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成芳
(天祝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甘肅 天祝 733200)
天祝白牦牛是縣域經濟優(yōu)勢和特色產業(yè),發(fā)展草地畜牧業(yè)具有較大的潛力和優(yōu)勢。全縣有可利用草原面積約391 400 hm2,白牦牛存欄5.3萬頭,占牦??倲?shù)的53%,發(fā)展白牦牛產業(yè)已成為天??h草地畜牧業(yè)的重要方向。白牦牛圍產期是指白牦牛分娩前后一個月的時間,即產前30 d和產后30 d,共60 d。圍產期白牦牛的營養(yǎng)狀況和良好的飼養(yǎng)管理是白牦牛犢牛生長的基礎,是整個白牦牛產業(yè)鏈能夠良性循環(huán)的關鍵。在白牦牛圍產期有針對性地進行補飼,加強飼養(yǎng)管理,不僅關系到白牦牛母牛及其犢牛的健康,甚至會影響其以后的繁殖性能和再生產能力,決定著白牦牛的養(yǎng)殖效益。天祝高寒山區(qū)自然環(huán)境嚴酷,特別是進入冬春季節(jié),妊娠期白牦牛母牛進入生殖最為關鍵的圍產期,外界環(huán)境氣溫低,天然草原上的飼草嚴重不足,白牦牛只放牧不補飼,對懷孕母牛和腹內的胎兒的生長發(fā)育極為不利,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生產性能。本試驗通過圍產期補飼來研究白牦牛母牛及其犢牛生長發(fā)育情況,探索圍產期白牦牛母牛的營養(yǎng)狀況對其自身及其犢牛體重影響。
試驗于2018年3月6日開始,至5月22日結束,對圍產期白牦牛進行60 d補飼,由于試驗母牛分娩時間有差異,實際試驗補飼時長為78 d。
試驗地點設在天??h安遠鎮(zhèn)烏鞘嶺村,該村位于天??h中北部,烏鞘嶺北麓,屬高寒山區(qū),海拔在2 700 m,氣候寒冷多變,春季多風雪,年平均氣溫-0.2℃,年平均降水量600 mm,相對無霜期80 d。
以圍產期天祝白牦牛為試驗對象,選擇6~8歲體況大體一致、預產期和體重接近的健康的圍產期白牦牛24頭,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2頭。試驗牛只均佩戴耳號標記。試驗前,對照組和試驗組牛只空腹稱重。試驗牛只均在相同的圍欄草場上放牧,放牧時間為每天8∶00~18∶00。放牧歸來后,分群進入不同暖棚管理,試驗組每頭白牦牛每天補飼精料2 kg,分早晚兩次飼喂。飼喂的精料自己配制,其成份為玉米55%,豆粕20%,預混料5%,棉粕6%,麩皮5%,菜籽餅7%,骨粉1.1%,尿素0.5%,食鹽0.4%。補飼的粗飼料為燕麥青干草,每天補飼2 kg。對照組不補飼精料,按正常牛群管理。試驗期始末稱取母牛體重,按產犢的先后順序,依次測量兩組白牦牛犢牛的初生重和仔畜成活情況,記錄試驗組、對照組母牦牛體重。
表1 圍產期白牦牛補飼飼草料成分及其補飼量
補飼前,試驗組懷孕白牦牛(圍產期)平均體重194.14±15.40 kg,產后平均體重191.33±14.67 kg,試驗期末平均體重197.75±15.67 kg,補飼后體重增加了3.61 kg,增重率1.86%。試驗前,對照組懷孕白牦牛(圍產期)平均體重189.80±18.48 kg,產后平均體重178.21±17.21 kg,試驗期末平均體重173.19±18.80 kg,體重減損16.61 kg,減損率8.75%(見表2)。
表2 圍產期天祝白牦牛母牛體重變化情況表
對圍產期白牦牛補飼,白牦牛不但不掉膘,而且體重增加3.61 kg,平均日增重60.2 g;而對照組白牦牛體重減損16.61 kg,平均日減重276.8 g,差異極顯著 (P<0.01)。
試驗組產犢12頭,成活12頭,成活率100%。對照組產犢12頭,成活10頭,成活率83.33%。圍產期補飼精料,提高了犢牛成活率,試驗組比對照組提高了16.67%(見表3)。
表3 圍產期補飼對白牦牛犢牛成活率影響
圍產期補飼精料,試驗組白牦牛犢牛初生重12.86±1.22 kg,對照組白牦牛犢牛初生重9.53±1.09 kg,試驗組比對照組初生重重3.33 kg,提高34.94%,差異極顯著(P<0.01)(見表4)。
表4 圍產期補飼對天祝白牦牛犢牛初生重的影響
圍產期補飼,試驗組初生白牦牛犢牛體長、體高、胸圍、管圍等體尺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其中,體長增加1.65 cm,體高增加1.14 cm,胸圍增加1.39 cm,管圍增加0.58 cm(見表5)。
表5 圍產期補飼對白牦牛犢牛體尺結構的影響
圍產期白牦牛補飼,不但可以提高母牦牛自身的體質,還可以顯著提高其犢牛的初生重和成活率,提高犢牛體尺指標,加強圍產期母牦牛飼養(yǎng)管理顯得非常重要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