉運,晝行夜宿需耗時20 多天。 玉牒修成后,首先選擇雨水較少的秋冬季節(jié)運往盛京,由欽天監(jiān)擇選良辰啟程,所經(jīng)之道路、橋梁,預(yù)先行文地方官府修整平坦。 玉牒經(jīng)過時還要凈水潑街、黃土墊道。 每冊玉牒按宗室、覺羅分別用黃、紅兩色緞質(zhì)龍云飾紋包袱皮包好,放在“行箱”內(nèi)。 每箱內(nèi)綢布包袱一層、油綢包袱一層、布單包袱一層、白氈一層、絨繩一條、布棉墊二個,箱內(nèi)空隙均用棉花塞墊。 兩個行箱放入一個用彩綢裝飾的行駕彩亭中,每座行駕彩亭由2 頭騾子駕行, 車前有1 柄黃傘、1 對龍旗、1對御杖引導(dǎo)。 玉牒車隊前行中, 經(jīng)由各州縣均要搭建席棚、木枋,標(biāo)明地界,地方文武官員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于道路左側(cè)。 歇宿時,地方官員要尋找寬敞潔凈之處搭蓋彩棚,安奉行駕彩亭,旁邊儲備貯水木桶等消防用具。 行駕彩亭進出彩棚,隨行官員和地方官員均要行三拜九叩大禮,非常隆重。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次運送光緒三十四年(1908)玉牒時,第一次使用了近代新興交通工具——火車,僅用時4 天。 因運輸工具的變化,此次運送玉牒時,玉牒行箱不下火車,官兵調(diào)撥也大大減少,在縮短了行期的同時,簡化了迎來送往,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新民火車站的玉牒彩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