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強
當我們回望中國歷史的時候,明代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時代,在經過唐宋燦爛文明的沉淀和傳承之后,本來應該繼續(xù)繁榮的文化在元代卻遭遇了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各種的思想觀念相互碰撞和交流,外面世界許多鮮為人知的藝術形式也傳入中國,啟蒙了我們的思想和藝術理念,在錯綜復雜之中,明代來臨。在總結和吸取前人經驗和教訓之后,南方的吳門文化以蘇州為大本營,營造出屬于江南的一套藝術審美,那就是簡約、雅致、人文。紫砂藝術誕生于明代的江南宜興,距離蘇州非常之近,受到了蘇州園林風格和蘇作家具的影響,紫砂的特征也具有濃郁的明式味道,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和追捧,今天,我們最主要的喝茶地帶福建、廣東等地的壺友,主要還是喜歡明式紫砂的味道,所以許多的朱泥小品壺源源不斷地流向了這些地區(qū),為我們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青衿壺》就是在深受明代藝術審美風格的一把紫砂壺,采用了金黃色的黃段泥料精制而成,簡約流暢的造型和細膩的明針工藝,使得整體看起來更加的溫婉雋永,獨具一格,充滿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此壺壺身筒形設計,胡底平整,端莊穩(wěn)重,壺嘴直流,如鋼管一般,出水非常的爽利,與之遙相呼應的壺把則采用了簡潔的兩段弧線交接而成,宛如一片抽象的葉子一般動人,壺頸部凸起,層次感十足,壺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上面點綴的扁圓形壺鈕拿捏稱手,和整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我設計此壺的時候,就是希望把紫砂光素器之中的明式味道原汁原味地傳承下來,讓我們在今天還可以感受到古人那種氣定神閑、淡然超脫的閑情雅致,在忙于生活和工作的同時,能夠在自己營造的一方小天地之中享受其中天人合一的樂趣。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青衿壺》在簡約的器型設計之中,蘊含了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關于青年和成長的故事,作者高超的紫砂傳統(tǒng)制作技藝,給人一種大巧不工、大象無形的感覺,恰到好處地把黃段泥料的色澤和器型的結合如此融洽,而且實用性特別強,拿這么一把小壺來沖泡茗茶,在不顯山不露水之中,顯示出主人對于明式生活的向往和推崇,彰顯出非同一般的藝術審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边@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曹操借用《詩經》之中的句子,其中的意思就是:穿青色衣領的學子,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把自己對于青年學子的期待和四方人才攬入自己麾下的那種迫切感,求賢若渴。最后《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句,把曹操的政治野心展示得一覽無遺,也充分地看出人才的重要性。如何用紫砂壺的器型設計來表現(xiàn)人才的概念,作者比較巧妙地采用了“青衿”來凸顯,壺把我們可以看作是衣領的形態(tài),這樣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其中濃郁的文化氣韻。我的這件紫砂作品《青衿壺》并沒有把陶刻裝飾等等手法運用其中,來營造古人對于青年學子的鼓勵和期翼,而是用最為純粹的傳統(tǒng)工藝,用實力說話,用作品來呈現(xiàn)出我們對于紫砂造型藝術的理解和文化內涵。用青衿指代學子,用紫砂陶冶情操,當我們在喝茶品茗的時候,更加能夠體悟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結語:在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手法之中,借代是經常用到的一種手法,也是我們國人含蓄內斂,低調不事張揚的性格表現(xiàn),這樣的情境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之中多見,而且在許多的工藝美術作品之中屢見不鮮。紫砂壺之中的竹器,用來彰顯我們品格之中高風亮節(jié)的一面,蓮花形態(tài)則是凸顯了我們對于清正廉潔品格的向往。正如這把“青衿壺”一樣,把朝氣蓬勃的學子形態(tài)刻畫出來,帶給我們無窮的想象和對于未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