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霞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要不斷增加對學生的正向力,減少反向力,學生才能不斷進步。
首先,多措并舉,初步糾正。這學期我新接了一個班,班里有個令人頭疼的學生小巖,紀律散漫,上課坐姿“獨特”,隨便下座位、玩東西,課下打鬧。接班后,我運用多種措施對他進行教育。我多次跟家長溝通,爭取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根據(jù)班規(guī)、校規(guī)約束他的言行;安排小伙伴課下和他一起做游戲,杜絕打鬧現(xiàn)象;及時制止他的不良行為,并引導他把過剩的精力用于為集體服務(wù)上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終于有了一些改善。
其次,巧抓意外,讓學生正視自身問題。當我暗自慶幸對小巖的教育初見成效時,意外出現(xiàn)了。一天,小巖在樓道大喊大叫,到處找音樂老師。我本想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但想到最近小巖的表現(xiàn),可能是在我的多方“壓制”下被迫遵守紀律,感覺太難受,終于找到一個借口釋放一下多余的精力,應(yīng)該不是成心搗亂,所以我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先向小巖了解情況。他理直氣壯地說:“音樂老師沒來上課,他們都不知道老師的辦公室在哪,我就去找她了?!蔽曳磫枺骸澳阋膊恢腊??”他支吾著承認了。我借機開了一個簡單的班會,首先表揚小巖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然后問全班同學出現(xiàn)這種情況應(yīng)該怎么辦。學生們討論后達成一致意見——應(yīng)該由中隊長去找任課老師或通知班主任,而不是誰想去就去,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小巖知道自己闖了禍,一直不吭聲,臉上也流露出愧疚的神情。
第三,打“強心劑”,鞏固良好習慣。以小巖的自由散漫,很可能還會犯其他錯誤,于是,我給他打了一劑“強心針”——增加措施,設(shè)立目標,鞏固教育效果。我與他私下約定,如果一天中沒有老師和同學告他的狀,且能完成當天的作業(yè),我就給他在班級評比表中加1分,滿10分還有額外的獎勵。此后,我常常給他表現(xiàn)的機會,根據(jù)他好動的特點給他安排一些為班級服務(wù)的任務(wù),每天放學前和他一起總結(jié)當天的表現(xiàn)……他特別高興,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慢慢得到了糾正。
教育是一種堅持不懈的藝術(shù)。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不斷增加正向力,就能讓學生改變不好的習慣,最終完成美麗的蛻變。
(本話題部分文章由“教育行動研究工作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