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設計師,我工作的日常與藝術家及書密切相關。我在思考如何在一個平面內記錄作為創(chuàng)意的瞬間反應。打開搜索引擎,在“圖片”分類下檢索“創(chuàng)意”,網(wǎng)速較慢時,搜索引擎可以預先通過一些算法,得出平均值,以單一色塊作為標識元素,這樣用戶loading圖片的時候,既能感知速度,還能預判圖片與色塊的弱化差異,圖像分別記錄中英意德日不同語言的搜索結果,這部分是瞬間的,也是長久可蔓延的。
1.No Limit
2.No Limit
3.No Limit
4.No Limit
5.No Limit
6.No Limit
在這支3分35秒的MV No Limit中,我將自己作為藝術家、導演、編導、舞者的身份拆解,串聯(lián)四個不同的場景,從放松的居家空間到最終不同身份在綠幕前的共同亮相,回顧并延展了早先不同的藝術項目。主動將影像、音樂、表演、布景等元素,投射到全新的Art-MV(藝態(tài)音樂錄影帶)作品中。期間有對于未來主義的思考,有對于苗族等南方文化的討論,以及對于angle haha商業(yè)女性視角的加入。希望借助流行文化中MV的形態(tài),以易傳播媒介為載體,通過類rap的形式表達自己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不同身份。同時,反映了一個初入30歲的女性對于個體的思考,乘風破浪。
作為片場圖志,我選擇以涂鴉和拼貼的方式,用空間和時間上的全景視角,描繪出我們的片場,即故鄉(xiāng)四川樂山。繪畫、影像,兩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式,以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完成交互。
七年前,一位長輩在他自己的工廠里為我提供了一塊兒空地,我便在那兒搭起了一個馬戲布棚,以一種手工作坊的封閉方式,在里面進行置景和拍攝,創(chuàng)造影像作品。
我們站在腳手架上,繪制出灰藍的天空和飽滿的彤云,繪出斑駁的墻面和油潤的苔蘚,繪出人群、瘦馬和房屋的剪影;我們利用老舊的木頭、廢棄的幕布、塑膠紙板等信手拈來的材料,進行拼裝、搭建;在有限的空間中,由點到面,我們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小城全景,故鄉(xiāng)的平行宇宙。
演員們在其間表演,像在一本立體書中探險,漫畫般表達著狂喜和傷悲,觀照著時代與個人,反芻著漫長的生活史。從《癡》到《椒麻堂會》,就這樣堅持著,生活著,創(chuàng)造著;在念念不忘中,在真假虛實間,用繪畫、影像、文字,書寫聲與色、腔與調、鹽與味。
7.《片場圖志》,布面綜合材料,2020
從最早的攝影藝術,到現(xiàn)在成立IC—United工作室創(chuàng)作新媒體作品,從導演視角出發(fā),我在創(chuàng)作上經歷了很多變化。我一直在思考自然與人類的沖突,或者至少是人類心理上的沖突。只不過AnimalRegulation是關于人類社會的,而LEM是關于造物的。數(shù)字技術一直貫穿于創(chuàng)作中,Animal Regulation將實拍場景與數(shù)字技術創(chuàng)造的動物結合。當創(chuàng)作從靜態(tài)轉為動態(tài),加入了三維數(shù)字制作,相比“創(chuàng)意”這個詞,我更喜歡創(chuàng)造。對這個時代來說創(chuàng)造似乎變得不再重要,重要是的創(chuàng)造類型,但類型是會被消費掉的,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會。
1.Animal Regulation
2.LEM
3.Sojoumer 2020,2020
4.Sojoumer 2020,2020
因為職業(yè)習慣吧,我對科技領域的發(fā)展一直有著較高的關注度。在藝術創(chuàng)作之外,我的副職是麻省理工宇宙探索企劃部門的藝術策劃人,對航天領域更為了解。今年比較重要的是航天領域私有化以及月球開發(fā)的議題。我個人對量子加密和基礎科學有特別的愛好。在創(chuàng)作上,我也利用這次疫情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更多實驗性的數(shù)字媒體。我爬到屋頂去采集氣象衛(wèi)星信號,去緬因的小島直播海聲,嘗試完成了一個關于紐約居家隔離的冒險游戲;在奧地利電子藝術節(jié)線上催眠觀眾,效仿第二人生搭建了線上社交的太空飛船……這些項目大多是一時興起,蝸居在家,什么都可以試試看。
5.《返回地球》(Living Distance),EBIFA,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