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國梁
(鄭州隴海醫(yī)院 骨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中老年群體多發(fā)疾病類型,近年來受人口老齡化形勢加劇及社會工作壓力增大等諸多因素影響,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高,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功能受限、疼痛,影響患者正常工作生活[1]。影像學/體征不吻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腰椎間盤突出癥重要類型,主要是因一側椎間盤髓核突出,可將硬膜囊及馬尾推向對側,且突出椎間盤引發(fā)椎管狹窄或自身存在椎管狹窄,致使對側神經根間接性遭受壓迫刺激,發(fā)生炎癥水腫、疼痛等,推拿按摩及口服鎮(zhèn)痛藥物等為當前臨床治療影像學/體征不吻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整體效果不佳[2]。近年來,側隱窩阻滯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應用價值得到普遍關注,主要是通過注入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等藥物,以此促進腰椎間盤向內回縮,改善受損神經營養(yǎng)供給,而利多卡因能對局部神經根產生麻醉作用,迅速緩解疼痛感[3]。本研究選取9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組探討彩超引導下側隱窩阻滯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鄭州隴海醫(yī)院9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根據治療方案分為研究組(48例)與對照組(47例)。研究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36~68歲,平均(52.12±6.33)歲;體質量46.9~76.3 kg,平均(61.59±5.98)kg;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Ⅱ級29例,Ⅰ級19例;病程6.3~23.9個月,平均(15.08±3.32)個月。對照組男28例,女19例;年齡35~70歲,平均(51.44±6.01)歲;體質量45.6~78.7 kg,平均(62.20±6.11)kg;ASA分級Ⅱ級25例,Ⅰ級22例;病程5.6~25.1個月,平均(15.35±3.19)個月。性別、體質量、ASA分級、年齡、病程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鄭州隴海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4]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②經體格檢查及詢問病史,影像學/體征不吻合(腰椎MRI和腰椎間盤CT表現(xiàn)突出節(jié)段和臨床體征不吻合);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腰椎病變;②合并腎肝等器官器質性病變;③存在重度骨質疏松;④存在骶管囊腫;⑤過敏體質;⑥存在骨性椎管狹窄、馬尾綜合征。
1.3 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接受腰椎牽引治療及功能訓練,首先實施腰椎牽引治療,選取FRD-YZ-ⅡA型牽引床(河南富瑞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調節(jié)牽引力至40%體質量,每次30 min,每日1次,疼痛緩解后采取功能訓練,包括仰臥抬腿訓練、單橋/雙橋運動、俯臥撐訓練,共干預3周。
1.3.2研究組 接受彩超引導下側隱窩阻滯,設備選取美國Sonosite公司MicroMAXX便攜式超聲儀,設定探頭頻率至6~13 MHz,協(xié)助患者取側臥位或俯臥位,經探頭長軸和骶正中嵴垂直明確骶骨角,調節(jié)探頭方向,使探頭長軸平行于骶正中嵴,標記皮膚穿刺點高度,經標尺測定距脊柱棘突垂直距離,以患側棘突旁0.8~1.0 cm作為穿刺點,采取小關節(jié)內側緣入路法,經5 mL利多卡因實施局部浸潤麻醉,經7號穿刺針(8 cm)向下經皮膚略向后外傾斜8°,進針3~5 cm,于小關節(jié)內側緣進針,待針頭穿透黃韌帶停止進針,若回抽無血、腦脊液,注入1 mL曲安奈德、3 mL利多卡因(2 g·L-1)、5 mL生理鹽水,每周1次,共治療3周。
1.4 觀察指標(1)治療效果。依據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改善率評估,疼痛、功能受限等臨床癥狀消失,JOA改善率≥90%為臨床控制;JOA改善率達75%~89%,疼痛、功能受限等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為顯效;JOA改善率達75%~89%,疼痛、功能受限等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改善為有效;JOA改善率<35%,疼痛、功能受限等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為無效;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納入總有效[5]。(2)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腰椎功能依據JOA、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估,JOA分值與腰椎功能呈正相關、ODI分值與腰椎功能呈負相關;依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疼痛程度,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強[6]。(3)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血清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I型受體(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type i receptor,sTNF-RI)、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
2.1 治療效果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ODI、JOA、VAS評分治療前ODI、JOA、VAS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周后,兩組ODI、VAS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JOA評分較治療前降低,研究組ODI、VAS評分、JOA評分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ODI、JOA、VAS評分比較分)
2.3 sTNF-RI和PGE2治療前血清sTNF-RI、PGE2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周后兩組血清sTNF-RI水平高于治療前,PGE2水平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TNF-RI、PGE2水平比較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腰部與下肢劇烈疼痛,與自身免疫反應、化學性因素、機械性因素等密切相關,可導致患者活動受限,嚴重者無法翻身[7]。而對于影像學/體征不吻合患者治療難度更大,因此,如何保證安全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仍是臨床研究熱點。
傳統(tǒng)臨床多通過后正中、旁正中入路進行硬膜外腔治療,可取得一定效果,但藥物僅可注射至硬膜囊后間隙,藥物需經擴散作用才可到達病變局部,導致起效緩慢、藥效較弱,故整體效果難以達到臨床預期。側隱窩為硬膜囊側壁到椎間孔間隙,內部分布較多神經根,為椎間盤最易突出位置。研究表明,髓核通常突向側隱窩,經穿刺于側隱窩內注入鎮(zhèn)痛抗炎藥物,可使藥物和受壓神經根密切接觸,從而有效鎮(zhèn)痛、減輕炎癥與水腫,緩解神經根受壓及臨床癥狀[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ODI、JOA、VA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而sTNF-RI水平高于對照組,PGE2水平低于對照組。腰椎間盤突出癥可致使炎癥因子水平增高,加劇疼痛感,PGE2能于炎癥初期異常增高,且和疼痛程度密切相關,而疼痛能刺激機體、增加炎癥因子分泌量,造成惡性循環(huán),sTNF-RI則屬抗炎因子。因此,上述結果可提示,采取彩超引導下側隱窩阻滯治療影像學/體征不吻合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減輕疼痛程度,恢復腰椎功能,提升治療效果,并從血清因子微觀角度證實彩超引導下側隱窩阻滯在影像學/體征不吻合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可緩解炎癥反應程度及疼痛感。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通過向側隱窩注射相關治療藥物,可保證病變處藥物維持較高度水平,最大限度達到鎮(zhèn)痛抗炎及緩解水腫等目的。同時,本研究所注入藥物中,曲安奈德能抑制組胺、前列腺素及其他致炎物質生成,減輕局部免疫反應、炎癥反應,緩解神經根粘連及水腫;利多卡因能對疼痛惡性循環(huán)產生阻斷作用,實現(xiàn)神經支配區(qū)域血管擴張,抑制感受傷害性信息傳入,以此迅速達到止痛目的。
綜上所述,彩超引導下側隱窩阻滯治療影像學/體征不吻合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提高治療效果。